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記茹 陳翀
摘要:在對日本平城京古都的遺跡考察中,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日本平城京的建筑風格與唐朝長安城有諸多相似之處。通過分析,兩處建筑風格相似的原因主要有:中日之間比較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唐朝時期頻繁的科技文化交流;受中國儒家道家文化的影響;受中國佛教文化的影響等,并從中得出啟示。
關鍵詞:長安;平城京;建筑風格
長安作為唐朝的都城,是唐朝的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因其規(guī)模宏大,規(guī)劃整齊和設計理念,有著三百多年的輝煌歷史。日本的平城京于710年建成,在784年廢止。因其格局和建筑風格多模仿長安城,有日本史學家稱平城京為“富有國際性”的小長安。中日科技文化交流起源于秦漢,并于盛唐時期達到頂峰。日本統(tǒng)治者一直以來都采取積極的對外政策,全面系統(tǒng)的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唐朝的建筑文化也是日本統(tǒng)治者學習的一個重要類別??疾焯瞥L安城與日本平城京建筑風格相似的原因有利于加深對中國古建筑的了解,領會日本保護歷史文物的執(zhí)著精神,也為研究唐朝中日之間科技文化交流提供另一種思路。
1兩處建筑風格相似的原因
唐朝長安城與日本平城京在地理位置選擇、里坊設計、整體布局、羅城配備、街道和綠化、里坊區(qū)劃、東市和西市的安排、寺院建筑風格、池塘和園林等方面有著相似的地方。[1]通過分析研究,唐朝長安城與日本平城京建筑風格相似的原因主要有:
(1)中日之間比較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中國和日本隔海相望,因交通的便利,促使兩國之間交流的頻繁。加上日本和中國的自然地理條件和不少人文條件比較相似,使得中國的建筑文化和藝術能夠被日本民族廣泛的接受。中日兩國之間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性一定程度上為中日兩國之間科技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平城京的建筑風格和長安城建筑風格的相似。
(2)唐朝時期頻繁的科技文化交流。唐朝時期頻繁的科技文化交流是唐代長安城與日本平城京建筑風格相似的主要原因。從唐太宗李世民即位4年后,日本政府就開始派遣遣唐使來中國。根據(jù)中國學者胡錫年的推算,真正攜帶留學生人員的遣唐使團大概有12次,其總數(shù)估計在200余人或300人左右。遣唐使到達長安以后,積極學習了解唐朝文化。有的遣唐使請求參謁孔子廟堂、禮拜寺觀、參觀唐的府庫及三教殿;有的遣唐使拜唐儒為師,向他們學習儒學經(jīng)典;還有不少遣唐使的隨員向唐的有關人士學習各種技藝。遣唐使在唐期間,還盡量搜羅中國的書籍文物,或雇人抄寫,或接受唐人贈送,或自己出資購買。[2]在來中國交流學習的過程中,遣唐使們對中國的政治制度、儒家道家文化、繪畫、藝術等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當遣唐使回日本后,充分借鑒吸收中國的文化藝術,其中包含了中國的建筑文化。所以,在日本平城京的建造過程中,其建筑風格和唐朝長安城建筑風格有不少相似之處也就不足為奇了。
(3)受中國儒家道家文化的影響。早在6世紀初,日本統(tǒng)治階級中的少數(shù)上層分子對儒學開始有了初步的領會。[2] 此后,日本統(tǒng)治階級對儒家文化越來越摯愛。儒家文化大大豐富了日本本土的文化,并滲透到日本政治、社會意識、社會生活、文學等各個領域。在平城京的建造過程中體現(xiàn)了一些儒家思想,如宮城居正北,顯現(xiàn)王者居中的思想,是儒家等級制度的表現(xiàn)之一。顯然,日本在平城京的建造中受到了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而唐朝長安城在建筑風格上也處處滲透著儒家的文化。中國道家的陰陽五行學說在6世紀中期傳入日本,由于受到統(tǒng)治者的重視,道家的陰陽五行學說在7世紀盛行于日本。在那時期,上自天皇宮城和國家規(guī)模的祭祀,下至百姓的祭祀都受到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如平城京的選址上,采用的“四禽葉圖,三山作鎮(zhèn)”思想也是依照陰陽五行的思想來設計的。據(jù)說從藤原京向平城京遷都時,在四神的方向也不應對著形狀不好的山,后來就連平城京藥師寺本尊的須彌座上也繪有四神的圖案。[3]由此可見,日本統(tǒng)治者在平城京的選址建造上,無不表現(xiàn)出受到中國道家陰陽五行思想的影響,而唐朝長安城在建筑風格上也顯示出道家陰陽五行的思想。
