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真法師
圖書館、博物館甚至不少寺院貼反對聯(lián),稱呼出家人不寫“師父”寫“師傅”,晚輩、小輩稱尊者、長者為“X老”,合影時站在他們的左側,都會貽笑大方。我們的文化傳承,可不能忽略了常識啊。常識往往正是品味。
我先說說這道題目的來源。
香港著名建筑師楊照,曾三次申請入讀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建筑學院,三次落選。他不氣餒,第四次申請,雖然他表達了對建筑的興趣和追求,但是面試時,主考者問他:“你念過心理學嗎?念過社會學嗎?人類學呢?”回答:“一概沒有。”最后問:“你知道建筑是什么嗎?”回答還是“不知道”。對方說:“這就是你三次申請都被拒絕的原因?!碑斎?,這第四次,還是名落孫山了。
多年以后,楊照先生說,對這次面試過程,他慢慢才有了深刻的體悟。
體悟在哪里?楊照先生說:
建筑是供人使用的。你必須先要認識人,才能為人辦事,為人去建筑。而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都是“人”的學問。從一扇門到一堵墻,從地面到地下,從小區(qū)到整座城市,只要與人的生活有關,莫不是建筑學的范疇。當科學文明漸漸替代了歷史文化,成本效益慢慢掩蓋了人文元素,生產效率催生了專業(yè)制度,經世致用,只剩下了經濟實用,視覺藝術取代了美學觀念,專業(yè)知識演化為“通通不識”(毫無常識),你能建造出好的建筑,好的城市嗎?
他的這番話,說得太好了,他的體悟,太深刻太寶貴了。他這話的前半段指出,“建筑是為了人的,是人的學問”,擴而展之,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事業(yè),哪一樣不是在“建筑”?哪一樣不是為人辦事的?哪一樣不是人的學問?后半段一席話就更精辟,更是睿見了:“科學文明漸漸替代了歷史文化”—歷史文化能被截斷,能不傳承嗎?“成本效益慢慢掩蓋了人文元素”—降低成本是對的,但是能不考慮人文元素嗎?“生產效率催生了專業(yè)制度,經世致用,只剩下了經濟實用”—這是多么精當?shù)牟熘?!只有經濟學的意義,導向生產率的游戲,只有金錢的算計;“視覺藝術取代了美學的觀念”—看看那些感官刺激的所謂影視作品吧,低俗、粗俗、媚俗是怎么來的?“專業(yè)知識演化為‘通通不識”,好,點到要害處了。論專業(yè)知識,都是行家、專家、名家,光環(huán)耀眼,但是,常識呢?—這就是我這篇文題的來源。
春節(jié)時,家家戶戶要貼春聯(lián)?!氨褚宦暢f,桃符萬戶更新”;“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余”;“風調雨順,人壽年豐”,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的習俗與傳統(tǒng)。對聯(lián),是豎寫,上下兩個半聯(lián),組為一副對聯(lián)。它同詩詞中的駢句一樣,短小,精美,寓意深厚,有順序安排,層次布局,更有嚴格的對仗要求。一般來說,平仄相應相諧,上聯(lián)結于仄聲,下聯(lián)結于平聲。這是最基本的常識。只要有語言感覺而略知平仄者,一讀就知道哪是上聯(lián)哪是下聯(lián)了。你走上大街,不但商店、賓館、尋常人家,即使走進一些文化場所,圖書館、博物館、翻修后的古建筑,甚至不少寺院,有不少對聯(lián)都貼反了,真叫你嘖嘖不已。上下聯(lián)的常識,沒有了。
中國人喜歡請名家題字。題字,當然有行款格式。你走進一所寺院,那里有大雄寶殿。這個橫額,是自右向左排列的,很多人誤解為橫排。錯了,橫排是西式。中式,是豎排。大雄寶殿四字,依然是豎排,俗稱提行,即一字一行,莊嚴隆重,依次下去,落款,也是豎排。而不解者就誤認為橫排了。西式橫排,是自左而右的,很多大家名家,現(xiàn)在題字,都是西式橫寫,但是落款,本應橫寫,卻又豎寫。版面破壞了,成了不中不西,亦中亦西,這是行款格式出了問題,貽笑大方。題署的常識,沒有了。
在佛教中,對出家人一般通稱“師父”,可是,寫信,發(fā)短訊,不少人卻又寫為“師傅”。這個“師傅”是社會上對某些技術性、職業(yè)性人才或傳授技藝者的尊稱,與佛教中的稱謂是不同的。同樣,佛門中在家居士如果同是皈依弟子,互相之間應稱師兄。這里,沒有性別、年齡的限制,都應統(tǒng)稱師兄,與同一學校的同學應稱“學兄”(或“學長”)一樣,決不可稱“學弟”(師弟),因為“學弟”是老師對學生的稱呼。當然,稱“師姐”“師妹”,是武林或道家的稱呼,在佛門那就是“外行語”了。
還有一個人所忽視的稱謂,即“×老”、“×老”。張老、李老,這是古代同輩者之間的尊稱,比如毛澤東稱徐特立徐老,稱董必武董老,那是以領袖的身份來敬稱對方,或者徐特立、董必武,他們以平輩的身份,互相敬稱“×老”。作為晚輩、小輩的我們,又怎能仿效稱他們?yōu)椤啊晾稀蹦??比如趙樸初老居士,領導人尊稱他為“樸老”、“趙樸老”,而我們怎么也不敢如此稱呼他,因為身份不符啊。這是稱呼、稱謂的常識了。
中國古代有所謂男左女右的說法,其實,這就是一種禮節(jié)的常識。拍照片,如果是平輩之間,站的位置,可以任意不計。如果與尊者、長者合影,你怎么可能站在他的左側,他在你的右側呢?這又是一個站立于何位的常識了。
生活中的細節(jié)很多,常識無處不在。行住坐臥,最重威儀,我們的文化傳承,可不能忽略了常識啊。常識是什么?常識往往正是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