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蓉卉
【摘 要】對薛寶釵林黛玉的比較在紅學研究中幾乎從未停止,本文以《紅樓夢》常常出現(xiàn)的意象梅花作為入手點,揭示曹雪芹筆下釵黛性格氣質的暗合之處。
【關鍵詞】梅花;薛寶釵;林黛玉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這出自明代高啟《梅花九首》中的一首。紅樓夢中曹雪芹化用了頷聯(lián),以山中高士形容薛寶釵,以世外仙姝形容林黛玉。為何薛林二人的名字,嵌在一首梅花詩里而不是別的詩?那是因為,釵黛都具有梅花的特征。
(一)幽香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畫,為有暗香來?!薄醢彩?/p>
第八回寫道寶玉去梨香院,“寶玉此時與寶釵就近,只聞一陣陣涼森森甜絲絲的幽香,竟不知系何香氣”。寶釵服用冷香丸,而冷香丸就有梅花的成分,寶釵服后身上有一股涼涼甜甜的幽香。這香味非常獨特,跟熏香不一樣。
而第十九回講道寶玉來瀟湘館,“寶玉總未聽見這些話, 只聞得一股幽香,卻是從黛玉袖中發(fā)出,聞之令人醉魂酥骨”。黛玉身上也是一股幽香,這幽香跟寶釵的幽香比起來,顯得軟,柔,寶釵的是幽香是涼,甜,二者是有所不同的。
但釵黛二人的幽香都不是俗香,不是普通香餅、熏香弄上的,這點已經(jīng)由寶玉這個聞過眾多脂粉香氣的鼻子鑒定過了。香,是女兒的一個常見特性,人們常道“天香佳人”,釵黛二人與眾不同的幽香,與梅花暗暗的,幽幽的香氣不是有異曲同工之處嗎?
(二)鰲頭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薄皱?/p>
好一個“獨暄妍”,好一個“占盡風情”!釵黛二人并列金陵十二釵之首,正是在大觀園中占盡風流。黛玉才貌自不必說了,連湘云都說“我這一輩子自然比不上你”,但湘云卻能舉出寶釵來和她比,說明也只有寶釵能和黛玉分庭抗禮。
論容貌,寶釵鮮艷嫵媚,黛玉風流裊娜,各有千秋;論詩才,詩社魁首不是你就是我,總在二人之間,就連大姐元春也說“終是薛林二妹與眾不同”;論佛道,一個喜愛“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一個說“無立足境,是方干凈”。放眼大觀園中,釵黛可謂旗鼓相當,一時瑜亮,處處占盡風情。
(三)情調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薄篷?/p>
客人來了以茶當酒,小爐里煮著湯。平平常常的人家夜景,而只有窗外月色,因為有了梅花相襯,顯得別有情趣與眾不同了。
寶釵黛玉都是有情調的姑娘,善于把平常的東西弄得新鮮有趣。第三十七回湘云要請一社,想做菊花詩又怕落套,寶釵想了一想,“有了,如今以菊花為賓,以人為主,竟擬出幾個題目來, 都是兩個字: 一個虛字,一個實字,實字便用`菊'字,虛字就用通用門的.如此又是詠菊,又是賦事,前人也沒作過,也不能落套.賦景詠物兩關著,又新鮮,又大方.”后來就擬了十二個菊花題,果然別出心裁。(并且,寶釵擬的“菊夢”“問菊”都是林妹妹寫了,被李紈稱贊“題目新,立意新,詩也新”)
劉姥姥參觀大觀園那一回,寫到寶釵對屋子的擺設。寶釵布置房間也是與眾不同的,雖然被賈母批評太素,但每個人審美不同,在我看來依然顯露了寶釵的情調。書中寫道,寶釵房間“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無, 案上只有一個土定瓶中供著數(shù)枝菊花, 并兩部書,茶奩茶杯而已”東西很少,是一種簡約無華的風格,瓶子里幾枝菊花,旁邊放著兩部書,很素雅很有逸士的感覺??梢娝凶约旱南矚g,并不是隨大流的。
黛玉的情調也是方方面面。她的屋子精致,堆滿書籍,在外人看來,“不像個小姐的閨房,倒像個哥兒的書房”,這也是標新立異的。
起詩社時,黛玉提議“把姐妹叔嫂的稱呼改了”,起個別號才好。果然,后來才有了“蘅蕪君”“蕉下客”“瀟湘妃子”這些令人難忘的雅稱。
中秋聯(lián)詩那一回,湘云問限何韻,黛玉情調再次顯露,說數(shù)橋頭的柱子,數(shù)到第幾個就用那個韻。最后定了十三元。真是風雅之極。
(四)清冷
“聚若浮萍散若云,江湖姓氏總相聞。何煩爵里重鋪敘,只倩梅花舉似君?!薄獜垷?/p>
