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平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歷史教學就應以養(yǎng)成學生的史學素養(yǎng)為目的來開展教學工作,在教學工作的開展中教師應運用多種教學模式從各方面培養(yǎng)學生史學素質(zhì),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guān)鍵詞】初中歷史教學 多樣教學
運用多種模式的教學可以簡稱為多樣教學,多樣教學的優(yōu)勢在于教師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發(fā)現(xiàn)出不同教學模式中的問題,通過問題的發(fā)現(xiàn)結(jié)合各個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摒除缺點來開展教學工作,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探究和自主學習能力,針對這一點也符合新課程標準中的指示,因此初中的歷史教師運用多樣性教學具有可行性與有效性。
一、導入式教學
導入式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導入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式教學內(nèi)容包括生活導入、復習導入、提問導入等,導入的時機要結(jié)合教學開展過程中的不同情景,通過對情景時機的準確把握能夠提高學生的吸收知識的效率。導入式教學模式要注重其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興趣這兩點,如果僅僅是簡單呆板的提問導入、復習導入等,這就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jīng)]什么區(qū)別,因此要注意導入的具體方式方法。比如說在初中歷史“虎門銷煙”中的導入式教學,傳統(tǒng)的教學導入可能就是對“虎門銷煙”的歷史背景、事情發(fā)展、歷史意義等導入,很多教學工作者對于這些知識的導入僅僅作為了課堂開始的教學引言,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上來講,很多教學工作者的這樣的方法都不能有效提高學生對這一課產(chǎn)生興趣。其原因可能在于教師為了完成教學進度、為了提高學生成績而展開了灌輸式的教學工作,這樣的理念和教學方式都是有悖于新課程指標的。站在學生的角度而言,部分學生存有偏科、厭學的心理,針對這部分學生就無法有效對其課堂知識掌握,在“虎門銷煙”這一課中,這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只知道歷史中的某個人物做了某件事情,其對歷史意義、歷史背景、歷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有所欠缺。因此導入式教學就要注重導入過程中的細節(jié)工作,在“虎門銷煙”這一課學習中,教師可以先結(jié)合生活來進行導入,可以先講解一下毒品的危害、引用一些毒品的案例,要激起學生對毒品抵制的共鳴,這從側(cè)面上也烘托出了虎門銷煙的重要意義,對于教學內(nèi)容的開展能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教師個性化教學
教師個性化教學是指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擁有自己的教學情感和教學個性,在教學工作開展中擁有自己獨特的方式進行教學。針對這種教學方式,筆者認為在初中歷史課程開展上能收獲到一定的教學成果,因為初中歷史的講解就離不開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講解,人物和事件這兩者它們是具備各自的情感或色彩的,如果只是對照教材把一個有情感有故事的人物進行無教師個人語言色彩的描述,或是對一件富有起伏、波折的事件講解成無教師個人感情干涉的事件,那么教師僅僅是在“教書”,而非“教育”。對于初中歷史中很多名人名事,學生在此學習中為什么仍會存有不能完全掌握的問題,這些問題部分在于教師缺乏自身個性化的教學,使得教學工作開展呆板、僵化。
那么如何開展教師的個性化教學,首先,應要求相關(guān)教學工作者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質(zhì),對于每一章、每一課的教學要把它變成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的講解或是情節(jié)跌宕起伏的事件講解,這樣的講解是需要擁有大量歷史知識信息為前提,擁有這樣的前提才能夠在教學工作中把呆板的知識講解成富有層次和情感的知識,所以應提高教學工作者自己的專業(yè)素質(zhì)。再者,教師應結(jié)合學生的心理來開展教學工作,在初中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很多學生都擁有追隨某個人或事物的心態(tài),對于這種心態(tài)學生會對某個人或事物產(chǎn)生崇拜的心理,從心理學上講,這種心態(tài)在初中這個階段的學生尤為凸顯。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這種心態(tài)對歷史的人物講解賦予教師個人情感的干預,比如鄭和、林則徐這些正面評價較多的歷史人物,教師可以運用個人的語言去塑造他們的正面形象,對他們所做的事情詳細刻畫,讓學生產(chǎn)生對這些歷史人物崇拜的心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引發(fā)學生探究、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三、互動式教學
對于教學內(nèi)容以涉及歷史人物和事件為主的初中歷史教學,運用互動式教學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zhì)量。其原因在于歷史學科自身的知識屬性,它的屬性不同于其他部分理科知識的抽象性,歷史自身具有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是過去人們所發(fā)生事情的歷史性記錄。因此,針對于人和事這兩個點出發(fā),在師生或是學生之間展開探討能有效鞏固對歷史知識的掌握,通過師生或是學生之間的互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互動式教學基于的基礎(chǔ)是師生和學生之間有良好的溝通,在學生之間互動活動的開展中要做好正確引導,這樣的基礎(chǔ)是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長期磨合的,是需要教師和學生建立良好情感關(guān)系為前提的,如果沒有這樣的基礎(chǔ),教師在展開互動式教學也只是給學生下達學習指令而已,部分學生會存有為完成教師要求而開展表面學習的心理,而無法有效對知識吸收掌握。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歷史教學工作中,教學工作者應該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教學,要注意教學的目的是“教育”,并不是只進行“教書”,在教學中就應保持這個理念而開展多種模式的教學,通過各種方式的結(jié)合引發(fā)學生探究心理、挖掘?qū)W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史學素養(yǎng),為新課程指標實施做積極響應。
【參考文獻】
[1]宋忠芳.對初中歷史新課程的思考[J].歷史教學, 2007(4):32-33.
[2]陳偉國.教學創(chuàng)新的思考——徐州市新課程初中歷史評優(yōu)課聚焦[J].歷史教學,2006(10):39-43.
[3]楊精英.淺析新課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J].新課程(教育學術(shù)),201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