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太銘
(山東女子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和諧社會視角下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建構
郭太銘
(山東女子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當前,培育和完善大學生道德人格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而和諧社會的推進與發(fā)展為大學生道德人格建構提供了環(huán)境支撐,二者緊密相連。大學生的道德人格建構面臨因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轉型帶來道德人格弱化、社會道德滑坡事件頻發(fā)沖擊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底線等挑戰(zhàn)。應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處理與他人、社會和自然關系的能力,做到關愛他人、心系社會、呵護自然,使他們達到具備“大道德”的境界。
和諧社會;道德人格;大道德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諧”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概念,也是我國現(xiàn)階段社會轉型期各項建設順利進行的重要思想基礎。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人以及人的活動,人是實現(xiàn)和諧社會的主體。在和諧理念踐行的維度中,道德作為指導和影響人的行為的重要法則,理所當然地成為和諧社會推進的重要基礎。因此,完善主體的道德人格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大學生群體作為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其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和諧社會能否順利推進,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因此,在和諧的理念下,創(chuàng)新大學生道德人格教育,創(chuàng)設良好的大學生道德人格形成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合理的大學生道德人格養(yǎng)成路徑,將對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形成起到根本性作用。
人格,意為作為主體的人所遵從的標準、規(guī)則?!啊烁瘛褪潜举|屬性為社會性的人,遵循一定社會行為準則規(guī)范要求,而表現(xiàn)出來的‘不逾矩’的存在狀態(tài)”[1]。道德人格是倫理學范疇內的“人格”,是對“人格”的道德規(guī)定,它體現(xiàn)的是人格中的道德內涵,表現(xiàn)了作為行為主體的人在處理或面對他人、社會、自然時的一種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大學生道德人格是指大學生個體在一定社會規(guī)范與實踐中形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行為傾向和生活態(tài)度,它是大學生作為道德人的道德屬性在社會生活中的集中表現(xiàn)。當前,和諧理念成為發(fā)展中國特色會主義的重要價值取向之一,因而大學生道德人格的構建也要體現(xiàn)和諧社會的理念和價值標準。
(一)培育和完善大學生道德人格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
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和諧社會的實現(xiàn)與推進,需要有一定德性自覺的人來完成。當?shù)赖聝然谧鳛榈赖轮黧w的人的自身,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以及社會人所承擔的權利與義務相結合在一起,并外化于實踐活動,形成個人做人的價值、尊嚴和品格即形成道德人格時,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價值觀念將對人的活動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馬克思在《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一文中,曾指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2],可見,道德作為一種社會規(guī)范,它的推行主要依靠道德自律來完成。如果主體缺乏道德自律,缺乏最基本的對社會規(guī)則的尊重,道德人格不健全,就會破壞社會建設,導致矛盾叢生,和諧社會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出發(fā),需要不斷加強社會成員個體道德人格的建構。胡錦濤同志在建黨90周年講話中說,“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作推動歷史發(fā)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注重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培育,不僅關系到青年能否成為發(fā)揮正能量的因子,同時也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得失與成敗。
(二)和諧社會推進與發(fā)展為大學生道德人格建構提供了環(huán)境支撐
和諧社會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狀態(tài)。和諧社會的推進和發(fā)展,正是要求作為主體的人在不斷提高包括道德素質在內的個人全面發(fā)展基礎上,更好地協(xié)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使其呈現(xiàn)出良好有序的狀態(tài)。在道德素質的提升中,道德人格的完善是提高個體道德素質的關鍵?!耙粋€充滿寬容、謙讓、公正、彼此信任、充滿合作精神的和諧社會,為大學生成長為具有寬容、創(chuàng)新、合作精神的現(xiàn)代公民營造了最佳的環(huán)境支撐,是大學生健康道德人格塑造取之不盡的思想動力之源?!盵3]因此,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在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中,有利于為自己的道德人格建構汲取積極健康的理念,使之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從而不斷促進自己道德人格的完善。
當代大學生的道德人格狀況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著諸多問題,特別是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不完善,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中一些負面因素對大學生造成了消極的影響,導致大學生中出現(xiàn)了誠信意識淡薄、社會公德心缺失、學習態(tài)度功利化和極端的個人主義傾向以及漠視他人生命而走向犯罪的現(xiàn)象。當前大學生的道德人格建構面臨的挑戰(zhàn)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轉型,導致道德人格弱化現(xiàn)象產(chǎn)生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一些原有的道德規(guī)范的不適應與新道德規(guī)范未形成之間,出現(xiàn)了道德“空場”現(xiàn)象。市場經(jīng)濟一方面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人的主體意識、誠信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等,使得個體的獨立性不斷增強;另一方面,市場經(jīng)濟的多元化,也引起人們思想觀念的多樣化,傳統(tǒng)道德人格的負面因素也隨之凸顯,形成不同道德文化價值的激烈沖突,致使人們在道德選擇上出現(xiàn)困惑。這些負面的因素在大學生的道德人格建構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帶來一些不利影響,致使許多大學生在道德價值選擇面前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甚至做出一些錯誤的選擇。市場經(jīng)濟自身的盲目性、自發(fā)性以及利益等價交換等原則觀念也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深入人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建構。大學生的個人主義價值觀超越了集體主義價值觀,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加重,失去了對他人尊重、對社會負責的態(tài)度,從而導致他們缺乏社會正義感、人際關系緊張、難以融入社會。
