孫立峰
有的小孩子去國外幾年,只能和中國小孩打交道,完全脫離了社會,也就失去了留學的意義。
來自南京的崔夢冉現(xiàn)在就讀于美國埃默里大學,而在5年前,她的父母就把她送到了美國的一個私立女子學校。父母這么早就把孩子送出去讀高中,是認為這樣可以早點適應美國的生活,還可以提高進入美國大學的機會。
在中國,有崔夢冉父母類似想法的家長越來越多,他們把美國高中視為跳板。而這個跳板的價格卻有些讓人咂舌,美國私立高中學費和寄宿費最高可達每人65,860美元,而雇用代理人聯(lián)系中學的家長還要另外支付約5,000美元的服務費。投入巨資,讓未成年的孩子離井背鄉(xiāng),這合適嗎?
美國教育社會學教授戎雪蘭認為,中國家長在孩子性格成型以前送他們?nèi)ッ绹?,意在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創(chuàng)造力和英語能力,適應美國學校中的研討會、做項目等教育手段。但是許多家長并沒有認識到過早出國的其它潛在后果,有些孩子并不適合過早送出國門。
年紀太小的孩子, 因為失去或疏離了自己的根,會過于融入強勢文化,而過多吸收其中的糟粕。美國高中和全世界其它各國的高中不一樣。它不強調(diào)讀書,在青春期追求流行文化,中國留學生可能學吸毒、酗酒,還可能適應不了而自殺。
所以,家長送孩子去美國讀中學前,還是先考慮一下自己孩子的性格和能力。堅韌、自信、自立、有主見、守紀律、不甘人后、中文能力強而外向的孩子更適合早期出國。這一類型的孩子已經(jīng)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了較多滋養(yǎng),更能適應另一種教育和社交方式,融入另一種文化,從中汲取精華。就像樹木,有了根,才能將土壤中各種元素吸為己有,才能茁壯成長。
而在國內(nèi)倍受嬌寵、虛榮心強、迷戀物質(zhì)新潮、吃不起苦、經(jīng)不得挫折的留學生,往往受不了美國學校的壓力,陷入中國留學生自己的小圈子。在美國,有不少這樣的小圈子,相互以中文溝通,把自己隔絕于英語環(huán)境之外。近些年很多出國讀高中的孩子其實是去國外讀了幾年“同鄉(xiāng)會”。
而過早送孩子出國還會面臨一個問題——與國內(nèi)脫節(jié)。
一些大公司在招聘海歸時,側(cè)重考慮在國內(nèi)讀高中的申請者,因為過早出國的孩子說英語可能流利,但卻也因此失去了與中國文化的關聯(lián)。
留學生劉亞偉的經(jīng)歷或許會給家長們以另一種思維。27歲那一年,他才到美國讀碩士,以后又在另一所學校獲得政治學博士。而在此之前,劉亞偉已經(jīng)在國內(nèi)獲得學士學位,并已在國內(nèi)媒體工作了幾年。現(xiàn)在劉亞偉擔任美國卡特中心中國項目主任。他覺得在國內(nèi)學習工作期間所建立的關系網(wǎng)絡以及對中國社會文化的理解,構(gòu)成了他工作的基本資源。而完成大學本科學業(yè)以前來到美國的學生卻不能熟練掌握中文,不能充分理解中國的文化和政治制度,而這些都是重要的競爭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