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仁準
【摘要】關注當代大學生群體的思想道德狀況,開展富有實效的教育引導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擬從亞道德基本內涵、大學生思想道德現(xiàn)狀、產生原因分析及其對策展開論述,提出應積極辯證看待當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現(xiàn)狀。
【關鍵詞】大學生 亞道德 特點 原因分析
【基金項目】本文屬于2011年安徽省優(yōu)秀青年人才基金項目:"大學生道德選擇能力及其培養(yǎng)路徑研究"課題(2011SQRW023),階段性研究成果,也是安徽工業(yè)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項研究課題(12SZYJ005zd)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5-0084-02
快速發(fā)展變化的社會在調整革新原有社會利益關系的同時,構建提出諸多的新觀念新思想,亞道德就是其中一個典型。近十年來的亞道德問題研究漸起,為我們不斷拓寬相關研究與認識思路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一系列認識歧義。筆者就張傳輝與李想在《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的文章《關于大學生亞道德問題的調查分析》(以下簡稱張文)提出自己粗淺的看法,以請教于張傳輝與李想等同仁。
一、青年大學生是國家與民族的未來與希望,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一直受到人們的密切關注,研究他們的思想道德發(fā)展狀況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改革開放進程中的社會轉型期,即從人治社會向法治社會轉變、從威權社會向民主社會轉化、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社會生產方式的深刻轉變促使人們的思想道德也隨之發(fā)生巨大改變,人們行為指導思想的價值觀漸趨多元。為更準確地洞察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進而開展更富實效的研究與教育工作,針對在校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研究極為必要。對此,張傳輝與李想以東北農業(yè)大學在校大學生為樣本開展問卷調查研究,張文對此問卷材料進行了歸納分析。
任何調查研究皆應有其著眼點,張文的著眼點為當代“大學生亞道德”。何謂“亞道德”?張文解釋道亞道德是與傳統(tǒng)主流道德“有分歧的一種道德狀態(tài)”,這種“分歧”是什么?其產生的內在原因是什么?張文對此沒有作明確的說明解釋。接著,張文又解釋道亞道德是大學校園內大學生“圈里的規(guī)則”,例如,“有些同學集體活動不參加,但是對小團體活動卻情有獨鐘”。在此,張文其實給出了兩個亞道德概念:其一是與傳統(tǒng)的主流道德相區(qū)別分野的道德,其二是大多數(shù)人群行為選擇相區(qū)別的道德觀,即亞人群的道德觀。兩者之間是否一致呢?張文沒有作具體解釋,但卻在文中等價使用。因此,在張文中這兩者是一致的。果真如此嗎?眾所周知,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道德是特定社會生產方式的反映,作為上層建筑的道德應該體現(xiàn)并積極維護其經濟基礎。在現(xiàn)實表現(xiàn)上,特定社會的道德總是運用其統(tǒng)治階級控制的社會工具,扮演全民價值共識的公共道德角色。因此,道德在本質上具有階級性,它體現(xiàn)一定階級的根本利益并為維護與實現(xiàn)其根本利益服務。在階級社會中,與主流道德相對應的價值觀體系為亞道德,它所代表與體現(xiàn)的是不占社會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的價值觀。在現(xiàn)實性上,道德體現(xiàn)了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并通過人們之間的規(guī)章、制度、守則、社會輿論、風俗習慣與內心信仰等調節(jié)人們之間的行為,在分析評判上通過動機、行為、結果與特定情境等加以分析審視善惡是非?;谝欢ń洕A結成的利益同盟體——階級——本身也并非鋼板一塊,而是由既斗爭又聯(lián)合的若干階層組織的共同體,進而又區(qū)分為處于執(zhí)政地位的和處于在野狀態(tài)的利益群體。在同一階級內部不同利益群體所具有的價值觀應稱之為亞人群的價值觀,而不應簡而稱之為亞道德。筆者認為,亞道德與亞人群道德觀是有本質區(qū)別。
二、產生當代大學生道德現(xiàn)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其中既有內因,更有外因,既有理論解讀與創(chuàng)新的問題,也有實踐工作的方式方法問題。張文將其解釋為三點,即:社會轉型的影響、大學生自身道德需求缺乏和教育工作的機械僵化。就社會轉型的影響而言,張文將其概括為我國社會轉型期的諸多不良影響,例如“‘一切向錢看,的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原則”、西方文化的不良影響等。
