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愛菲
摘要: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在信息社會中,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各個領域。以多媒體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chuàng)造工具。通過數字化環(huán)境構建一個新型以信息技術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踐為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許多教學人員在數字化環(huán)境的課堂上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實踐,但目前課堂教學領域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仍不高,成效依舊不顯著。信息技術仍大多為教師的教輔工具,更多側重于如何使計算機輔助課程的作用發(fā)揮充分。在21世紀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在信息社會中,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各個領域。以多媒體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chuàng)造工具。
一、信息技術教育與課程整合的內涵
所謂信息技術教育與課程的整合,就是將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入傳統(tǒng)學科教學過程,以營造一種新型教學環(huán)境,多維、立體、深入地實現教師和學生互動,讓學習更加有效的方式。這樣,既能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它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較充分地發(fā)揮出來,使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fā)生根本性變革,令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真正落到實處。
二、信息技術教育與專業(yè)課程整合的目標
1、探索和建構新型的教學模式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能簡單理解為加大投入、增購設備、建設硬件環(huán)境。首要的任務是研究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探索和建構新型的教學模式。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應具有如下特征:
(1)教師角色的轉變
傳統(tǒng)的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教師通過課堂講授、板書、計算機輔助技術的應用,把教學內容滿堂灌給學生。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下,轉變?yōu)閷W生為中心,強調自主學習研究。
(2)學生地位的轉變
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增加學生與教師的雙邊活動。學生由原來的單純聽講、接受灌輸的被動地位轉化為能有機會主動參與、發(fā)現、探究的主體地位。
(3)媒體作用的轉變
教學媒體從教師手中轉化到學生手中,由作為教師的講解工具轉化為學生的認知工具。信息技術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實踐平臺,對于同一任務,不同的學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選擇不同的工具來完成。
(4)教學過程的轉變
由傳統(tǒng)的完成認識任務、鉆研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轉變?yōu)橐越嬂碚摓橹笇У慕虒W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建構的方式取得的。
2、建立新型的的教學環(huán)境
信息化是當代社會發(fā)展的主要特征,信息化應該進教室、進課堂、進家庭。這樣的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啟發(fā)思考、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等多方面的學習和教學要求,也就是實現既能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
3、建設現代化的教材體系
職業(yè)教學帶有專業(yè)特點的技能技巧的實踐性,教學過程應注重這種實踐性。信息技術(如多媒體技術)恰好可以利用計算機實現逼真模擬,達到以小變大,化宏觀為微觀,化虛為實,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化靜為動等效果,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和人力資源和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新型教材體系,這種體系不再是單純的紙質版教材,而是成為共享型網絡電子資源素材,更方便教師教學展示,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近年來國家精品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正是現代化教材體系建設努力的成果,這項成果正在不斷的擴充和完善。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最高的目標乃是有效地改善學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將有效地改善學習,革新傳統(tǒng)的學習觀念,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改善學習資源和學習環(huán)境,構筑面向未來社會的學習文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三、提高信息技術教育與課程整合水平的建議
(1)加強教師隊伍對信息技術應用的培養(yǎng)
職業(yè)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是應用,信息技術應用的關鍵是教師。如果教師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意識不強,應用能力不高,職業(yè)學校的信息化就很難推進。目前教師對信息技術的使用普遍停留在計算機辦公軟件的一般應用,在課堂上應用PPT、投影、視頻等多媒體展示教學內容而已。如何制作仿真模擬情境,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與實操,如何開發(fā)網絡資源,利用資源共享平臺開展教學,教師們大部分還不懂得如何操作和應用,因此技術和信息資源與課程的整合能力方面的培訓需要進一步加強。
(2)加大信息技術平臺的硬件與軟件建設的投入
要按照多渠道引進、多層次研發(fā)、全方位整合的建設思路,通過實施國家正在提倡建設的“網絡精品課程資源建設工程”,加大對計算機、優(yōu)質課程共享平臺、專業(yè)網站開發(fā)、仿真實驗室、各種模擬軟件、電子圖書等各類電子信息資源硬件及軟件的建設投入,推進信息資源共享服務體系建設項目,不斷優(yōu)化共享的教育資源。
(3)注重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
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教育教學不容缺失的內容。學校在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陣地”的作用,將信息素養(yǎng)的精神、意識整合到課程教學的要求中去,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才能使學生的信息能力得到培養(yǎng)。
(4)利用信息技術整合課程資源,進行職業(yè)能力模塊培養(yǎng)
近年來學科的發(fā)展出現一個明顯特點:一些課程的“外延”不斷擴張,以至于課程之間“邊界”越來越模糊;各門課程的“內涵”也處于經常變化與調整之中。如“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四門課程既存在著差異,又存在重疊。運用信息技術整合課程資源,打破課程界限,根據職業(yè)崗位、能力模塊培養(yǎng)技能型人才將是職業(yè)教育未來的趨勢。
(5)利用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
通過參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調查、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可以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從而使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真正落實到實處。
(6)改變師生互動方式
教師與學生的課堂與課外的互動與溝通除了通過傳統(tǒng)的電話設備、短信功能外,還可開通微博、騰訊賬號等,讓學生到微博以及騰訊空間上獲取更豐富的學習資源。
在計算機和網絡環(huán)境下,這種課程的融合變得十分便捷,在實踐中,計算機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也為課程理論和實踐的融合提供了技術支持。信息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使專業(yè)實踐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順應這種趨勢,傳承、調整、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是每一位職業(yè)教師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