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萍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chǎn)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產(chǎn)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小學生,特別是六年級的學生,年齡在十一二歲左右,他們愛嬉鬧,喜活動,好奇心和好勝心都很強。要把這群具有獨特性格的學生吸引到語文學習中來,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各種能力并不容易。教師必須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使學生振奮起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一、明確師生定位
教師必須從觀念上給自己定好位,即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只起一個“導”的作用。雖然只是一個“導”字,卻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處理好師生關系,把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動起來,這樣學生的學習情緒才能高漲,才能始終處于積極思考之中,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加強課前導入
1.課堂競賽法
小學生好奇心和好勝心強,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一心理特點,結合語文教學內(nèi)容,在授課前進行小競賽,或聽寫,或默寫,或朗讀,每次都限定時間,當場互相打分并報告成績。教師應對學習能力較差但偶爾會取得好成績的學生大加表揚,讓他們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堅定學習的信心。有時課中需要朗讀時,教師應讓多個學生進行朗讀,然后評出最佳朗讀者。這樣,學生整節(jié)課多半時間都處于競賽氛圍之中,學習的積極性會大大提高。競賽時一般以個人為單位,有時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在競賽中既復習了舊知識,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種積極思維的情境。
2.朗讀調(diào)動法
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多閱讀和朗讀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可以促進學生對文章的分析理解,對學生記憶能力的培養(yǎng)也大有好處。為集中學生的聽課注意力,在課前可以安排幾分鐘朗讀,朗讀的內(nèi)容要與本課教學內(nèi)容相關。如講《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詩》一文時,我看到網(wǎng)上有一首宗白華的詩《我生命的流》寫得很好,對啟迪學生思維會很有幫助,于是課前就讓兩名學生朗讀這首詩。讀者有聲有色,聽者津津有味。學生說:“在網(wǎng)上瀏覽時根本沒注意到宗白華的這首詩,原來寫得這么好?!睂W生理解了這首詩,之后再學習宗白華的《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詩》就容易多了。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既學習了知識,又提高了閱讀、理解、分析等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3.知識積累法
如今課堂教學改革越來越注重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更需要教師從多個角度關注學生。語文教學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能起到很大作用。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僅僅掌握教材里的一些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從課外積累一些有關文學、歷史、天文、地理等知識。這些知識需要學生在課下進行搜集、整理并及時交流。教師可引導學生搜集一些詩句、名言、成語故事、文學常識、歷史佳話、歷史典故等,然后有選擇地將其寫在小黑板上,并在課前到講臺上講給其他學生聽,每次至多五分鐘,每天一人,一天一換,最后以小組為單位評出優(yōu)秀講解者。要求學生每天都把所講內(nèi)容用記錄本記下來,這樣日積月累收獲會很大。這種做法,能在很大程度上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學生在課堂上會樂于提出問題,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
針對學生表現(xiàn)欲望強的特點,有些簡單的自讀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講。先讓學生自學,而后其他學生提問題,“老師”解答,最后再評議“老師”的優(yōu)缺點(評價以肯定為主)。這樣做學生感到很有趣,都爭著當“老師”。在這種形式的教學中,許多學生提出的問題都超出了教師的思維,既拓展了學生的思路,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效果很好。當然,這種做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問題“老師”答不出來,容易出現(xiàn)尷尬的場面,耽誤課堂時間。
語文課本中有些文章有CD盤、PPT課件等,教師可以給學生觀賞,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另外,我還鼓勵學生自繪圖片、自制教具,學生很感興趣。如學習《揠苗助長》時,學生手工繪制了故事圖,雖顯稚嫩,但色彩濃淡適宜,人物神態(tài)逼真;又如,學習《科學家阿基米德》時,學生做了各式各樣的反光鏡,表現(xiàn)出濃厚的學習熱情。 總之,課堂教學中抓住學生的情緒,營造濃厚的學習氣氛,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重要保證。教師要加強個人思想修養(yǎng),不帶消極情緒進入課堂;要把“教”與“學”結合在一起,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情緒,及時調(diào)整教學行為,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要不斷提高教學能力,擴大知識面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所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