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功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義務,并對“識字與寫字”方面提出了六項目標,第四項目標就是側重于寫字習慣的目標,能把字寫對、寫美觀。所以,在小學階段,教師是十分重視識字教學的,總是花相當的時間,一字一字的認真教。學生為識字也花了不少工夫:反反復復地認、抄、默,從課上到課下。結果呢?卻不能令人滿意,學了生字,聽寫時寫不對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學過的常用字運用情況更讓人擔心,要么多筆少畫,要么寫成別字??梢哉f,學生寫錯別字成了語文老師最為頭疼的事之一。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 糾正學生的錯別字,一般可采用如下幾種方法。
一、 形旁分析法
這種方法適用于在傳統語言文字學中字源字義比較清楚的漢字。
如:“象”, 大象是小朋友們喜愛的動物,有母象和公象。“口”是公象的大嘴巴,撇(丿)表示從嘴中伸出的又長又尖的象牙,便于打斗。所以,書寫時應注意:先畫好嘴巴(口),接著才畫長牙(丿); “米酒(灑)”, “酉”上的一橫表示酒壇蓋子,里面一橫則表示壇中有“酒”,酒壇沒有空等。
形旁分析法主要是抓住了字義和形旁的相應聯系,分析形旁,解析字理,使學生理解為什么用這個形旁而不用那個形旁。這樣,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識記,準確率就高。
二、分析聲旁法
“形旁能表義,聲旁能表音?!庇捎谡Z言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演變,形聲字聲旁的表音功能正在弱化,據專家統計,現代漢字的聲旁的有效表音率為39%。但是,聲旁對于識記漢字,區(qū)別字形還是有很大幫助。只要細心辯認,還是可以找到語音線索的。
如: “含琴—零嶺”, “含(hán)、琴(qín)是前鼻音, 所以用作聲旁的自然也應是前鼻音“今”(jīn)字。而“零(líng)、嶺(lǐng)”是后鼻音韻母,其聲旁自然也應用后鼻音的“令”(lìng)字。南方方言區(qū)的低年級教師在教學“今(jīn)”與“令”(lìng)這兩個生字時,一定要有超前性預測,準確把后鼻音韻母和前鼻音韻母區(qū)分出來,普通話要標準??梢赃@樣識記:前鼻音“今”(jīn)字少了“g“,所以也就少一點(、);后鼻音“令”(lìng)字多了“g”,所以也就多一點(、)。或者識記為:聲母有(le)多一點,聲母無(le)少一點。反之,如果“今”“令”兩字初學時前后鼻音念不準,多一點少一點不理解,就會為以后的正字正音帶來被動和麻煩等。
三、奇特聯想法
漢字的歷史源遠流長,十分悠久。有些漢字因時代演變或簡化,現已很難析解字理,探求字源。這時,教師可根據字形特點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靈活地講解字音、字形、字義。
如:“溪”,[想象]一條小溪流呀流,彎彎(ㄥ)曲曲(ㄥ)碰石頭( 幺 )。把紋絲旁想象成彎彎曲曲的小溪,把旁邊的一點(、)當成擋住小溪前進的一塊石頭。這樣,一點就不會漏寫了?!傲鳌?[想象]想象如上,然后編出歌訣:三點水(氵),點橫頭(亠 )。轉了個彎碰石頭( 厶 ),分成三條小溪流( 川)?!傲?,[想象]“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按猴L楊柳萬千條。”師生一邊讀詩,一邊把“柳”字的長撇(丿)想象成隨風飄動的長長柳絲等。
奇特想象法,或想象成一幅畫,或想象成一種景象,或想象成一個故事情節(jié)。經過奇特的想象,把音、形、義三者結合起來,并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物象以增強記憶,然后通過暗示學習法加以鞏固識字效果。
四、夸張強調法
這種方法適于一些比較細微的易忽視的筆畫。一般來說,小學生年齡小,感知力差,觀察力弱。所以,教師用毛筆或彩色筆特地加粗后,學生印象自然深刻。
如: “底下” 教師先發(fā)問:“哪里是‘底下?”然后反復用手指著桌子底大聲說:“哎呀,那里就是底下!”緊接著,快步走上講臺,用毛筆或彩筆在黑板上或生字卡上“氏”下重重的補上一筆(、),非常醒目,印象深刻難忘。
五、趣味筆順法
“寫字的基本要求是,把字寫得正確、端正、整潔、熟練。”“正確,指的是字形規(guī)范”,還必須“按照筆順規(guī)則書寫”。(見《現代漢語知識》)(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有不少學生,字形書寫正確,然而筆順卻不準確,從動態(tài)角度看,嚴格來說也屬于錯別字范疇。
講解筆順時一定要注意幾點:(1)靜態(tài)觀察指導。即讓學生靜心地觀察課本上或黑板上所示范的分解筆順。(2)動態(tài)觀察指導。即引導學生觀察老師和優(yōu)秀生的示范書寫的動態(tài)過程,怎樣起筆和落筆,怎樣點畫呼應,加深學生對書寫規(guī)律的認識,動手又動腦。(3)趣味性。
六、明確字體法
低年級小語課本主要用楷體印刷,高年級主要用宋體印刷。有些字的字體在印刷宋體和楷體(手寫體)上不完全一致,存在著細微差別。有的教師在學生采用宋體還是楷體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對于字形有差異的字,教師應當按照印刷楷體(手寫體)的字形來指導學生書寫。現舉例如下(前楷體后宋體):
(1) 雪—雪(點與橫的差異)
(2) 這邊—這邊(走之底形狀的差異,“橫折折撇”與“橫折撇”的差異)
(3) 日目自白—日目自白(內橫右邊相連與不相連的差異)
(4) 國團—國團(第二筆是“橫折鉤”和“橫折”的差異)。
總之,筆者認為,糾正錯別字應該注意以下幾條原則(1)思想性原則(2)科學性原則(3)多樣性原則(4)適時性原則(5)鼓勵性原則(6)趣味性原則(7)創(chuàng)新性原則(8)民主性原則。
只要我們教師在備課和學生練習當中,把各年級的錯別字分門別類地并有針對性地加以整理,善于觀察、善于分析、敢于創(chuàng)新,就一定能探索出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最佳的糾錯方法。那么,糾正錯別字,提高識字效率,鞏固識字質量是完全有可能的。
參考文獻:
[1]黃亢美主編:《文字學基礎與字理識字》[J],廣西小教培訓中心出版,1998年.
[2]中學語文室編:《現代漢語知識》[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徐永謙:《語文大世界》(《小學語文教師》[J].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5期.
[4]王力主編:《古代漢語》[M].中華書局出版,1982年出版.
[5]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出版,198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