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勒德·胡賽尼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書評
紅箋小字
全書的主線是一對兄妹被迫經(jīng)歷了童年分離。被忘卻的記憶到底有多重,胡塞尼選擇了這個看似難以捉摸又最能引起教育共鳴的課題,只不過,他嘗試的是親情。本文的開頭是一個父親睡前為女兒講的故事:窮苦的男子被魔王奪去了愛子,千辛萬苦到了魔王宮殿發(fā)現(xiàn)愛子被很好地照顧和教育了。他無奈地選擇了離開。離開時,魔王給了他可以忘記的藥物。
許多人說胡塞尼像一名醫(yī)生。他捉住大眾的心,給他一劑痛苦的針,而后又連哄帶騙地說,馬上就不疼了啊。事實卻是,那種痛卻延續(xù)了好久仍能被人記起。因為父親的故事遠比現(xiàn)實殘酷。
好的故事一定要有靈魂,就像詩歌里必需有意象。意象是融合作者感情的物象,比如那句經(jīng)典的“江楓漁火對愁眠”。普通的物品,一旦融合了作者的感情,也能變成鮮活的血液,賦予文字生命和靈魂。阿卜杜拉和帕麗的故事里,羽毛就是靈魂。一開始不明白為何胡塞尼選擇這么普通這么渺小的東西去給故事賦予靈魂。直到第二章的結(jié)尾,失去妹妹的阿卜杜拉仿佛失去了生命,準備離開沙德巴格前往美國。
“如果有一天,他在曠野中跋涉太久,被絕望俘獲,那么他將止于半途,就此瞑目。他將想象著羽毛從飛鳥身上松脫,在云中,在人間千尺之上,在暴烈的氣流中勁舞、激旋,被怒號的狂風(fēng)裹挾、推送,飛越千里荒漠,百座高山,戰(zhàn)勝一切險阻,最后萬無一失,飄落于巨石腳下,并必將被妹妹發(fā)現(xiàn)。他流連于這樣的想象,他帶來的不只是初時的驚喜,還有繼之而生的希望?!?/p>
這一段的描寫非常精彩,胡塞尼在這里也給出了羽毛的詮釋:羽毛是送給妹妹的禮物,其實也是阿卜杜拉的象征。這對失散了半個多世紀的兄妹,如果能夠變成鴻毛是不是能夠飄落在彼此身邊?在群山之間歷盡千辛萬苦是不是能夠萬無一失的來到妹妹身邊?這位美籍阿富汗作家,一直在寫家鄉(xiāng)的點點滴滴來告慰自己的思鄉(xiāng)情。那飄飛的鴻毛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牽動著無數(shù)讀者的神經(jīng),一起飄到了那一片沙漠、荒野、群山。
胡塞尼筆下阿富汗的人民,他們渺小、貧窮、苦難,輕似鴻毛。但是他卻是用這些平凡締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因為我們很多人,就是這樣平凡的生命體,被世間的親情、愛情、友情、疾病、死亡、痛苦、快樂、失去、得到牽扯著、存在著、尋找著自我。
世間最重的感情莫過于此,你拼命想要按壓卻無濟于事。它們就像群起而飛的羽毛,瘋狂的想要停止卻發(fā)現(xiàn)它們比想象中更為猖狂,它們張牙舞爪的樣子似乎就像在嘲笑你的渺小。有一天,終于累了,累到任它飄飛也不會想要去占為己有了。這個時候,它們靜靜的懸浮著,就在你的周圍。隨著呼吸的節(jié)拍張弛而起,輕輕抖動。一些稍微重的將頭貼近了大地,就像浪花親吻了大海,像要永遠睡去那樣。一些輕的,依舊伺伏在那里,長久地看著你,回應(yīng)著你的心事。等待著某一天繼續(xù)挑戰(zhàn)。
最深的記憶就是這樣,輕薄如羽毛,卻又重的難以承受。直到被時間長久地洗禮,最終只剩下輕輕一羽,模糊地留在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