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亞飛
中國在未來五到十年,甚至更長的未來將持續(xù)成為留學生人數(shù)輸出最多的國家。2011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shù)已經(jīng)達到33.97萬人,占當年全球留學人數(shù)的14%。2012年出國留學人數(shù)較2011年又增加了5.99萬,達到39.96萬,再次刷新歷史最高紀錄。
然而,在人數(shù)領跑的同時,對留學生如何更好地融入西方大學,學有所成后回國或者在留學國就業(yè)的研究在國內(nèi)還沒有引起學術界,學生、家長,中介機構(gòu)的足夠關注和重視。
小團體主義
十年前,在西方大學的課堂里,中國留學生零星點綴于西方人中間,今天各種膚色與發(fā)色的西方人零星點綴于中國留學生之中。這并非夸張,而且在未來這種現(xiàn)象恐怕還會不斷持續(xù)。我清晰記得第一次在美國大學校園里的經(jīng)歷,無論是在教室里,圖書館,餐廳還是咖啡吧,中國留學生無處不在。
不過正因為人數(shù)眾多,喜歡扎堆、小團體主義是中國留學生留給西方大學的學生和老師們最深刻的印象。國外大學在學生拿到錄取通知書之后通常會讓他們自己選擇入住宿舍的留學生國別。大多數(shù)中國留學生或者家長希望和本國人住在一起,理由是溝通更方便,生活習慣相似。
于是,很多中國留學生到了國外,依然能做到“三不”:在宿舍不講外語(因為都是中國人);在課上不講外語(因為不發(fā)言);在學校和社區(qū)不講外語(因為買東西有大量的中國超市,吃飯有大量的中國餐廳,即使是到國外的超市買東西,只要認識錢數(shù)就可以了,基本不需要交流)。如此這般,人在西方,除了用外語寫論文、做報告,實際上和在中國在語言的使用上沒有太大的區(qū)別。
大膽、大方、積極地融入各國人中去是中國留學生融入西方大學需要跨越的第一道門檻。我建議:首先盡量選擇和西方人住在一個宿舍。雖然他們的習慣許多和我們不同,比如深夜喜歡Party,不按時洗碗,不注意衛(wèi)生等等,但不習慣的過程也是鍛煉我們與人溝通、協(xié)調(diào)、談判、妥協(xié)能力的過程。在與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留學生溝通、摩擦、碰撞的過程中,我們在語言的使用上才會變得更加自信和自如。在文化上,我們自己才會變得更加包容和多元。
其次,多參加學校舉辦的各種活動,廣交各國友人。西方大學的學生活動很多,你報名注冊后,學校的郵件里每天都有大量的學生活動,可以挑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參加。另外,中國人都知道順藤摸瓜的道理,先結(jié)交一兩個志同道合的外國朋友,再嘗試融入他們的圈子,這也是擴展社交的好方法。學校、院系舉辦的各種講座一定要多參加。在這樣的講座現(xiàn)場,你很容易找到和你志趣相投的、不同膚色的朋友。
總之,打破小團體主義的核心是打開自己,讓自己沐浴在多元文化的氛圍里,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對方,探索對方,而不是鎖在自己的圈子里固步自封。
留學目的模糊
把留學等同于拿文憑,進而你很自然地就會拒絕體驗更多多元文化。殊不知,用人單位想要找的是一個擁有較完整的知識體系的人,懂溝通,能腳踏實地地執(zhí)行工作任務,擁有立體的語言輸出能力,是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一張文憑。
在職業(yè)發(fā)展中,文憑和學位只是敲門磚,與人溝通的能力、讓人喜歡上你的能力、體察他人的能力、工作的領悟和執(zhí)行能力、管理能力才是職業(yè)發(fā)展成功的核心。而這些能力必須通過不斷與人溝通、交流、碰撞、融合,以致最終達成和諧的人際關系的過程來培養(yǎng),這不是一張文憑所能包含的。
我建議大家在留學前,要深入思考和規(guī)劃以下方面:
1.語言的提高目的要清晰。日常的口語交流是最基本的,聽力和閱讀技術也需要提前學習。西方的學術寫作要求和國內(nèi)差異巨大,需要重點關注。
2.不要盲目選擇熱門冷門專業(yè)。熱門和冷門確實存在,但不能以此為選擇專業(yè)的唯一指標,主要還是要思考未來你想從事的職業(yè)和要過什么樣的生活。
3.在國內(nèi)發(fā)展還是國外發(fā)展需要一個規(guī)劃。定位不一樣,留學期間學習和生活的安排重點就不一樣。如果打算回國發(fā)展,那么選一所有名的學??赡芨匾?。如果打算在國外發(fā)展,專業(yè)的扎實度就更重要。在國外成功的職業(yè)發(fā)展首先基于對當?shù)芈殘鲂星椤⒁?guī)則、文化的深刻洞察。這就需要廣交朋友,積極主動地尋找機會。
文化-心理模式障礙
語言障礙和文化-心理模式障礙。語言的障礙無需多解釋,由于國內(nèi)語言教學方法的相對落后導致中國留學生整體語言輸出水平不高。這導致很多留學生無法在西方大學正常地交流與溝通。
所謂文化-心理模式指的是在遭遇相異的模式時出現(xiàn)的不適應、不舒服、不理解等心理反應。比如,我們中國人見面常問吃飯了嗎,但如果你這樣問西方人,他們會很困惑。
妨礙中國留學生融入西方大學從淺層講是語言的層面問題,但從深層講是中西教育不同教育理念造成的文化休克。一個教育文化強調(diào)以教師為中心,另一個文化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中心。真正阻礙中國留學生和西方學生交流的是對兩個文化都一知半解或者一無所知。
比如一個中國學生打算和一個西方學生聊聊儒家文化,那么這個學生不僅僅需要懂儒家文化,還需要對西方是否有對等于儒家倫理的文化有所了解才能讓對方聽懂。我類似的經(jīng)歷有不少,要向一個西方人解釋清楚中國的事情,你得對西方也有一定了解,這樣才能使談話深入而且有效。如果只是簡單地問一些基本問題,恐怕雙方很快就會感覺到無聊。
所以,中國留學生在出國前后都需要了解和學習一些本國和國外的文化常識,才不至于交流時無話可說。同時對于國外的教育方法也要有所了解,西方大學的教學方法是蘇格拉底式的引導式教學法。教師做點撥和引導的工作,學生自己需要發(fā)展感興趣的領域和問題,通過教師的引導學會研究方法,學到研究工具,進而最后成為一個能獨立進行研究的學者。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去解決問題,學生最終通過西方的研究方法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批判性思維與填鴨式思維是國內(nèi)教育和西方教育最大的區(qū)別之一。學生需要對此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適應西方大學的學習,學有所成。
總之,以上論述的三個留學問題可能會遭遇的障礙每個人都會有,但每個人又都不一樣。不同的思維造就不同的留學結(jié)果。說到底,你留學的效果取決于你自己的選擇,決定權永遠在于你自己的批判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