筆者認為,張文在看到我國社會轉型時期道德領域的不良方面的同時,沒有客觀全面地看待與理解社會轉型對我國社會發(fā)展的意義。誠如張文所說,社會轉型對我國的影響如此消極與不良,我國改革開放的大方向豈不是定錯了嗎?應該承認社會轉型期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對我國青年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可能具有某種放大效應,同時更應該看到,社會轉型是我國社會改革開放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是我國社會文明進步的必然選擇。社會轉型使我國社會發(fā)展更加充滿活力,社會生產力得到更大程度的解放與發(fā)展,社會物質財富更加豐富殷實,社會管理更趨規(guī)范高效,民主法治進程加快推進提高,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們的精神面貌更加積極樂觀進取,社會轉型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獲得巨大提升,國際影響不斷擴大……,社會轉型對我國社會的道德建設與發(fā)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筆者認為,社會轉型對我國廣大在校大學生道德培育的影響應是多重的,其中既有消極的影響,更有積極的影響,例如,馬克思主義一元指導下的多元社會思潮的激蕩交流與碰撞為青年大學生的成長提供了更加寬松的氛圍,民主法治社會的醞釀發(fā)展尤其是公民社會的醞釀發(fā)展促使青年大學生更趨理性務實看待社會發(fā)展與道德建設。應該認識到在社會生產力還比較落后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同形式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經濟在特定條件下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然性,個體經濟、私營經濟與外資經濟等在我國發(fā)展的還很不夠,還應大力扶持發(fā)展,當然在扶持這些經濟形式發(fā)展的同時,應堅持社會主義公有經濟的主體地位,應堅持對非公有制經濟的引導、利用與規(guī)范。與經濟所有制形式相應的道德觀也必然具有其特定的社會作用與歷史價值,對于這一點,應予以肯定,而不能簡單否定!不同形式與內容的價值觀匯集成當前改革開放時期的滾滾思潮,其中不可避免地夾雜著諸多歷史思潮的沉渣濫調,生活在這樣改革開放歷史時期的青年大學生必然深受影響,并因不同個體的接受理解能力而表現(xiàn)各異。
就大學生自身道德需求問題,筆者對于張文的觀點也不敢茍同。在社會生產生活中,人們需要不同形式的道德規(guī)范調節(jié)彼此行為關系,這既是對他人合理權益尊重與保護的需要,也是對自我合理權益尊重與保護的需要,違反道德的人將受到社會輿論與風俗習慣等的譴責與批判。因此,“道德需要是建筑完全自律的、依靠信念來獲得滿足的一種需要”的觀點是欠妥當?shù)?。青年大學生是最富有希望的社會群體,他們年輕而充滿朝氣,他們渴望著能早日成為社會期待的飽學之才、德才兼?zhèn)涞娜瞬牛麄兎e極介入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他們渴望以良好的道德品質形象獲得老師與同學們的認可,他們渴望以品學兼優(yōu)的表現(xiàn)獲得社會公眾的認同,他們具有較為強烈的創(chuàng)業(yè)沖動與社會理想。因此,他們對于道德需求強烈而真實!張文所言“大學生缺乏深層次的道德需要”的觀點與事實相去甚遠。
三、基于當前大學生的道德觀現(xiàn)狀,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應如何應對呢?張文提出要堅持人本化德育原則,“要以大學生為出發(fā)點,了解他們的核心價值,從其感興趣的領域加強道德教育,突破其局限性,促進學生多元化的發(fā)展”[1]。筆者認為在高度關注大學生成長歷程的同時,還應認真研究我們社會發(fā)展的突出變化,認真貫徹我黨的教育思想與教育理念,運用靈活務實的教育方法與加強師德建設等。
首先,加強師德建設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依賴教師完成的,教師自身的素質修養(yǎng)對教學效果將產生直接影響。加強教師的師德建設應從言談舉止諸多環(huán)節(jié)開展,其中身教重于言教。西漢楊雄說:“師者,人之模范也?!弊怨乓詠?,言談身教就是教書育人的基本規(guī)律,教師自身言行的率先垂范對學生的影響深遠。為此,應研討籌建一系列教師師德的考核與評價體系,不斷提升教師的素質修養(yǎng)與教育教學水平,應大力提高教師經濟待遇及其社會地位,在全社會真正樹立尊師重教、崇尚教師的良好社會風氣。
其次,積極探索教育方式創(chuàng)新,構建富有實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是一個集知識傳授、情感培育、信仰樹立、意志鞏固與行為訓練于一體的綜合教育過程。因此,積極研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創(chuàng)新,努力營造優(yōu)良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模式,對于提高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極其重要。
最后,積極探索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用方式。在當前,提高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就必須在緊密聯(lián)系他們生活學習實際的基礎上,努力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普及化與大眾化的方式,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使先進的理論緊密貼近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成長實際,使青年大學生自覺樹立遠大的理想與崇高的信念,加強自我思想道德修養(yǎng),將自身的成長自覺融入到火熱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實踐中。
參考文獻:
張傳輝、李想:《關于大學生亞道德問題的調查分析》,載《福建論壇》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