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表達題是近年來語文中考和高考的熱門考題。此類題的檢測價值和育人價值都很高,既能有效檢測學生的思維水平、表達能力,又能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熱愛生活的情愫。故而備受命題者青睞。
與限制表達題相比,自由表達題題干只給話題,再無其他限制,而限制表達題題干設限,答題時心須符合題干要求的方向。做慣了限制表達題的學生一旦做起自由表達題來會感到不適應,因此,考前很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專題訓練,使其認清自由表達題的基本類型,形成自由表達的相關能力。作答自由表達題所需的相關能力主要有評述型自由表達力、聯(lián)想型自由表達力、設想型自由表達力和遷移型自由表達力。以上述四種能力為根據(jù),自由表達題可劃分為如下類型:
一、評述型
評述型自由表達題主要考查學生以文本的語言、材料、技法和主旨等為對象進行自由評價的能力。其中包含語言改寫、語言注寫、語言續(xù)寫、留白補寫、語言賞析、技法評析、意旨透析等多種形式。
此類題的答題思維方法屬于歸納思維,思維路徑是由“現(xiàn)象”到“本質”,即由表及里。這里的“表”指文本的語言、材料、技法和主旨等;這里的“里”指蘊藏在文本中的美點、妙點及其在表達上產生的藝術效果等。如解答“自選角度評析《藤野先生》首段文字的表達之美”一題,可以由文本表面的語料——“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挖掘出文本內涵:動詞連用,勾勒留學生之丑態(tài),揭露留學生附庸風雅之丑行;可以由文本表面的語料——“實在標致極了”,挖掘出文本內涵:巧用反語,表達作者對“清國留學生”厭惡嘲諷之情。作答時,在選擇賞析的角度上,就顯得十分靈活、自由。
請看2011年山東省日照市中考語文試題中的一道評述型自由表達題:
批注是一種常用的讀書方法,它可以對文章的語言和內容等進行分析點評,試對下面文中的畫線句作批注。
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這老漢是花農老范,老范坐在他對面?!疤葡壬?,您還畫畫不?”他怔住了?!澳趺粗牢倚仗??還知道我畫畫?”“先前,您帶學生到這兒來畫過花兒,您畫得關,美呀……”老范贊美的語氣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陣酸楚和溫暖的感動、像他這樣一位紅極一時的大畫家,好比高高懸掛的閃爍輝煌的大吊燈,如今被一棒打落下來,曾經(jīng)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煎人踩在腳下,甚至無人顧惜。難道在這奇花異卉中間,在這五彩繽紛的花的天地里,隱藏著一個知音嗎?
參考答案:運用比喻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唐先生從紅極一時的大畫家到被打擊受冷落的境況的變化。
又如2012年重慶市中考語文試題第17題:
文章獨具匠心,直到最后才告訴讀者老人也是一位盲人,說說這樣結尾有哪些妙處?
2012年浙江省溫州市中考語文試題第14題:
結合文章內容闡述你對文中父親的“打”的認識。
這些題均為側重于評述且評述角度可自由選擇的表達題。
評述型自由表達題訓練攻略:1.感知“現(xiàn)象”材料;2.提煉“本質”內容;3.完成評述表達。前兩項屬于思維訓練,后一項屬于語言表達訓練。
二、聯(lián)想型
聯(lián)想型自由表達題主要考查學生以文本的語言、材料、技法和主旨等為起點向文本外相似或相關方面進行自由聯(lián)想、生發(fā)的能力。其中包含同類剖析、想象補充、解說道理、豐富材料等基本形式。
此類題的答題思維方法屬于聯(lián)想思維,思維路徑是由此及彼。這里的“此”指文本中由語言、材料、技法或主旨等形成的生發(fā)點;這里的“彼”指由文本中的生發(fā)點產生的相關或相似的內容。因此,聯(lián)想型自由表達題作答時的關鍵點在于找到文本的生發(fā)點與聯(lián)想內容的相關點或相似點。此關鍵點一旦被突破,學生的神思就會飛揚起來一從文本生發(fā)點的意境到聯(lián)想的意境。
請看2012年江蘇省南京市中考語文試題中的一道聯(lián)想型自由表達題:
請展開想象,根據(jù)要求填空。要求:A處填寫一個描寫福生動作的句子;B處填寫一個描寫福生神態(tài)的詞語:c處填寫一個描寫春旺心理活動的短語。
半路上,春旺遇到了福生。A。春旺問:“你去哪里?”福生說:“哥,我正準備去你那兒,在這里遇到你就太好了!”福生從口袋里掏出一個月餅B地說:“哥,這是我們公司發(fā)的月餅,給你一個嘗嘗!”春旺一看。正是剛吃過的那種很好吃的肉餡兒月餅,c。他說:“福生啊,哥也發(fā)了月餅,也給你帶了一個!”
參考答案:A處:福生邁著大步匆匆趕路;
B處:興奮;C處:心中一喜。
又如2012年上海市中考語文試卷第26題:
結合上下文,合理想象,從肖像、動作、語言描寫中任選兩種方法,補寫第③煅“女主人很吃驚”的情景。
2012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語文試卷第20題:
如果“我”和評委一致同意并給了若花第一名,你認為會對若花以后的成長產生怎樣的影響?
