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榮
在教學中,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影響,我們的教學是在以教師“講說為主”的教學方式下進行的。教師只管說,學生只管被動地聽,嚴重限制了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與使用,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動機等正發(fā)生著悄然的變化。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課程改革中一直總結與反思的話題,通過更加科學的方法利用課堂時間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課堂實踐活動,進一步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思想,將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一思想徹底貫徹,針對學生而制定和實施課程改革措施,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進行高質量的教學,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其制定適合自身發(fā)展的學習計劃,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進取的精神,使學生在課堂中能夠相互探討、積極思考,在活動中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
一、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意識是行動的先導。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直接影響一堂課的效率。因此,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單一的教學方式。首先,要轉變自身觀念,進而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逐步消除由于教師講得過多、學生參與過少而導致的靠大量課后作業(yè)來完成教學任務的問題,逐步改變課堂上學生被動接受多、主動思考少的現象。
在教學方式手段上,運用多媒體教學就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策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經常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就會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同時,也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運用多媒體手段,可以通過聲、光、色、形,將教學過程直觀地、形象地、生動地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各種感官,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設計導入環(huán)節(jié)時,更容易把學生引入到教學情境中去。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中,再適時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課堂導語設計的高效性
在高效課堂模式里,導入是一個重要步驟,而導語的設計是否有效,往往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成功的導語是教師譜寫一篇優(yōu)美的教學樂章的前奏。凡是有經驗的語文教師都十分注重導語的設計。魏書生老師曾說:“好的導語像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币虼?,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非常重視課堂的導語設計。通過歸納總結,我發(fā)現成功的導入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開篇引導,激發(fā)興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學生會有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因此,我們就應該在短時間內安定學生情緒,吸引學生注意力,打開學生心扉,使學生思維的齒輪運轉起來,這樣教師課前的導語就十分的重要。導入的類型頗多,有聽音樂、猜謎語、講故事、設懸念、開門見山,溫故知新等,面對不同的課文采取不同的導入方式,使課文的導入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
學習貴有疑,課題是文章的眼睛,針對課題的特點質疑引導,可以迅速調動學生求知欲。如教《金色的草地》一課,教師可抓住課題引導學生質疑:“同學們,你們的眼睛是最亮的,想問題也是最有新意的,讀了課題,說說你最想知道什么?”“想知道草地為什么是金色的嗎?”上課伊始,教師的指導語看是簡單,卻能讓產生學生閱讀探索欲望,吸引學生自主走進入文本。
2.突破重點,切忌生硬。導語設計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中心思想”等內容的簡單羅列,過于冗長機械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還容易使學生疲勞、厭惡甚至注意力不集中。
三、實施合作學習
合作這一素質現在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與青睞,它是一種現代人需要具備的重要素質,同樣,在學習中,我們學生也應該具備這一素質。在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更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基于此,小組合作學習也成為了現階段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廣泛運用于課堂教學中。
合作學習把問題放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fā)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體地位會更加突出。在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學習,使學生互相檢查、幫助、促進。同時還要投入小組活動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四、高效的課堂提問
教師在課堂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具體,提問是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提出的問題只有明確具體,才能為學生指明思維方向。教師要緊緊圍繞教材要求、教學目標提出問題,如在教《窮人》一文時問學生:“課文著重寫的是桑娜,為什么不以桑娜為題,而用‘窮人呢?”學生思考后頓悟:“課文寫三個人物都是‘窮人,課文講的都是發(fā)生在窮人身上的事?!痹诖嘶A上教師又問:“作者描寫這些窮人,敘述窮人之間的事為的是什么?”此時,學生恍然大悟,為了歌頌窮人的高尚品質,這樣就突出了中心。
另外,課堂提問要使全班學生都能參與思考,不應該只對少數尖子生,要顧全大局,特別是差生都有被提問的機會,使提問具有普遍性。如果讓優(yōu)等生“包場”,將學困生冷落一邊,就會導致學困生聽課注意力分散,身在課堂,而心系堂外。教師要做到尊重學生,正確評價學生,及時充分肯定可取之處,然后再給他們一次成功回答的機會,不要有“遺忘的角落”;要給每位學生以體面亮相的機會和平臺,讓他們感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與愛護。從而激發(fā)學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這樣才能使課堂提問達到有效的發(fā)展。
綜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以生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明確教學目標,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性,以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主動探索,積極進取,打造語文高效課堂,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