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河南 南陽473061)
2011年1月2日,一篇美國大學用戶培訓館員Brian.T.snllivan所寫的《2050年大學圖書館尸檢報告》的文章,再次在全球圖書館界點燃消亡論的戰(zhàn)火。首次消亡論提出的時間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圖書館學家,蘭開斯特大膽預言“在下一個二十年(1980-2000年)現在的圖書館可能完全消失”[1]6。所謂大膽,正是基于信息技術在圖書館的成功運用。實事上,圖書館并沒消失,從那時到現在得益于計算機通信網絡的迅猛發(fā)展,傳統圖書館的基礎業(yè)務工作實現了自動化、服務的網絡化、資源數字化?!皵底謭D書館”已成為這一時期研究圖書館的高頻詞。但另一方面信息技術也確實在改變著圖書館的命運,圖書館存在的價值和影響力越來越淡化著,技術決定論一直都被神話著,又恰逢此時“尸檢報告”的發(fā)表,再次為技術決定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明。報告的“6 項病因”中有3 項與技術發(fā)達有直接關系,諸如參考咨詢服務不存在、圖書館和館員并入信息技術部門等。
在我國,從最早的“藏書樓”到清末的“圖書館”再到現在,幾千年來,圖書館都承載著人類文明,陶冶著人們的情操,形成了優(yōu)良的社會文化傳統。人們在這里,接受著來自文史、藝哲等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為內容的文化素質教育和人格力量的培養(yǎng),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并沒有弱化圖書館的這一功能。有來自中國新聞網2012年1月18日的報道:據加拿大城市圖書館委員會最新報道,全國過去的10年里,圖書館使用率上升了45%,人均使用16.6次上升到24.12次。調查表明,在網絡技術快速發(fā)展,人們越來越依賴搜索引擎尋找信息的今天,人們更愿意到圖書館感受其氣氛。在這里不僅可以看書,還可以將其當作學習小組、演講和演示的地點,圖書館已超越了傳統圖書館的功能,成為當地居民文化娛樂的中心,引導著人們朝著傳播知識、交流思想和放松身心的方向發(fā)展,以開放和無國界正式成為居民終身學習的最佳課堂。
社會因素一方面指經濟發(fā)展不均衡性,而這種不均衡性也決定了圖書館將在長期內不會消亡。消亡論建立在信息通訊網絡普及的基礎上,它有著軟件平臺和硬件方面的建設要求,更需要獲得政府投入足夠的經費來支持發(fā)展完善,這也意味著國力的不同投入的經費也不同,從而間接影響了圖書館的信息化進程。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在個別經濟發(fā)達國家,圖書館已快到要“消亡”了,而在大多數貧困國家,人們還不曾過多利用圖書館,圖書館就要被“消亡”了,不能不說圖書館消亡論者的心急之態(tài)。
社會因素的另一方面指社會各行業(yè)的社會性。社會是一個復雜有機體,它所需要的千行千業(yè)都按一定的秩序和諧共存著,就像生物界中的生物鏈一樣。一個行業(yè)的消失,會引起多個行業(yè)的連鎖反映,其影響是巨大的。試想,圖書館消失了,出版商都做好了準備只出電子資源嗎?其版權問題解決好沒有?做為用戶都準備好改變閱讀習慣來接受電子讀物嗎?這樣的閱讀對健康的影響有誰來評估過?這些看似特別簡單的顯性問題都還沒個說法,那么諸多的隱性問題又該如何呢?事實上,有統計表明手機閱讀用戶以18~29歲的年輕人為主,占59.7%,30~39歲的用戶占29.9%,大多數國民從生理和心理上還是習慣于紙質閱讀。紙質閱讀作為人類群體積累傳播文化的方式,被廣大讀者認同和喜愛著。更有數據顯示,歐美數字印刷品占10%,傳統印刷品占90%。圖書館不會輕易被消亡的,因為復雜的現實社會還沒發(fā)展到理想的那一步。
世上的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信息技術發(fā)展是當今最活躍、最不可預測的,用日新月異來形容都不為過。且不說云計算技術、信息抽取技術、安全保密技術等等高深技術的發(fā)展與成熟,就說說我們現在廣泛使用的搜索引擎功能的“強大”吧!有這樣一本書《搜索引擎沒告訴你的故事》。這本書告訴大家,由于搜索引擎的智能化、個性化,會根據用戶經常登錄的網站分析研究用戶的興趣愛好、思想,等下次用戶上網搜索信息時,信息網頁總是在與你有共識的范圍內出現,就是說你將看不到與自己有不同見解的人的思想。聰明的你,不難看出,長久下去,技術會將我們的思想禁錮到什么地步呢?
