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躍杰 劉長飛
摘 要:近年來伴隨國內建筑市場的不斷升溫,各大高校爭相開辦建筑學專業(yè),這些院校在建筑學的教學方面仍處于摸索階段。建筑設計課程是建筑學專業(yè)的主體課程,理清建筑設計主體課程的教學框架與內容方法,認清當前教學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zhàn),是本文的主旨。
關鍵詞:建筑教育;建筑設計;教學過程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Universities have launched major in architecture with the domestic construction market which was continued to heat up. These institutions are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in architecture teach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 is the main course of Architectur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make clear the framework and content of teaching method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teach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Keywords:architecture design;architecture education;teaching process
中圖分類號:TU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3)08-0044-02
1 前言
伴隨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建筑業(yè)成為支撐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的支柱產(chǎn)業(yè),建筑業(yè)的繁榮也帶來了設計人才的市場繁榮,各大高校爭相開辦建筑學專業(yè)。據(jù)統(tǒng)計,截止到2010年,我國設置有本科建筑學專業(yè)的高等院校共計295所,其中僅有45所通過了建筑學專業(yè)教育評估,其余大多數(shù)是新辦建筑學專業(yè)的高校,在建筑學的教學方面仍處于模仿和摸索階段。
建筑設計課程是建筑學專業(yè)的主體課程,縱貫五年制教學體系的始末,以培養(yǎng)學生未來從事建筑設計的綜合能力為目標,是作為職業(yè)建筑師的起點和基礎。因此,理清建筑設計主體課程的教學框架與內容方法是上述為數(shù)眾多的學校辦學的必須。
2 目前本科建筑學設計教學的目標體系
目前我國普通高校建筑教育在建筑設計課程的設置方面,主要是將其按照不同的建筑類型及復雜程度,分階段分步驟地培養(yǎng)學生的設計能力,循序漸進,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盡管各高校在具體的設計題目上有著不少差異,但教學目標設定情況大致一致。
一年級的課程教學是課程設計的開端,既要求保持設計課相互的延續(xù)性,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其特殊性。一般以大量基礎知識訓練和小型設計為主,包括建筑設計初步,如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及一些小型建筑的測繪和大師作品賞析。二年級建筑設計課程屬于建筑設計基礎訓練階段,主要學習低層建筑設計過程;重點掌握建筑空間的功能、形式、空間的處理原則和手法,提高分析空間、組合空間的能力;學習處理建筑與功能以及內外環(huán)境關系的方法;創(chuàng)造與建筑相適應的空間規(guī)劃,營造豐富的生活環(huán)境;提高建筑表現(xiàn)圖的繪制能力等。三年級培養(yǎng)目標定位是“建筑方案設計能力的提高”,要求學生掌握建筑設計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具有較強的中等建筑設計能力,能熟練運用設計語言準確表達設計意圖,具有良好的表現(xiàn)技巧;具備運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對建筑表現(xiàn)的能力;及實體模型真實表現(xiàn)場景的能力,能夠綜合運用設計方法及建筑史、建筑構造、建筑物理、建筑表現(xiàn)、建筑法規(guī)、建筑材料等相關知識進行設計實踐。四年級的課程是建筑學專業(yè)教育的關鍵階段,培養(yǎng)學生處理單體和群體設計的能力,提高復雜建筑和建筑群體設計的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境設計的意識,熟悉相關知識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提高整體設計的能力。要求學生了解建筑設計從立項到完成的全過程,熟悉建筑師的職業(yè)特點,提高綜合應用知識的水平,強化計算機能力,進一步將專業(yè)技能的深化、拓寬。學生進入五年級后全面進入實踐階段,該學年的教學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能有個從理論學習到完成實踐工作的轉變。