釵黛都有清冷的氣質,看似無情卻有情。那是因為她們受老莊思想的影響,對天地生死有獨特的感悟。寶釵《臨江仙》云:“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就是一種世事變幻沉浮,由他變去,我自是我的一種態(tài)度,正如道家思想所說“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預謀?!钡诹匮σ虌寣氣O說起三姐自盡、湘蓮出家的事,寶釵聽了,并不在意,便說道:“俗話說的好,`天有不測風云, 人有旦夕禍福'.這也是他們前生命定.前日媽媽為他救了哥哥,商量著替他料理, 如今已經(jīng)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說,也只好由他罷了?!边@就是寶釵的一種人生哲學觀:生死難測,得意時不必忘形,失落時無需傷心。逝者已矣,來者可追,要放開這一切。
黛玉是“情情”,對感情執(zhí)著,大多時候在惋惜理想不能實現(xiàn)。然而她思想中也有老莊的一面。如寶玉祭奠晴雯時,黛玉走出來,滿面含笑,口內說道:"好新奇的祭文!可與曹娥碑并傳的了."黛玉為什么笑,是她冷漠無情嗎?不,不是的,這是道家思想中“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丑窮”的一面。一時之間,讀懂了生死,原本放不開的心在聽了寶玉的祭文后,忽然有了一種感悟:晴雯的魂魄、精神被寶玉所記載、所理解,因此她不哭反笑。
此外,黛玉“天生喜散不喜聚 ”的特性,也表現(xiàn)出了這一方面。
(五)孤傲
“蘇老堤邊玉一林,六橋風月是知音。任他桃李爭歡賞,不為繁華易素心。”——馮子振
釵黛雖然性格不同,但都懷著孤傲的品格。她們并不以別人的評判改變自己的堅持。賈母喜歡女孩子收拾得精致,但寶釵喜歡素凈,不愛花兒粉兒,并未為了迎合賈母而改變自己的喜好。同樣,黛玉天性活潑,愛打扮,哪怕知道王夫人最討厭“妖妖調調”的女孩子,她依然把自己整理得風流出色,不為了別人的好惡改變自己。
無論是溫和的寶釵,還是俏皮的黛玉,在“你不喜歡就不喜歡罷,我就是這樣”上,態(tài)度是一致的。
我想,這也是為什么同樣孤傲的妙玉能同時欣賞她們兩人的原因之一。妙玉眼里是容不得俗人的,如果釵黛是人云亦云的角色,妙玉會正眼看她們嗎?另外說一下,妙玉請她們喝的茶,水恰恰是“梅花上的雪”,這又是個巧妙的暗喻啊!
(六)寂寞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薄懹?/p>
釵黛在出色的同時,也都是寂寞的。有誰能真正讀懂她們的思想、走進她們的內心?在風刀霜劍的賈府里,寶釵外儒內道,應付著復雜的人情關系,面對諷刺默默包容,遭遇誤解也不辯駁,不訴說不抱怨,累了以針線修身養(yǎng)性;黛玉則以驕傲的面具維持尊嚴,惋惜著美好易逝,清潔難容,以一篇又一篇的詩詞抒發(fā)內心痛苦,以眼淚哀悼孤獨。
黛玉尚有寶玉作為知己,但寶玉與她的思想并不完全吻合,寶玉是“情不情”,雖然體諒黛玉,卻沒有黛玉的專一態(tài)度和憂患意識。第四十五回黛玉便在床上“一面又想寶玉雖素習和睦,終有嫌疑”,可見黛玉依然是孤獨寂寞的。寶釵有許多處得來的姐妹,但與她們交流的都是表面的東西,沒有內心傳遞。寶釵也是寂寞的。
及至“金蘭契”后,黛玉終于把素昔的苦悶吐露給寶釵:“……那些底下的婆子丫頭們,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這里這些人,因見老太太多疼了寶玉和鳳丫頭兩個,他們尚虎視耽耽,背地里言三語四的,何況于我?況我又不是他們這里正經(jīng)主子,原是無依無靠投奔了來的, 他們已經(jīng)多嫌著我了. 如今我還不知進退,何苦叫他們咒我?”黛玉平時多愁善感,愛哭,卻從不跟姐妹們訴苦,怕掃大家的興,這回和寶姐姐交心,便沒有了顧慮。而平時一句委屈也不說的寶釵呢?此時也坦言了心里的話:“我雖有個哥哥, 你也是知道的,只有個母親比你略強些.咱們也算同病相憐.你也是個明白人,何必作`司馬牛之嘆'?”寶釵并非沒有委屈,沒有苦惱,她的哥哥不成材,天天給家里招惹禍事,她也和黛玉一樣,也沒有父親,也要忍著奸險小人的虎視眈眈。但她依然發(fā)揮著道家的沉浮不驚思想:“何必作司馬牛之嘆?”勸黛玉不要理人家,安心養(yǎng)好自己是要緊。
釵黛寂寞苦悶著,又互相慰藉著,一路走向最后命中注定的一生一死。
最后,還是回到高啟的梅花詩上: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兩個瑤臺上的天仙人兒,最終是“寒依疏影”“春掩殘香”,可惜東風沉寂,韶華終短,人們只有在清風明月夜,思念高山晶瑩雪,思念世外寂寞林,掩書回味那一抹幽長的清冷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