德國著名學者洪德說:“圖書館不應只為特權階層服務,應該向一切愿意來圖書館學習的人開放?!盵2]127圖書館服務的社會化也反映著社會文明的進步程度。在經濟發(fā)達國家里,政府都非常重視圖書館對民眾的文化教育作用,特別是信息資源豐富的高校圖書館更應擔當起這樣的社會責任。早在1925年美國就制定了《圖書館法》,隨著網絡發(fā)展,到1997年又頒布了《圖書館服務與技術法案》,以法的形式督促圖書館工作,更將社會化服務做為高校圖書館評審全國圖書館獎的社會教育業(yè)績來考核。鑒于我國的國情,由于受管理機制制約,為社會開放是各級公共圖書館的職責,高校圖書館更多是為本校員工開放。但隨著資源的共享,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從館藏到技術設備等層面,公共圖書館的發(fā)展越來越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實事上,有數據表明,公共圖書館藏書為4億,而高校圖書館總量已超過6.6億,這些書學科門類齊全,學術性強,再加上高校所擁有的各類型數據庫、電子信息資源,所構成的知識“金庫”引起越來越多圖書館界和用戶的重視。高校圖書館要轉變觀念,輕藏重用,到了必須為全民開放的時候??上驳氖?,近幾年來,通過在十多所高校圖書館的試點,為全面推動社會化服務,積累了不少經驗,諸如建立區(qū)域性圖書館聯盟等,確保為用戶實現一站式服務,讓用戶的信息獲得在圖書館成為終點站。社會化服務既體現了自身價值,又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更是今后圖書館存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信息技術始終是聯系圖書館和用戶的紐帶,它的發(fā)展影響著圖書館,數字化圖書館比任何時候都希望擁有先進技術為用戶服務。特別是現階段移動技術在各行業(yè)如火如荼運用著,圖書館更不能坐失良機,應充分利用短信、手機網絡、客戶端應用等各類移動服務來推介數字圖書館,讓用戶沒有時空、時間限制來利用圖書館資源。
“尸檢報告”指出,用戶不再需要圖書館提供的信息培訓及服務。事實上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形成了新的知識空間,造就了泛在知識環(huán)境,可是用戶面對多種設備、多個平臺和多種途徑時,要準確獲得信息,往往又表現出力不從心,從而更激發(fā)出對圖書館員專業(yè)指導的需求?!皟热轂橥?,服務為先”成為衡量網絡時代圖書館價值的體現。以合理地擁有和有效地存取做為網絡環(huán)境下新館藏內容來進行資源建設,改變圖書館只有紙質“圖書”的概念,引進商業(yè)營銷意識,通過多種方法向用戶推薦各種專業(yè)數據庫、特色數據庫,將用戶吸引到圖書館來。這樣以來,就必須分析用戶信息需求,跟蹤發(fā)現信息,緊緊鎖定信息點,將分散的、不同來源、不同介質的信息通過其知識特征進行整合,去偽存真形成新的知識集合體,為用戶提供知識服務。聚焦用戶信息需求,讓用戶滿意是圖書館最高的追求,更是最基礎的工作。
圖書館迎來了知識管理和知識服務的時代,對館員在職業(yè)道德、職業(yè)意識、職業(yè)技能等素養(yǎng)方面提出了更高的綜合要求,它們將通過在對用戶的服務過程中體現出來。由于知識管理的主體是館員和用戶,那么就首先要求館員轉變傳統管理理念,認清館員角色變化,自覺形成知識管理的思考方式。為適應知識管理體系,特別在專業(yè)能力的要求上,要采取多種方式,比如專題培訓、繼續(xù)教育等等,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學習能力,在具備了扎實的圖書情報學知識、熟練的信息技術應用基礎上,專注于用戶信息需求,通過對信息的分析重組等知識服務,將服務分散到用戶空間里來縮小用戶與圖書館的距離,提高用戶對圖書館的滿意度來體現價值,樹立館員新形象,館員的智力支持是通過不懈的終身學習來實現的。
總之,再次面對圖書館“消亡論”,我們應有的態(tài)度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它是同行的一種善意的提醒,技術總歸是技術,技術需要人來利用,人要來主宰技術,圖書館和圖書館人要利用好信息技術,以迎來圖書館的技術春天。
[1]初景利,楊志剛.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圖書館新消亡論論辯[J].圖書情報工作,2012,(6):5-10.
[2]李香麗,張麗霞.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研究[J].焦作大學學報,2012,(2):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