3 建筑設計課程的具體教學操作
建筑設計的學習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逐步練習、循序教習的過程,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切實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
在具體的教學操作中可將復合性的建筑設計過程還原為前后相繼的五個環(huán)節(jié)的模塊組合,通過分階段的控制方式和相關的反饋機制,建立設計課實施過程的“過程控制體系”。每個階段設定關鍵的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逐層深化,使之面對復合、綜合問題時,能夠借助一種系統(tǒng)的、循序漸進的方法,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以此來增強建筑設計課的系統(tǒng)性和可操控性,避免設計實施過程的隨機性和任意性。
3.1設計準備階段的的調查分析(一周時間)
以組為單位,對面對的建筑類型及現(xiàn)狀中所涉及的建筑問題進行認識、比較、分析,形成圖文結合的調研報告,在班級上展開討論,使設計貼近具體的行為,使形而上的理論借助實際的問題分化為現(xiàn)實可操控的設計原則和理念。以18班中學設計為例,第一階段首先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明確調研議題。這些議題常常圍繞校園與環(huán)境,建筑空間與行為,單一功能空間的組合等方向展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將調研問題具體化,使調研與“校園布局與外部環(huán)境肌理”、“校園交通組織與外部環(huán)境交通的關系”、“校園環(huán)境設置與學生行為特征”、“教室單元的組合模式”“學校建筑的材料及結構”等具體問題相結合。這些問題的提出及研討,不僅涉及中學校建筑這一建筑類型,也是與教學指導思想所強調的“環(huán)境/場所”、“空間/形態(tài)”、“材質/技術”等建筑設計的基本問題相一致的。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單純的書面資料的收集階段,變?yōu)榕c實際體驗和問題研討相結合,克服了對某一建筑類型的設計模式先入為主式的定型化思維。另外,借助調研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擴展討論,探討作為某個設計問題在其它類型建筑設計中的共性化的解決思路和方法,為設計能力及相關研究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礎。
3.2設計前期的概念性總體構思(兩周時間)
對于較為綜合化的設計課題,我們把設計前期的總體構思作為一個階段性的概念設計,將此前調研、資料分析所涉及的問題及具體的課題任務要求、環(huán)境要素綜合地加以構想,形成建筑的總體框架。我們仍以上述例子說明,在18班中學設計中,總體構思階段設定為兩周時間,要求對方案的功能布局、空間形態(tài)及其與外部環(huán)境的關系進行整體構思。重點考慮的問題有,校園總體布局與外部環(huán)境的空間關系、流線關系的組織,校園建筑空間及整體環(huán)境的設定,基本教學單元的組合等,著重強調環(huán)境場所要素對建筑空間設定的重要價值。該階段最后要完成一份概念設計草圖,并展開以班級為單位的介紹——評價——討論。這一階段集中的概念式構思與評價,可以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設計角色,也為后續(xù)環(huán)節(jié)確立了總體思路。
3.3設計過程的功能組織與空間限定(兩周時間)
依據(jù)整體的構思,進行空間布局、功能組織,并對其前所形成的總體框形進行調整、深化,轉而站在空間限定與組合的角度對由此所形成的功能布局進行整合。在此階段,前期的總體構思常常會獲得不同程度的調整,使總體構思及空間布局不斷趨向與各方條件的對應。通過這一階段內容的實施,使學生意識到,功能組織與空間限定是一個完整設計中諸多要素的兩個方面,它們相互促動,互為條件,而非線性的制約關聯(lián)。
3.4方案深化過程的整合與建構模塊(兩周時間)
要求學生結合所掌握的結構、材料、構造知識,擴展深化建筑空間表達的途徑,對先期所形成的建筑形態(tài)特征進行進一步調整和深入研究,并對方案實施的具體技術措施進行探討,使建筑設計意圖與材質表達、技術特征有機地統(tǒng)一為一個整體,并強化了“模型制作”環(huán)節(jié)。當代建筑發(fā)展中,新技術、新材料的表達及技術思想與設計理念的融合已經(jīng)越來越成為建筑設計中不容忽視方面。為此,教學實踐中,我們將其視為增進和實現(xiàn)建筑空間表達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訓練在增進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同時,對于引導其方案創(chuàng)作趨于技術理性具有重要的意義,重視對新技術及技術思想的引入,也是保障建筑師持續(xù)性創(chuàng)造能力的重要基礎。
