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海冰 張濤 雷雯
[摘要] 目的 對比電子支氣管鏡檢查常用的兩種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尋找更好的麻醉方法。 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6月154例行電子支氣管鏡檢查的患者分為實驗組(A組)和對照組(B組),A組采用利多卡因霧化吸入麻醉法,B組采用利多卡因鼻咽噴霧麻醉法,記錄兩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應。 結果 實驗組(A組)麻醉效果好,不良反應少,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結論 電子支氣管鏡檢查使用利多卡因霧化吸入麻醉法效果滿意,操作簡便,安全性好,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電子支氣管鏡;麻醉效果;利多卡因
[中圖分類號] R61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09-109-02
隨著電子支氣管鏡檢查在呼吸系統(tǒng)疾病診斷及治療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檢查時麻醉效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咽喉和氣管表面神經(jīng)豐富,不恰當?shù)穆樽頃е码娮又夤茜R置入及表面麻醉藥對咽喉部和氣管黏膜的強烈刺激,造成患者惡心、嘔吐、劇烈咳嗽、窒息等,給患者帶來痛苦和恐懼。嚴重時可導致交感神經(jīng)興奮,對患者的呼吸循環(huán)造成嚴重后果,給電子支氣管鏡的檢查帶來困難和風險。因此尋找一種既方便醫(yī)生操作,又使患者更加舒適、安全的麻醉方法,對于減輕患者的痛苦、獲得更好的麻醉效果、順利實施檢查具有重要意義?,F(xiàn)將我科用于電子支氣管鏡檢查術的2種麻醉方法進行臨床比較,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6月~ 2012年6月期間,需行電子支氣管鏡檢查的門診及住院患者154例,將患者按檢查號分組,單號為實驗組(A組)77例,男53例,女24例,年齡16~76歲,平均(56.98±11.33)歲;雙號為對照組(B組)77例,男55例,女22例,年齡19~72歲,平均(53.26±8.64)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種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電子支氣管鏡檢查前4 h禁食,檢查前2 h禁飲水,患者均取坐位,頭略后仰。實驗組(A組):利多卡因霧化吸入法:2%利多卡因10 mL加入超聲霧化吸人器藥杯中,開動電源?;颊呖诤F化器吸嘴,囑患者深吸氣以使利多卡因氣霧隨吸氣吸入氣道并在氣道內充分彌散,霧化液約在15 min內吸完。對照組(B組):利多卡因鼻咽喉噴霧麻醉法:囑患者張口、伸舌,用小型氣囊噴霧器分別于雙側鼻腔及咽喉部噴注2%利多卡因,各噴3次,每次3噴,間隔3~5 min,麻醉時間約20~30 min。
1.3 麻醉效果判斷標準[1]
麻醉效果的判斷分為優(yōu)、良、中、差四級。優(yōu):聲門開放良好,插管順利,患者安靜無咳嗽或偶輕咳;良:聲門開放良好,插管順利,氣管鏡進入氣道后有輕度咳嗽;中:聲門開放不良,有惡心反射,進鏡不夠順利,氣管鏡進入氣道后有較明顯的陣發(fā)性咳嗽,患者不安靜,但無明顯紫紺及憋氣;差:聲門不易開放,惡心,進鏡不順利,氣管鏡進入氣道后有劇烈嗆咳,患者躁動不安,并出現(xiàn)紫紺及憋氣。麻醉效果優(yōu)良率等于優(yōu)、良兩級比率相加。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13.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2 結果
兩種麻醉方法麻醉效果比較見表1。根據(jù)表1可見實驗組(A組)的優(yōu)良率為89.62%,而對照組(B組)優(yōu)良率為72.73%,兩組麻醉效果優(yōu)良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尤其實驗組麻醉效果評價為優(yōu)者(62.34%)明顯高于對照組(14.2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3 討論
電子支氣管鏡檢查時完善的局部麻醉對于能否順利完成預定檢查目的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麻醉好,患者痛苦較少,可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也有助于提高患者對電子支氣管鏡檢查的滿意度。反之如麻醉效果不佳患者易出現(xiàn)劇烈咳嗽、憋氣、血氧飽和度下降而使檢查中斷,嚴重者甚至引發(fā)喉、支氣管痙攣及呼吸、心跳驟停等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全面完善的鼻、咽喉和氣管表面麻醉是保證支氣管鏡插管成功和順利完成檢查的關鍵,如何獲得一種使受檢者無痛苦、簡便易行、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一直是內鏡醫(yī)師尋找的目標。
