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萬俊
摘 要: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科學課程的實施需要特點的課程資源”為課程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主要理論指導思想,尤其是針對實驗科學科目的教學。本文淺要介紹初中科學實驗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現(xiàn)狀,并總結了科學實驗室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基本途徑。
關鍵詞:科學實驗;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科學課程的實施需要特點的課程資源”為課程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主要理論指導思想,尤其是針對實驗科學科目的教學。新課程標準下初中階段設置了三門實驗學科,積極開發(fā)和有效利用課程資源對初中科學課程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全面提高學生對科學知識認知能力的重要教學手段,也是落實新課程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能夠有效的拓展教材知識,通過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與創(chuàng)新思想能力。本文淺要介紹初中科學實驗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現(xiàn)狀,并總結了科學實驗室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基本途徑。
一、科學實驗室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現(xiàn)狀
1.科學實驗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的目標指向分析。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于課程資源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下,主張的教育價值取向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就需要構建出一個科學的課程體系,有豐富的課程資源可供學生利用,并且通過學習,能夠形成以自我為主的創(chuàng)新思想。從初中的實際教學實際考慮,課程資源可以定義為有利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達成的各種教學素材,不再單純的局限于教材課本,包括了諸如多媒體資源、網絡資源、圖書館等等新的課程資源。在新的初中課程體系中,有許多學科的教學過程都離不開科學探究活動來進一步提高學習質量,例如物理、化學等理科學習,都需要一定的科學實驗來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因此,科學實驗室是課程資源中較為重要的條件性資源,作為當前初中科學實驗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的目標指向,如何合理的開發(fā)和有效的利用實驗室資源,成為新課程改革落實的重要問題之一。
2.實驗室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的現(xiàn)狀分析。就目前許多初中實驗室資源的使用情況來分析,使用情況并不容人樂觀,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許多學習科學教學儀器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尤其是師資能力比較有限的農村中學,學?,F(xiàn)有教學儀器無法滿足“數(shù)量多、形式多、實驗多”的新課標要求,在實驗課程教學過程中,無法滿足每個學生的實驗需求,造成了實驗教學的效果的局限性。第二,科學實驗室的使用率較低,落實實驗教學方式流于形式。有許多學校在實驗室的配置上都滿足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但卻沒有真正的被科學教學所利用起來,教師仍舊只能在教室進行演示實驗,學生沒有機會去實驗室進行自我的學習體驗,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第三,實驗室配置過于老舊,信息化管理程度較低,造成實驗室的實際應用價值較低。信息技術日新月異,許多實驗室仍采用傳統(tǒng)的人力管理的老方式,信息化管理程度較低,對于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沒有引進,造成實驗室可利用的資源較為有限。
二、科學實驗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基本原則
1.開放性原則。開發(fā)性原則指的是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過程中,要以更加開闊的發(fā)展觀來看待科學實驗室資源,在對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上,不局限于書本、課堂,而是以最開闊的眼界去看待所有能利用在教育教學活動上的教學素材,并將它歸類于課程資源。同時,科學教師還要開放式管理科學實驗室,盡可能的將科學課堂搬入到實驗室,讓學生們能夠將科學實驗當做是“知識超市”,來到實驗室,就能收獲到一些知識,讓學生隨時隨地的設計實驗、選擇儀器,并著手展開實驗,實現(xiàn)自主探究,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以及能力。
2.經濟性原則。由于學校經費有限,對于科學實驗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需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追求數(shù)量大、質量好。要盡可能的開發(fā)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但同時較為經濟的課程資源,盡可能從身邊的事物中找到可以利用的教學價值。
3.針對性原則??茖W實驗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工作必須要符合學校學科的發(fā)展實情,有針對性的分析目前學科中對于實驗室的使用需求,從實際情況出發(fā),針對學生學習的需求,開發(fā)和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資源,針對教師的教學水平,開發(fā)和利用能夠促進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資源。