3.5設計后期的表達、評價與反饋(設計周、一周時間)
建筑設計課期終成績的確定,不同于試卷型考試課,而是以一學期各階段設計成績的總評成績形成本課程最終成績,從而在強調設計過程的重要性的同時為學生明確設計思維訓練是建筑師職業(yè)素養(yǎng)的必須與關鍵。
4 幾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4.1設計題目的設置與設計思維培養(yǎng)的結合問題
通常在制定課程教學大綱、安排實際任務時,教師會將不同類型的建筑大致按照功能、結構的復雜程度進行排列,再依次按照時間進度分配到各個學期,但僅僅這樣是遠遠不夠的,設計的復雜程度的高低確實反映了該建筑類型及場地的約束性條件的多寡,但看似我們按照由易到難的過程設置設計題目,卻未必能夠與設計課程的階段性教學目的相契合。每個階段的設計課程對于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側重點不同,同樣的設計任務書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從而體現(xiàn)出教學任務的側重。這一點并非全部取決于設計任務中的建筑類型,以二年級的設計教學為例,我們當然不會選取像體育館、影視中心、大型商業(yè)購物中心之類的建筑作為這個階段的設計任務,但常規(guī)的學校、圖書館卻引起了不少學校的爭議,有的認為學校和圖書館功能復雜,不適合低年級的設計思維培養(yǎng),也有不少高校將之作為二年級的最后一個設計題目,這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應該是設計任務書的調整,功能相對復雜的建筑在編制任務書時可以將部分內容精簡或刪除,結合不同階段培養(yǎng)目標側重某些內容,這也是建筑學教學工作與具體工程實踐項目的區(qū)別所在。另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低年級的教學最忌急于求成,對于基本空間建構、功能的認知與分析能力是一切類型建筑設計的基礎,是設計師的基本素質,此階段培養(yǎng)的缺、漏項對后續(xù)的學習工作影響重大。
4.2 就業(yè)與實踐對建筑設計課程設置構成的壓力
建筑學是與工程實踐緊密聯(lián)系的學科,在當今就業(yè)壓力日益增加的情況下,畢業(yè)生在走出校門之際希望自己具有較多的設計經(jīng)驗,這也是設計單位希望看到的,但短暫的五年本科學習,除卻建筑師業(yè)務實習的半年時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真正的建筑設計實踐,其余的就是在日常的建筑設計課程中學習的各種建筑類型。因此,學生希望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建筑設計課程能盡可能多的安排不同類型的建筑設計任務。于是不少學校調整教學計劃以滿足這一需求,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特別是在低年級,學生尚不具備綜合的空間建構能力,抑或由于這一調整,教學中未能充分的培養(yǎng)好學生的空間建構、功能分析等設計能力,致使之后所有的建筑設計任務都無法深入,原本可以深入研究的課題變成了淺嘗輒止的“快餐”,大大降低了教學質量,調整的結果適得其反。
4.3建筑表達工具的變化給設計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建筑設計的成果表達方式日新月異,從最早的手工描圖,人工噴繪效果圖,到后來的計算機CAD輔助制圖,3DMAX效果圖,無論是教師、學生還是從事設計實踐的建筑師都感到計算機的運用極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成果質量,而今天的REVIT,BIM,非線性設計等使得計算機已不再僅僅是輔助制圖的工具,其強大的計算能力直指建筑設計的本質,并即將顛覆傳統(tǒng)的設計理念和表達方式,這將為未來的建筑設計教學提出挑戰(zhàn),并將是建筑設計教學必須面對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少偉,宋嶺,李志民. 對建筑設計課程傳統(tǒng)范式教學的思考[J]. 華中建筑,2011,04:172-173+176.
[2]高培. 關于高校建筑設計課程教學的反思[J].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5:161-162.
[3]周擁軍,李真,鐘丹. 對新世紀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 中國 建設教育,2011,Z2:23-25.
[4]張曉燕. 計算機輔助設計在建筑設計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林業(yè)教育,2009,04:72-74.
[5]趙敬辛,韓博,李勇. 同濟大學建筑學專業(yè)本科教育特色探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3,01:21-25.
[6]朱文一. 當代中國建筑教育考察[J]. 建筑學報,201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