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于1978年榮膺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一名美裔猶太作家,辛格的作品包含了豐富的猶太傳統元素。本文以其第二部小說《盧布林的魔術師》為研究對象,分析主人公雅夏的思想歷程以及猶太傳統思想在小說中的體現,通過捕捉雅夏復雜的猶太情結進一步探尋本篇小說的文學內涵。
關鍵詞:猶太傳統;背棄;回歸;《盧布林的魔術師》
0引言
1904年出生于波蘭境內的辛格,從小接受猶太教傳統教育,其祖輩父輩都是當時享有聲望的拉比。然而,辛格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并沒有按照長輩的期望成為一名猶太宗教領袖,而是走向了他的意第緒語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在其作品中,辛格總是有意無意地詮釋著自己的猶太情結,他一方面深受傳統猶太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對自己民族所一直信仰的上帝產生懷疑。因此,他的作品中經常出現一些既信靠上帝心中又充滿懷疑的人物形象。在《盧布林的魔術師》中,主人公雅夏就是一個對上帝的存在抱有矛盾心理的人物?!侗R布林的魔術師》主要講述了一個浪子回頭的故事,主人公雅夏是一個猶太人,然而他的所作所為表明了他對猶太教上帝觀的質疑,并且他屢次違背猶太經典《希伯來圣經》的戒律。盡管如此,最終的雅夏仍走上了懺悔的道路,終身禁閉,以此等候神國的降臨。從雅夏的人物形象嬗變中,辛格矛盾的猶太情結,可見一斑。
1從背棄回歸傳統
猶太傳統的思想來源是《希伯來圣經》,猶太人世代堅信,上帝是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猶太民族是上帝的選民,猶太人要絕對服從造物主的旨意。本文主要從雅夏對猶太傳統的態(tài)度嬗變中,探尋辛格《盧布林的魔術師》的獨特魅力。
1.1背棄
按照傳統的猶太思想,人與上帝的關系是受造物與造物主的關系。在《出埃及記》中,上帝曉諭摩西的十戒,第一條就是承認上帝作為獨一真神的地位,強調必須信靠上帝。在整部舊約圣經中,以色列民因為違背這條誡命,曾被屢次懲罰。在舊約中,一直被猶太教津津樂道的約伯,對神完全信靠,從未懷疑,縱然死了孩子,丟了家產,疾病纏身,他依然對上帝充滿信心。這就是猶太民族心中的榜樣。在《盧布林的魔術師》中,雖然雅夏出生于一個傳統的猶太家庭,然而他的出場便顯明了自己對本民族傳統信仰的背叛。他“不蓄胡子,也不去會堂”。當別人指責他時,他反而責問對方,“你什么時候去過天堂?上帝長什么樣兒”。[1](p4)按照猶太律法,不可奸淫。然而,雅夏卻在婚后和不同的女人有性愛接觸,放縱情欲,他用自己的血汗錢來供養(yǎng)著助手瑪格達及其家人,瑪格達也成為了他公開的情人。此外,他和小偷的棄婦澤茀特爾也多次通奸,作為一個猶太婦女,澤茀特爾“行為不端,就連平日也戴著首飾,不裹頭巾,還在安息日生火煮飯”,(p44)而雅夏卻為了肉體的私欲,不惜在她身上大量揮霍錢財。同時雅夏又瘋狂地迷戀上了在波蘭結識的埃米莉亞,并且為了這個心愛的女人,他甚至愿意放棄猶太信仰,改信天主教。他總是在忙碌地追尋著自我利益的滿足,雅夏所追求的是今生享受幸福,追求的是此岸,而傳統猶太教倡導的是來世的幸福,是彼岸。這兩種不同的觀念在《盧布林的魔術師》中,也進行了激烈的較量。雅夏在自己前半生中一直是從此岸觀的角度去追尋著所謂的快樂。作為一名在當地卓有名氣的魔術師,他的名聲使他感到頗有成就感。并且,在情欲方面,他徹底拋開了猶太傳統戒律,肆無忌憚地追尋肉體的滿足,并將這種罪惡視為是快樂的源頭。他不滿足于妻子的守舊,也不滿足于助手瑪格達的乖巧,他繼續(xù)和其他幾位情婦屢次發(fā)生關系。在他心中,肉體的情欲遠遠比彼岸的天堂里的幸福更加重要。為了達到自己幸福的目的,他寧肯同意休妻。為了獲得更多的財富來支撐自己和心愛的情婦出國去享受生活,他不惜去行竊,出賣自己的靈魂。他早已忘記了上帝的律法,“不可偷竊”。
