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曾經這樣描述科學,“科學是實驗的科學,科學是用歸納,分析,比較,觀察和實驗等理性方法去處理感性材料。”可以說,科學實驗是延續(xù)科學生命的關鍵所在。
一、實驗教學與小學科學
實驗教學法,是指教師引導學生,使用一定的設備、材料,通過改變某些發(fā)生條件,從而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進而從觀察對象的變化中獲取新認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可以使學生把一些日?;窘涷炁c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加強對于生活的理解,并獲得更加全面的知識,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探索能力、實驗操作能力以及提升學習的興趣。
小學科學是一門包含豐富科學知識的學科。它是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等眾多學科領域的知識于一身的學科。這極大地滿足了兒童的好奇心理。而我們知道,兒童對于新事物的認知,如果只是在單純的語言敘述下學習,顯然是比較困難的。因此,通過利用實驗教學,使兒童所學的知識形象化,并且給學生提供一些親身實踐的機會,這樣學生就可以聯(lián)系自身經驗,將抽象的學習轉化為形象的感知活動。這種教學所達到的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二、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現狀
雖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國在基礎教學領域越來越重視實驗教學,并且還創(chuàng)造了許多條件,提高了科學實驗的上課率。但是,由于教師的教學觀念、教育技能、教學方法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小學科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在教師隊伍中,科班出身的專職教師還是比較少的。他們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因此缺少一些專業(yè)的技能,至于講到實驗就更是一知半解了。所以,科學教育的教師隊伍相比其他成熟學科的教師隊伍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三、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設計要求
1.小學科學實驗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對癥下藥,方能事半功倍。教師要想做好小學生的科學教學,要對現階段的學生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進行一定的了解與把握。低年級的學生學習新事物的時候更容易被事物的外在所吸引,如新鮮事物聲音、形狀、顏色等等,他們的思維也大多停留在想象思維階段,邏輯思維較為缺乏;而高年級的小學生,他們在觀察事物的時候已經由原來注重觀察事物表面而轉為更加注意事物的內在,思維也由想象思維逐漸轉變?yōu)檫壿嫵橄笏季S。因此,教師在設計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時要以兒童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特點為基礎,因材施教。
2.實驗設計要簡便易行,貼近生活實際。小學科學教育的最終落腳點,應是讓科學課堂回歸生活,讓理論的科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產生活當中去。
小學科學實驗與科學研究中的科學實驗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實驗的復雜程度和難易程度。小學科學實驗要更加貼近生活實際,且材料要簡單易得,這樣才與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相符,也更能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實驗設計貼近生活,容易讓學生體驗到真實的快樂。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察螞蟻的生活狀態(tài),教師可以將科學實驗聯(lián)系學生的觀察情況并加以整合,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的實驗學習中就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
3.實驗設計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人類認識大自然,進行科學研究主要是通過實驗與觀察的方法。在小學科學實驗設計時,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能力協(xié)調發(fā)展。
例如,教師可以把桃子和蘋果分別裝于兩個袋子當中,讓學生用手摸來分辨,并從外觀上觀察,然后品嘗其味道。這樣的科學實驗設計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體會到了科學探究的快樂,還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協(xié)同合作。
4.實驗設計要傳授學生科學的研究方法。做實驗的過程實際上是包含著一個思考的環(huán)節(jié),我們在動手之前,是需要靠動腦來思考的,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做科學實驗過程中,不僅要教會學生學會動手操作,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動手之前要動腦。教會他們科學的實驗方法,培養(yǎng)他們的實驗技能和獨立學習、觀察等的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探究習慣。
總之,小學科學實驗設計的更加完善還需要眾多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與追求,相信只要我們不斷改進,不斷創(chuàng)新,科學教育終會逐步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