目前國內外電子支氣管鏡檢查麻醉方法及麻醉用藥各不相同,各有利弊。其中常用的方法有含漱法、噴霧法、霧化法、氣管內滴注法、環(huán)甲膜穿刺法、局部神經(jīng)阻滯法等[2]。我科以往一直使用利多卡因鼻咽喉噴霧麻醉法,但在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該法在噴霧過程中會使部分患者產(chǎn)生較嚴重的惡心,甚至誘發(fā)嘔吐,進鏡時會厭、聲門活躍,有時可導致插鏡失敗,且需要反復多次噴霧,麻醉需要的時間長,護理人員操作繁瑣。
為了探索更好的麻醉方法,我們設計了本項研究。多項研究[3-5]表明霧化吸入局部麻醉可以為支氣管鏡檢查提供良好的表面麻醉,并降低由插鏡引起的不良反應。超聲霧化方法產(chǎn)生的霧化顆粒直徑平均在5μm左右,利多卡因經(jīng)霧化噴出的氣霧顆粒小,在呼吸道粘膜表面分布均勻,藥物彌散范圍廣,可深達氣管、支氣管表面,從而為支氣管鏡檢查提供良好的表面麻醉。Techanivate等[6-7]的研究結果顯示霧化吸入2%利多卡因15 min可提供與臨床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相當?shù)臍獾辣砻媛樽硇Ч?。而方衛(wèi)平等[8]的研究發(fā)現(xiàn)霧化吸入一定劑量的利多卡因時,其血漿藥物的達峰時間為15 min左右,因此本研究設定吸入時間長度為15 min,但這一時間長度是否為最佳,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A組)的麻醉效果(優(yōu)良率89.62%)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B組)(優(yōu)良率72.73%),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尤其實驗組(A組)麻醉效果評價為優(yōu)者(62.34%)明顯高于對照組(B組)(14.2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利多卡因霧化吸入法方法簡便,麻醉時間短,麻藥用量少,患者易于掌握,痛苦小,絕大部分患者能平靜完成檢查,無明顯不良反應。省卻了噴霧法多次噴霧的麻煩減少工作人員操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而對照組采用的利多卡因鼻咽喉噴霧麻醉法,使部分患者產(chǎn)生較嚴重的惡心,往往出現(xiàn)屏氣使患者吸入與術者噴霧不同步,不能較好配合麻醉。且噴出的霧粒分布不均勻,其霧粒的直徑大,藥物多沉積于咽喉及口腔內,到達下呼吸道的量少,在支氣管鏡進入時需在導管多次內追加麻醉藥,從而使操作時間延長。同時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患者出現(xiàn)的副作用包括氧飽和度下降、心動過速、血壓升高、嗆咳、嘔吐、惡心等。
綜上所述,兩種方法比較,利多卡因霧化法的麻醉效果優(yōu)良,操作方法簡單,毒副作用較小,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掌握,不需特殊設備,是目前支氣管鏡檢查較為理想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黃秀萍,侯霽芯.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觀察[J].四川醫(yī)學,2007,28(1):42-43.
[2] 劉長庭.纖維支氣管鏡診斷治療學[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9:41.
[3] 秦艷,蔣胤.霧化吸入麻醉法與噴霧麻醉法在支氣管鏡檢查中的對比[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1,32(17):2813-2814.
[4] 王超.利多卡因麻醉用于支氣管鏡檢查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10(3):119-120.
[5] 陳紅梅,黃信剛.不同局部麻醉方法在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師雜志,2010,12(5):639-640.
[6] Techanivate A,Leelanukrom R,Prapongsena P,et al.Effeetiveness of mouthpiece nebulization and nasal swab stick packing for topical anesthesia in awake fiberoptic nasotracheal intubation[J].J Med Assoc Thai,2007,90:2063-2071.
[7] Williams KA,Barker GL,Harwood RJ,et al.Combined nebulization and spray-as-you-go topical anaesthesia of the airway[J].Br J Anaesth,2005,95:549-553.
[8] 方衛(wèi)平,李元海,金涌,等.利多卡因超聲霧化吸入給藥藥代動力學研究[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5,21:442-444.
(收稿日期:201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