這些題均為側重于聯(lián)想且聯(lián)想角度可自由選擇的表達題。
聯(lián)想型自由表達題訓練攻略:1.品讀文本生發(fā)點;2.聯(lián)系相關新材料;3.完成聯(lián)想表達。前兩項屬于思維訓練,后一項屬于語言表達訓練。
三、設想型
設想型自由表達題主要考查學生以文本的語言、材料、技法和主旨等為經(jīng)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中包含提出見解、表述建議、擬訂方案、制訂策略等基本形式。
此類題的答題思維方法屬于假想思維,思維路徑是由理性到感性,即由理念到實踐。這里的“理念”指文本中的經(jīng)驗和思想等;這里的“實踐”即“運用”,指學生實際的學習生活或社會生活。作答時學生需力求將文本中的經(jīng)驗和思想同生活實踐巧妙聯(lián)系起來,形成自己的個性化表達。從實質上看,設想型自由表達題考查學生用假想思維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請看2011年廣東省深圳市語文中考試題中的一道設想型自由表達題:
下面文中畫線句表明的兩種生存方式你更贊成哪一種?請結合現(xiàn)實,談談你的看法。
無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魚己為自己做樁,自己為自己相繞,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堅毅、痛苦、掙扎的過程。1300年風霜雨雪,把它變成根,變成樹,變成精。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鑄、生命的闡述,像不羈的狂草,有重筆有輕染,有淋漓的汁點。
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齡書家出席一個集會,有人上前攙扶說,您老氣色不錯啊。老人說,色沒有了,氣還有。而看這藤,乃真氣色。據(jù)悉,藤依然6月開花如瑞雪,而后還結果,花開季節(jié),芬芳遍地,香氣襲人。那該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人其實同藤一樣,從一點點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艱難。要依靠親人,依靠師長,依靠領導,依靠社會。要學著做人,學著生活,學著應付,學著面對。
參考答案:
示例一:對于這兩種生活方式,我更贊成第一種,要像古藤那樣獨立頑強地生存,與生活中的各種困難抗爭,才能體現(xiàn)出生命的價值,感受到生命的愉悅。
示例二:對于這兩種生活方式,我更贊成第二種,要盡量依靠外力。我們生活經(jīng)驗不足,如果單憑個人的能力,我們難免會栽跟頭;如果像吉藤一樣攀附和依靠,就可以少走彎路。
又如2012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語文試卷第16題:
結合選文內容或現(xiàn)實生活,請你就稀土的開發(fā)利用問題,給有關部門提兩條保護性的建議。
2012年浙江省寧波市中考語文試卷第10題:
請你從編者或作者的角度,結合文章,闡述刪去(或保留)這段文字的理由。
這些題均為側重于設想且設想角度可自由選擇的表達題。
設想型自由表達題訓練攻略:1.提煉理念要點;2.預設實踐內容;3.完成設想表達。前兩項屬于思維訓練,后一項屬于語言表達訓練。
四、遷移型
遷移型自由表達題主要考查學生以文本的語言、材料、技法和主旨等為生發(fā)點進行自由發(fā)揮(類推)的能力。其中包含遷移自我、遷移自然、遷移社會等基本形式。
此類題的答題思維方法屬于演繹思維,思維路徑是由一般到個別。人的認識是從個別事物到一般事物,又以對一般事物的認識為指導,再去認識其他個別事物。就閱讀中遷移型自由表達題而言,這里的“一般”指的是文本所揭示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觀點);這里的“個別”指的是受普遍意義道理(觀點)所支配的具體事例。比如學了《斑羚飛渡》后有老師設計了這樣一道遷移題:在你的身邊有類似的事情發(fā)生嗎?你打算怎樣勸說當事人?回答這道題,第一步應從文本中抽出一般(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與動物應當和諧相處。第二步則考慮運用這個道理去影響身邊的人,也就是將一般的道理落實到具體的事物上面。
請看2011年江西省中考語文試題中的一道遷移型自由表達題:
有首兒歌唱道:“我的心中有畝田,種桃種李種春風……”,請結合原文,說說你將如何開辟并經(jīng)營好自己的“田園”。
參考答案示例:我打算用快樂閱讀來為自己開辟一片精神田園,用三年時間讀完《水滸傳》,一邊讀一邊與其中一百零八個好漢對話,在自己的心靈樹起一座濟貧的豐碑。
遷移型自由表達題訓練攻略:1.歸納“一般”意義;2.類推“個別”內容;3.完成遷移表達。前兩項屬于思維訓練,后一項屬于語言表達訓練。
又如2012年遼寧省朝陽市中考語文試題第16題:
結合本文和你的生活經(jīng)驗,說一說怎樣預防感冒。
2012年山東省萊蕪市中考語文試題第22題:
“人生的美好是無窮盡的,只要你有心投靠美麗”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感悟
這些題均為側重于遷移且遷移角度可自由選擇的表達題。
自由表達題在作答時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是思維由內(文本)到外(或文外,或生活)自由發(fā)展,肆意馳騁。深究下去可發(fā)覺其特定的思維方法——或歸納思維、或聯(lián)想思維、或假想思維、或演繹思維;其特定的思維路徑一或由“現(xiàn)象”到“本質”、或由“此”及“彼”、或由理性到感性、或由“一般”到“個別”。如果每種思維方法都訓練過,每條“路徑”都徜徉過,學生在作答時就會輕車熟路、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