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因材施教”出自《論語·為政》,它代表的現(xiàn)代教育思想主要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fā),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fā)展。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時期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式,當前的主流教育理念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更有許多專家學者發(fā)表文章、進行演講,以闡述這些理念,并用“人的手指有長有短,不必強求每個學生都能有很好的成績”加以佐證。在這些思想的引導下,中小學開展了許多興趣小組,發(fā)展學生的特長,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借以體現(xiàn)新時期的教育思想。
毋庸置疑,上述教育思想及專家學者、學校的行為都體現(xiàn)了科學的教育規(guī)律,體現(xiàn)了新時期我國教育體制的一大進步。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因材施教”下的教育的確有一定的隱憂。
一、使學生缺乏競爭意識和拼搏精神
競爭意識是人們取得成功的動力,也是孩子學業(yè)進步的必要因素,鼓勵孩子參與競爭,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在競爭中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和才能,會使孩子對自己做出肯定的評價,促使孩子進一步奮發(fā)向上:它可以消除孩子的膽怯、保守和自卑心理,激發(fā)孩子強烈的求知欲望,因為競爭會使孩子認識到只有具備知識和能力才能領先;此外,它還可以提高孩子的耐挫能力,有競爭,就免不了遭受挫折,孩子品嘗過競爭失利的滋味,可提高對未來可能遇到的挫折的承受能力。
目前我國中小學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學校教育,而在學校的學生以班級為單位,是一個集體,他們生活在一個集體中是有一定的共同目標的,其中提高成績就是一個共同目標。有教學就有考試,有考試就有競爭,這是規(guī)律,毋庸置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一些孩子因種種原因而成績不理想,而某些教育工作者恰恰用“因材施教”這個原則來進行教育,認為孩子在學習方面沒有天賦,從而培養(yǎng)孩子另外的特長。殊不知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將無意識地認為自己在學習成績方面無法與其他同學相比,從而選擇放棄競爭,忘記拼搏,久而久之競爭意識和拼搏精神就消失無存。
二、使學生滋生一定的惰性
惰性是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是人在某種環(huán)境和某種消極心態(tài)的支配下產(chǎn)生的一種懈怠、懶惰的思想和行為。受這種心理現(xiàn)象的支配,學生做任何事都拖沓,“懶”于去想、去做,或者逃避,甚至置之不理。通常來說,惰性心理的產(chǎn)生將導致惰性行為。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上表現(xiàn)出放松、懶散、懈怠及漠視的情緒,能發(fā)現(xiàn)問題卻不愿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消極心理狀態(tài),久而久之會使人逐漸失去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導致整個人對消極情緒的“免疫力”下降。
學生惰性心理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教育理念中的“因材施教”思想對學生惰性的滋生有一定的關系。仍以上述競爭意識為例,學生本來生活在一個班集體中,有共同的學習目標,但在具體的學習生活中,部分學生成績不理想,但是如果教育工作者通過正確的教育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培養(yǎng)他們的競爭意識和拼搏精神,堅持不放棄的原則,我相信還是有學生的成績會有所起色。但是,受“因材施教”思想的影響,部分教育工作者可能會簡單地認為這部分學生在學習上是有問題的,是沒天賦的,從而放棄在學習上的要求。這種行為無形中給了學生一個自我釋放的理由,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難,意志稍一松懈,就會自我暗示:自己在學習上不是一塊“好料”,從而選擇放棄,學習的惰性也就慢慢滋生。
總之,在新時期的教育理念下,“因材施教”思想有其科學的一面,體現(xiàn)了不同個體存在差異性的特點,我們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每個學生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fā)展。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因材施教”這一教育思想下,如果不能科學地遵循這一原則,它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將客觀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