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薇薇
摘要:為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我縣實驗了幾種新的課改形式。其中一種叫“六步”課堂。通過實驗是成功的。新的課改還應是新型的師生關系,靈活多變的課堂。教無定法。課改要以我們的課為基礎。本文談談“六步”課堂形式及靈活多變的課堂,對語文高效課堂進行探究。
關鍵詞:形式及特點 師生關系 靈活多變的課堂
這學期,為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我校實驗了一種新的課改形式。從上到下,從公開課,示范課到常態(tài)課都在運用。經過半個學期的學習摸索,我收獲很大,特將感受寫下來。
一、新的課改形式及特點
(一)過程分為六步分別是
1.自學質疑2.合作探究3.展示交流4.引導點撥5.總結歸納6.檢測提升
(二)“六步”課堂形式各有特點,都是針對如何讓學生盡快的接受來設計的。我在上課的過程中有著自己的體會。
第一:自學質疑就是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疑問。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的起點。成功地開啟了學生心智的大門,使之從有疑到無疑,再產生懷疑。在這里教師還可以針對自己的課引導學生產生疑問。自學方式可以有以下幾種:1.自由選擇,多種形式;2.團結協(xié)作,自學存疑;3.合作學習,同甘共苦。這樣,學生們的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往往提出的問題有獨到的見解。
第二:合作探究主要是指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探究學習某一題。這主要是指有難度的深層次的問題。因此應注意:
1.內容要有探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探究的內容只有選擇在學生的就近發(fā)展區(qū)域內――有疑問,但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可以探究出一定的結果,學生才有探究的興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跳起來能夠摘到桃子。太簡單和太難的問題,都不能夠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適合探究。
2.探究的問題應體現(xiàn)準備性與生成性的有機結合。課堂上,學生探究的問題如果具有生成性,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我們平時在教學中,往往所有的問題都列在學案上,要求學生提前做過;課上,我們要求學生探究的還是這些問題。所以,所謂學生討論探究的過程,實際上只是在對答案,自然熱情不高。也是因為這一點,我們有些老師不喜歡學案導學,認為它使學生失去了思考的熱情,使課堂失去了魅力。
3.探究的問題要具有現(xiàn)實性和實踐性
通常,我們所講的現(xiàn)實性,是指所創(chuàng)設的問題要與我們的社會和生活密切相關。但我這里所說的現(xiàn)實性,是指學生學習的現(xiàn)實。實踐性,也是指學生在學習中,老師平時所傳授的方法技能的實踐性。在上課中,老師應該努力改變反復叮嚀,反復評判的做法,讓學生自我評判和實踐。
第三:展示交流即學生把自己的探討結果形成組內的一致意見在組內或是班級內展示出來。在此,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權利,可以各抒己見。學生爭先恐后的舉手發(fā)言,氣氛活躍。
第四:引導點撥: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教師作用的體現(xiàn)。當學生在自學探索過程中遇到了障礙,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加以引導。但要注意適可而止。只是起到點的作用。
第五:總結歸納。我認為這是教師對學生發(fā)言的歸納,也是教師對所將主要內容或方法的總結歸納?;蚴潜菊n需掌握哪些重點,或是引起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歸納。
第六:檢測提升。這節(jié)課所學知識學生當堂掌握了多少要溫習鞏固。這一環(huán)節(jié)側重的是學生當堂掌握知識的能力。
對于這六步,我認為不能刻意的死搬教條。六步的形勢很好但卻不適合所有的語文課型。如果硬是將這六步死板硬套將會事倍功半,就缺失了語文的靈活性。但是我們可以根據自己所講的課型進行斟酌,看看哪幾步適合,這樣以來就能達較好的效果。如果運用得好,還真的能夠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和學生的自學能力。如:我在講述《記承天寺夜游》這一課中,將讀,譯,文學常識的內容全部放到課下去完成,課上提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先在小組內交流,后在班上展示成果。我把如何看待作者的心態(tài)作為探究的內容。確實從中收獲不少。
二、新的課改還應是新型的師生關系,靈活多變的課堂
(一)除了“六步”,我覺得新型的師生關系還是不可缺少的。課堂教學必須要以師生平等的方式進行。
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優(yōu)質高效課堂的前提。盧梭說得好“只有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師”。教育首先應是溫暖的,有人性味的,愛心熱心是責任心的源泉,只有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才能使師生心靈相通,才能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
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的一個過程而已。過去的語文課堂教學往往不注重對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把教師僅僅看成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知識處于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應該是以“平等”的方式進行的。這就要求教師要把自己的角色從“權威教學”到“共同探討”的轉變,把自己當成是學生學習的助手,一位引路人,與學生共建一種平等、互教互學的師生關系。讓學生進入平等的對話氛圍,享有平等對話的權利,我們可以采用師生之間的對話形式。
在對話的過程中,對同一篇課文或同一個問題學生常常有不同的理解,有時學生的理解相互之間對立的,有時甚至是教師備課時所沒有想到的。我們完全可以根據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加以評價,給予他們正確的引領。如:我在教授《曹劌論戰(zhàn)》,讓大家評價曹劌和莊公。以往教學總是圍繞教科書從正面評價曹劌,但有一位學生卻說曹劌不懂禮貌。問他從哪里看出來的?他說的頭頭是道:“莊公是一國之君,但曹劌卻很不給莊公面子,駁斥莊公,他應該有禮貌的進諫。”學生說的很有道理,我聽完,帶頭為他精彩而富有時代精神的發(fā)言鼓掌,并讓其他學生即興發(fā)言展開對話,同時因勢利導地指出對文學作品中人物進行點評賞析時,要一分為二,要用辯證的觀點。這種對話,不僅體現(xiàn)了對課文理解的多元化,而且學生在平等的精神氛圍中共同成長。
(二)課堂教學要靈活多變
有的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就喜歡設計好話題,讓課堂教學在自己設計好的思路走下去,我認為這樣反而會束縛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耙磺€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預先設定固定模式,可在實施過程中開放地納入源于個人的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臨場體驗,鼓勵師生即興發(fā)揮,超越預先制定的要求。也就是說教師可以靈活多變地授課,不受教材、課本、課時的限制。比如:我在講七年級《小巷深處》時,談到了母愛,這是一種寶貴的親情。我就把這課設計成討論課,以學生討論為主。每四個同學分成一組進行討論,講述自己對這種情感的認識,然后每小組選一名同學發(fā)言。大多談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讓學生自由發(fā)揮。這樣,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空前活躍。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積極。
總之,課改要以我們的課為基礎。我們教師應牢牢把握課改精神,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將課改逐步提升。進而創(chuàng)建語文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