1.2回歸
在整篇小說中,雅夏共有兩次進入猶太會堂的經歷。第一次是為了避雨,在這個既親切又陌生的會堂里,雅夏甚至忘記了如何披祈禱披巾。然而,他卻“想留下來再待一會兒。他是這個團體的一份子,他跟他們同族同源,他的血肉中已經烙上了烙印”。(p74)雅夏第二次進入會堂是在他行竊失敗以后,為了逃避警察的追捕。這一次,他被會堂中的猶太同胞們徹底感化了,“他又一次覺得慚愧,不是因為自己的笨拙,而是因為自己背叛、玷污了這種情誼,還差點兒把他遺棄”。(p164)最終,他想起了父親臨終時的遺言,要永遠做猶太人。在會堂中,雅夏變得像一個懺悔者,他感覺到失去多年的那種虔誠又回來了。從外在看來,雅夏是失敗的,他不僅跌傷了腿,還相繼失去了自己心愛的三個女人。然而,他的悲痛使他再一次抬起頭來仰望自己的猶太信仰,他渴求全能的上帝給他慰藉。正如在舊約中,上帝曾經多次安慰了他們猶太人的先族,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直至大衛(wèi)。這一次雅夏受傷的心似乎也真的被安慰了,他那漂泊疲憊的靈魂終于找到了安息之地。他發(fā)現了人生另一個目標,那就是用盡畢生余力去追求另一種幸福,即猶太傳統意義上的彼岸的幸福。按照猶太傳統教導,人人都犯了罪,需要懺悔贖罪,以期死后進入天堂,得享永生的幸福。此刻的雅夏徹底被上帝奇妙的手所降伏,他拋棄了世間一切的樂趣,將自己禁閉在一個磚砌小室內,進行日夜的懺悔,不住的禱告。他每天都列出自己不同的罪行,尋求著上帝的饒恕。甚至周圍的人已經將這個昔日紈绔不堪的人視為了一名圣徒,時常有人專門拜謁,尋求雅夏為他們禱告。此時,雅夏的心中已經將一切邪情私欲淡化,在他的世界里猶太傳統信仰成為了中心,他以苦行的方式證明自己的悔改,將自己的余生完完全全地交托給上帝。此時的雅夏已經不再質疑上帝的存在,而是選擇了完全的依靠。甘愿在苦行禁欲中安心等候神國的降臨。
2結語
作為深受猶太傳統影響的美國猶太作家,辛格在其作品《盧布林的魔術師》中,將自己對猶太傳統的矛盾性通過雅夏的掙扎顯露了出來。最終的雅夏回歸了猶太傳統,這種結局是由多重因素導致的,其中主要的原因便是深深植根于辛格心中的猶太民族歸屬感。辛格作品中獨特的猶太情結為其小說增添了復雜性和可讀性。作為一名為猶太民族的生存勇于探索的作家,辛格為猶太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社會所做出的貢獻,值得后人瞻仰。
參考文獻:
[1] 艾·巴·辛格.盧布林的魔術師[M].任小紅,譯.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
[2] 斯賓諾莎·倫理學[M].賀鱗,譯.商務印書館,1983.
[3] 劉玉鵬.斯賓諾莎幸福觀簡論[J].貴州工業(yè)大學學報,2003,5(1):9599.
[4] 圣經(和合本)[Z].南京:中國基督教協會.1996.
[5] 袁偉信.外國文學新編[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朱培(1990—),男,內蒙古鄂倫春人,現為寧夏大學外國語學院2012級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