4.個性原則??茖W實驗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主要是為了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此,其開發(fā)必須緊緊圍繞“創(chuàng)造性”,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強化學校特色,展示教師風格,區(qū)分學科特點,突出個性。在科學實驗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中還需要重視人力資源的個性發(fā)展。教師和學生都是重要的課程資源,科學教師本身所掌握的的知識儲備、理論素養(yǎng)、實驗科學精神、技能以及人格魅力都能夠轉換為有效的科學課程資源。而學生因為生活環(huán)境、不同的生活興趣以及閱歷都會形成富有個性化的課程資源,教師應該合理利用學生已有的科學經驗作為科學教學的出發(fā)點,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素材,這樣才能使學生能夠更迅速的提煉到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科學實驗熱情。
三、科學實驗室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基本途徑
1.重視實驗室的建設。實驗室對于初中科學學科的教學和學習過程中重要的條件性資源,是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的主要場所。重視實驗室的建設,首先根據(jù)初中科學學科對于實驗室使用的實際需要去選擇合理的實驗教學器材,配足配齊必需的實驗儀器、藥品及防護型用具;其次,要鼓勵教師以及學生在不影響實驗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對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及生活環(huán)境中的資源加以利用,盡可能的節(jié)約實驗藥品的使用,實現(xiàn)實驗室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例如在初中化學實驗中,對于碳酸的制作過程,可以用小蘇打代替碳酸氫鈉,用廢棄的飲料瓶當做反應容器,該實驗可以作為理論定性的實驗,注重的是實驗現(xiàn)象,對于精確的定量的分析實驗,還是需要以精確的實驗器材為主。而在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質時,教師則可以利用身邊經常出現(xiàn)的碳酸型飲料作為實驗道具——以如何鑒別可樂飲料中冒出來的氣泡是二氧化碳為探究性實驗,由于學生們對可樂飲料比較熟悉,很容易產生好奇心,能夠更好的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們提出了許多新奇的想法,如:有的同學說看包裝說明——飲料瓶身一般都會有成分說明,而可樂中含有碳酸,碳酸不穩(wěn)定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有的同學說直接喝兩口,打嗝出來的就是二氧化碳——因為人們呼出的氣體就是二氧化碳;也有的同學能夠聯(lián)系到已經學過的知識,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或者紫色石蕊實驗,看是否變渾濁或者是否有變色來證明是否產生的氣體是二氧化碳。這樣一來,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實驗課程中來,使得探究式學習的氛圍更加濃厚,讓學生們更容易自動自主的學習,既節(jié)約了實驗課程資源,同時還能提高課堂效率。
2.應用信息技術整合實驗課程資源。應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能夠進一步的擴大實驗的演示效果,能夠進一步的發(fā)揮出實驗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的優(yōu)越性。因此,初中實驗室應該嘗試著將網絡信息技術引入實驗室建設過程中來,一則豐富的網絡資源能夠彌補實驗室具有局限性的知識體系和知識范圍,能夠提高更加開闊視野的實驗素材,二則通過多媒體與實驗演示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加強學生的手眼并用、視聽結合的能力培養(yǎng),使得實驗課程更富有感染力,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豐富的網絡資源能夠提供更多的信息資源,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將社會熱點、科學文化、人文素養(yǎng)都整合融入科學實驗課程素材中去,能夠增加科學實驗的人文性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例如對于初中生物課程中轉基因的教學,教師就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給學生播放一系列轉基因食品、克隆技術的視頻,讓同學們就這些話題,根據(jù)已經學習到的轉基因知識談談其中的利弊,不僅能夠進一步的讓學生們熟記知識關鍵點,同時還能讓學生體驗到學以致用,學會從科學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增強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3.提高教師的實驗教學水平。無論如何,實驗課堂的效率仍舊取決于教師,進行科學實驗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的主要責任體現(xiàn)在教師身上,而這種能力又主要取決于教師自身的感悟能力以及教學能力。能力強的教師能夠在實驗器材缺乏的條件下,以舊創(chuàng)造出一堂生動的實驗課程,利用身邊不起眼的素材,來進行定性的實驗分析,達到最好的實驗效果。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以適應在新課標下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的實際要求。
四、總結
總而言之,在科學實驗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的實施過程中,必然會遇上許多困難,解決方法也各有不同,但只要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方法,都是達到新課標教學理念的。作為一個科學教師需要深入鉆研教材,要善于運用到網絡平臺豐富的網絡資源,實現(xiàn)科學實驗與多方位的知識的高度整合,并且要學會適當?shù)睦玫赜蛸Y源或者是生活資源,提高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科學實驗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唐建國.轉變教師的課程資源觀[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5).
[2]宣燕平.跨越科學實驗的“三重門”實施“輕負高質”的科學教學——對科學演示實驗的若干思考[J].學苑教育.2011(08).
[3]周彩娥.實踐出真知)略談5科學6課程的實驗教學[J].教學儀器與實驗,2006,22(5):5一6.
[4]王本賢.試析認知信息加工理論[J].教育探索,2009,(5):7一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