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臺灣《遠見》雜志以“全球熱炒重慶,打造一個內陸新上?!睘轭},搶先報導大陸重慶崛起、內需增長動能超速的故事。
戴崇軒,1984年出生,綽號小戴,和小他兩歲的學弟孫仲緯兩人,當時看到《遠見》報導,受到震撼,因此不選擇上海,而是直接赴重慶考察;數月后,2011年3月,就到重慶開店。
他們破斧沉舟。小戴全心投入,至今還沒回過臺灣,2012年春節(jié)留在重慶,今年春節(jié)也再次留在重
慶。闖出一番名堂再說,小戴堅定地說。
業(yè)績不俗,年營收已達900萬新臺幣
兩年多來,他們的業(yè)績不俗?!啊崩习澹乙种玖娉缘哪莻€/E枝燒,我要小S愛吃的甜不辣,我要S.H.E愛吃的雞排,我要一杯奶蓋綠茶。每天從下午3、4點開始,附近學校陸續(xù)下課,156平方米不到的店門口總是一群又一群的學生點餐。店面取名“我愛臺妹”,因為這里賣的每道臺灣小吃,都和一位臺灣美女有關。例如,張慧妹愛吃肉棕、楊丞零愛吃鹽酥雞、侯佩澄愛吃大腸包小腸。
小吃之外,也賣飲料。最近,孫仲緯推出一款奶蓋綠茶,一杯10元人民幣,因為好喝,重慶當地也少有這款飲料,銷售迅速贏過珍珠奶茶。
現在,除了沙坪壩店,他們也在新興商圈西永區(qū)開設另一家分店,兩家店的營收每月可達15萬人民幣,每年180萬元人民幣左右。
原本,他們在重慶地標解放碑商圈也有另一家分店,業(yè)績同樣很好,但因大樓租約問題,全部店家都暫停營業(yè)。小戴現正重新找尋第三家分店。
他們兩人全是生意人之子,從小耳濡目染,很有生意頭腦。小戴父親是嘉義人,當年為了賺錢,前往高雄養(yǎng)文蛤,現在幾乎全臺1/3的文蛤都是來自他家。小孫的父親則是油漆承包商。小戴說,他的父親年輕離開故鄉(xiāng),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他離開臺灣,也是為了更大的舞臺。臺灣已步入成熟朋,但大陸內需才剛起飛,兩人都很確定,做生意就要到大陸。
就這樣,兩個年輕人拿著第一桶創(chuàng)業(yè)金,約12萬人民幣就來到了重慶,特別選在學生多的沙坪壩開始。壩,在山城重慶代表一大片平地;沙坪壩正是重慶的大學城,匯集重慶大學、重慶師范大學、西南政法大學、重慶南開中學、重慶一中等校。過程辛苦萬分,數月后才步入正軌
但臺闖并不好做,一路走來,他們遭遇種種挫折。從2011年3月到6月,店里只賣飲料時,生意慘淡。小戴事后分析,當地飲料競爭激烈,而他們飲料也沒太大特色,自然業(yè)續(xù)平平。直到引進臺灣小吃,凸顯特色,業(yè)績才好起來。
帶去的資金也越來越吃緊。為了省錢,他們采買食材、原材料,全都扛著坐公車;也沒錢租倉庫,而是儲存在小戴家陽臺的大冰箱。
消防安檢也遭遇刁難。在大陸,經營一家店面必須經過層層檢查才能過關;只要一關不過,就無法開業(yè)。為此,小戴通過關系才解決。過程更是辛苦萬分。小戴每天8點起床,一直忙到晚上11點才打烊?;氐郊液螅置Φ搅枵?點才睡,連續(xù)數月才步入正軌。
為做出最地道的臺灣口味,只要大陸當地材料無法比臺灣好,就全從臺灣引進,例如椒鹽粉、甘梅粉、辣椒、腌粉、綠茶、紅茶。他們也發(fā)揮創(chuàng)意,取名“我愛臺妹”,讓每樣小吃部和臺灣知名女明星連結,方便客人記憶;同時,也通過微博宣傳,打開年輕族群知名度。分店管理上也有一套,仿效王品,讓西永店店長抽成,只要生意好,業(yè)績一定比例就當作分紅,實踐“敢給,才賺的多”的道理。
創(chuàng)業(yè)路本就不易,但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距離回臺時間又拉近一些了,面對漸入佳境的業(yè)績,兩人很有信心、不約而同地說。
“我愛臺妹”
創(chuàng)立時間:2011年3月(右為戴崇軒、左為孫仲緯)
店數:2家
核心競爭力:
1,強調臺灣原汁原味,如果大陸當地無法找到的食材,一定從臺灣運過來
2,不偷工減料,只求好
3,復合式經營,賣飲料,也賣臺灣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