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燕
語文作為基礎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辯證統(tǒng)一?,F(xiàn)今編入教材的課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質(zhì)兼美的名篇佳作,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語文教師應根據(jù)學科特點,利用課堂教學這個陣地,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將德育滲透到語言文字訓練之中。這可以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品質(zhì)。
一、在字里行間體會內(nèi)涵
在課文之中,有些詞語看似淺顯平易,但用得恰到好處。這些詞語往往是刻畫人物、表達中心思想的點睛之筆。教師在教學時應引導學生深入剖析、仔細揣摩課文,挖掘其深藏的思想內(nèi)涵,從而打動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在《狼牙山五壯士》一文中有這樣一段:“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人民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這段里的“眺望”與“望望”都表示看的意思?!疤魍敝秆鲋^或者伸長脖子向遠處看,仿佛寄予某種希望;“望望”指平視或者斜視,時間比較短,指輕視或不在意地看。前者表現(xiàn)了對人民群眾和戰(zhàn)友無限的愛,后者表現(xiàn)了對敵人的恨與不屑。這樣字斟句酌,分析文章的感情所在,可以逐漸感染學生的心靈,豐富他們的情感。
二、對比學習,豐富感受
有些課文,語言文字本身就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可以相互比較的人或事物。教學中,我們可以抓住這些內(nèi)容加以引導,使學生在對照中認識到真善美和假惡丑。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時,教師可出示一段與課文意思相近、語氣不同的話,如:“小魚,你的尾巴借給我!”“不行,我要用尾巴撥水。”問問學生這句話與課文寫的有什么不同?哪一種說法好?為什么?通過對比訓練,學生學會了禮貌用語,懂得說話應該講究禮貌,考慮別人的感受。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有一段是這樣的:“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那是一雙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媽媽穿的?!边@兩個破折號的作用是什么呢?經(jīng)討論學生明白了,第一個破折號有注釋作用,說明這一天是大年夜;第二個破折號是說明拖鞋的歸屬,加重語氣,用鞋的大反襯女孩腳的小。這時候再讓大家思考:大年夜富人家在干什么?小女孩為什么還在街上走?通過對比感受,學生懂得了富與窮不同的處境,培養(yǎng)了同情心。
三、學習典型人物形象
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許多篇章,都反映了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情感,如愛國情、故鄉(xiāng)情、師生情、戰(zhàn)友情、骨肉情等。這些文章塑造了眾多優(yōu)秀、美好的人物形象:有為信仰奮斗終生建立功勛的領袖人物,有為大眾利益英勇戰(zhàn)斗、不怕犧牲的英雄模范,也有為建設祖國不怕困難、不畏艱險的普通勞動者等。這些先進人物的光輝業(yè)績可以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洗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這些形象給學生深刻的教誨?!栋讞睢芬晃耐形镅灾荆⒁馍羁?。我們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反復體會對“爸爸”心理活動的描寫,從而領悟文章的內(nèi)涵。描寫“爸爸”第一次心理活動的平穩(wěn)而深沉,“爸爸”之所以對白楊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是因為白楊樹的高尚品格與支邊建設者的美好情操相似。描寫“爸爸”第二次心理活動的句子堅定有力、飽含贊美之情,因為高大挺秀的白楊樹就是那些扎根邊疆的老一代建設者的真實寫照。描寫“爸爸”第三次心理活動的話語反映了信心和希望,因為他對邊疆的未來充滿信心,并且希望下一代也像他們那樣熱愛邊疆、獻身邊疆,像老一輩那樣熱愛自己的祖國。反復體會,文章的真摯感情噴薄欲出,學生心中自然就產(chǎn)生了共鳴。
四、合理想象,產(chǎn)生共鳴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離不開合理的想象。學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們通過形象與情感的結(jié)合,可以產(chǎn)生美的體驗。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時,教師可以把相關(guān)的電影引入課堂,讓學生邊看電影邊對照課文,自然而然進入情境。學生在有山有水、有聲有色的林海景象的吸引下,會積極主動地了解有關(guān)小興安嶺的相關(guān)知識和信息,從而開闊眼界,對祖國的名山大川產(chǎn)生熱愛之情。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