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姣
課型:新授課
【學習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動手操作,認識平移這種圖形變換;
2、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歸納平移變換的特點,學會簡單圖形平移作圖的方法;
3、在探究平移變化的過程中,能認真傾聽、大膽展示,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圖形的變換是空間與圖形領域中一塊重要的內(nèi)容。而今天的平移,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第四節(jié)《相交線和平行線》。一方面是考慮將其作為平行線的一個應用,另一面是考慮引入平移變換,可以盡早滲透圖形的變換思想,使學生盡早嘗試利用平移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而本章主要討論的是平移變換的基本性質,要求學生對平移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實數(shù)、四邊形、旋轉等綜合運用平移軸對稱、旋轉的變換進行圖案設計打好基礎。所以,本節(jié)課是本套教材引進的第一個圖形變換。
【教學重點】
平移的特征
【教學難點】
探究平移的特征,并能用語言完善的表達出來
【教法與學法】
開放式和探究式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在教師的設疑、創(chuàng)景下,學生解讀學習目標,從而基本明晰學習任務。)
設計意圖: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望。
二、思考探究
閱讀教材P28~30內(nèi)容后,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1.圖1中四個三角形之間哪兩個是書中定義的平移變換?為什么?
設計意圖:在學生獨學平移教材的基礎上,考查基礎知識的獨學情況,不同于書本,引導學生認真獨學。
2.把圖1平移前后的兩個三角形用A、B、C和A′B′C′標出頂點(注意對應點位置),連接對應點的線段,觀察分析,平移這種圖形變化有什么特點?(和同學說說你的想法)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自己動手,畫圖,培養(yǎng)學生觀察、猜測、分析、推理、總結、歸納的能力。
3.如圖2,經(jīng)過平移,線段AB的端點A移到了點D,根據(jù)平移變化的特點,你能做出線段AB平移后的圖形嗎?
(利用實際體驗和同學說說你的方法)
設計意圖:將所學活學活用,鞏固知識又驗證知識。
追問:通過線段平移的作圖過程,你能說說平移作圖的一般步驟嗎?
(寫出來和同學們交流一下吧?。?/p>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推理、總結的能力。
4.如圖3,平移三角形ABC,在平面內(nèi)任找一個點A,使頂點A移到了點A′,請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
設計意圖:將所學活學活用,鞏固知識又驗證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增強對知識的掌握熟練程度。
三、合作交流
(學科組長組織交流,收集本組的困惑及典型錯例展示在黑板上。)
設計意圖:學生敢于在小組、班上交流自己的見解和探索的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學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華,也增強了學習數(shù)學的自信心和創(chuàng)新能力。
四、學以致用
1.把一個△ABC沿東南方向平移3 cm,則AB邊上的中點P沿
方向平移了 cm。
2.如圖4,△ABC沿BC的方向平移到△DEF的位置,
(1)若∠B=26°,∠F=74°,則∠1= ,∠2= ,∠A= ,∠D= 。
(2)若AB=4 cm,AC=5 cm,BC=4.5 cm,EC=3.5 cm,則平移的距離等于 ,DF=
,CF= 。
3.如圖5,O是正六邊形ABCDEF的中心,下列圖形中可由△OBC平移得到的是
( )
A.△OCD B.△OAB C.△OAF D.△OEF
4.將△ABC沿直線AB向右平移后到達△BDE的位置,若∠C=30°,則∠CBE的度數(shù)為 。
設計意圖:檢測學生對本課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進一步加強知識的應用訓練,并針對解答情況,采取措施及時彌補和調(diào)整。
五、收獲整理
1.本節(jié)課我的收獲是:學到的知識、學會的方法、鍛煉的能力等。
2.本節(jié)課我遺留的問題有:不懂得知識、不同的看法、沒說的意見等。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及時總結,知識內(nèi)化。
六、課后拓展
如圖6,一塊邊長為20 cm的正方形草地上,橫豎各有一條寬均為2 cm的筆直小路,你能求出圖中的草地面積(即空白部分面積)嗎?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和認識到數(shù)學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并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能力。這是整節(jié)課的一條暗線,真正體現(xiàn)新課標的理念。
(作者單位 湖北省襄陽市第二十中學)
?誗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