(4)受中國佛教文化的影響。由于受中國佛教文化的影響,舉凡飛鳥奈良時代大型寺院宏觀建筑中的佛像雕塑、佛畫以及使用的各種工藝品,都是卓越的藝術品。日本歷史記載這樣的描述:“制作者巧妙的吸收中國技術的能力是驚人的,他們將中國的形式幾乎原原本本地抄襲過來。他們制造出來的藝術品已超出了他們所處的時代。這種藝術與其說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還不如說是中國佛教藝術的一個流派?!盵4]日本在佛教建筑上模仿中國佛教建筑,已經(jīng)達到了照搬照抄的程度。由于受到中國佛教文化的影響,平城京大型寺院在建筑風格上和唐朝長安城寺院建筑風格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2啟示
先進的科學技術及文化理念,一般都是先進充斥著落后的。古代中國的建筑文化對日本的建筑產生了影響,就因為這一規(guī)律的作用。日本學習國外先進文化時采取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方式,在充分吸收國外先進文化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特有的風格,不失其民族特性。在古代,中華民族孕育了燦爛輝煌的文化,始終處于世界前列。在長期的中日科技文化交往中,尤其是到了唐朝時期,日本的統(tǒng)治者派出大量的遣唐使來到中國。遣唐使們積極學習中國的科技文化,其中包括了建筑文化和技術。遣唐使把這些建筑文化和技術文化帶回國內后,通過吸收改進,形成了獨具日本特色的民族建筑體系。如今,聰明的日本人在建筑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看到了古代建筑諸多寶貴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在,在不斷保護修繕的同時注重將古代建筑文化融于現(xiàn)代建設之中,對日本現(xiàn)代建筑的發(fā)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他們的民族精神或許就是讓日本保持獨具特色的最終原因。相比之下,我們在面臨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下,不知如何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辈簧瞄L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的可取之處,并同我國輝煌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有機結合。我們有著幾千年的建筑活動,卻不善于總結和記錄經(jīng)驗,很少有理論提升和探索。如今,我們遺失的不僅僅是古代燦爛的建筑風格,還包含了我們的民族文化和精神,諸多工作方式和方法值得我們反思與檢討。[5]
3小結
平城京與長安城建筑風格的相似,顯現(xiàn)出中日兩國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的相似。相似的背后浮現(xiàn)出兩國之間密切的科技文化交流。如今,我們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不能丟棄前人留下的燦爛文明。相反,我們更應該珍惜和弘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當前,中國與世界各國都存在著廣泛的交流,在不失民族風格的前提下,我們可以讓國外先進的科技文化為我們所用,將外來的文化民族化。
參考文獻:
[1] 王維坤.隋唐長安城與日本平城京的比較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1990 (1):101110.
[2] 王小秋,大庭修.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1]歷史卷[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98109.
[3] 王維坤.日本平城京模仿隋唐長安城原型初探[J].文博,1992(3):39.
[4] 井上清(日).日本歷史(上中下)[M].天津市歷史研究所,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8687.
[5] 黃蕾.中國古代建筑對日本的影響[D].山東:山東大學,2008.
作者簡介:劉記茹(1986—),女,江蘇連云港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科技與文化交流史。
陳翀(1989—),男,江蘇蘇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氣象科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