(二)社會道德滑坡事件頻發(fā),直接沖擊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底線
當前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笆虏魂P已,高高掛起”,是很多人奉行的行為準則,以致“道德滑坡”事件頻頻在社會上發(fā)生。大學生正處于個人成長期,道德品質、道德情操還處于塑造階段,加之他們對一些社會現(xiàn)象鑒別、判斷能力不夠,缺乏理性反思,因此,當受到外界一些復雜事例的影響時,他們往往不是積極思考如何避免消極影響,更多的是被動接受不良社會現(xiàn)象的結果,有時甚至認為這些“結果”是合情合理的。于是,在這些不良結果的猛烈沖擊下,大學生的道德人格底線也處在了崩潰的邊緣,產(chǎn)生了對人、對社會的不信任感,從而導致道德選擇上的困惑,產(chǎn)生了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脫節(jié),甚至造成道德人格的分裂。
從長遠來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國民素質和道德力量的提高,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培養(yǎng)一批批專業(yè)能力強、可以為社會服務的高素質人才,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知道怎樣做人、應該做怎樣的人和怎樣成為這樣的人。在道德滑坡、誠信缺失的今天,如何在和諧社會的視角下構筑大學生的道德人格,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要有對他人的尊重之心
他人是個體生命的“鏡像”,關愛他人是在一種特殊的意義上關愛個體生命本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但引發(fā)人產(chǎn)生這種感情的,主要是源自個人的道德情感。中國人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是比較深刻的,儒家主張“仁者愛人”。從這個角度說,關愛他人,自己首先應是一個“仁者”。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仁”是個體道德人格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個人不能脫離他人而存在,“一個人只有在其他自我之中才是自我。在不參照他周圍的那些人的情況下,自我是無法得到描述的”。[4]這就是說,個人只有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自己的價值才能得到不斷的彰顯,自己也才能得到不斷的發(fā)展。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相互尊重是一個最基本、最首要的原則,沒有彼此的尊重,就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往。尊重是相互的,也是平等的,沒有人格的獨立平等,也就沒有尊重可言。尊重別人,就是要尊重對方的人格,維護其作為主體人格的尊嚴。在當代大學生中,以個體、自我為中心,漠視他人的存在,都不利于處理好人際關系。缺乏對他人起碼的尊重,也會造成自己人格的畸形發(fā)展和道德人格的分裂。因此,當代大學生一定要認真汲取人與人和諧相處這一理念,對他人要有尊重、關愛之心,從而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二)在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上,要有對社會的責任之心
馬克思曾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人的肉體的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而人的本質是什么?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5]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因此,人們所處的社會關系也就決定了道德人格的本質。道德人格不能脫離社會關系而存在,它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生成和發(fā)展的。文化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我國的道德文化始終以國家、民族大于個人為基本的價值旨歸,在社會性與個體性的考量上,社會性要遠遠重于個體性。這使得在我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道德人格,其價值取向明顯地凝聚著社會趨向性的特點,社會責任感成為道德人格的一個重要內容。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成為道德人格的內容核心。
道德人格的這些社會性特征,要求在和諧社會理念下,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建構一定要根植于和諧社會這塊土壤之中。落實到大學生道德人格建構的具體理念和實踐中,就要求大學生要有“胸懷天下”的社會責任意識,在處理問題時從社會大局出發(fā),認識到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很好地將個人融入社會之中,對社會秉持責任意識,避免為取得個人利益而傷害社會集體利益。
(三)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要有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大自然是人類的物質基礎,地球是人類共有的家園,人是自然的產(chǎn)物,從這個意義上講,人與世界萬物具有同源性。人類在其生存和延續(xù)的過程中,離不開自然界對人類提供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人與自然界建立了密切的聯(lián)系。但隨著人類自身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開發(fā)自然、駕馭自然的能力也不斷加強,人類逐漸以自然主人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自然界面前,對自然“掠奪式、破壞式”的開發(fā)利用,使自然界失去了它昔日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尊嚴。對此,恩格斯曾公開警告人類:“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盵6]由于人類的不理智,對自然的肆意破壞,生態(tài)危機威脅人類的生存,已經(jīng)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們必須認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這不僅是人類思想的一個重大轉變,同時也是人類思想進步的一個重大標志。和諧社會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求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當代大學生一定要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在道德人格的構建過程中,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尊重之心,承認自然界的價值與權利,呵護自然,建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使自然與人長久地融于一體,真正實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樣,道德人格中不僅會融匯進“美”的因素,同時,也會將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呈現(xiàn)于世人面前。
和諧社會的發(fā)展,為大學生道德人格的構建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個體與他人、社會、自然“相遇”,作出合乎“和諧”的價值判斷和道德選擇時,實際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是大學生道德人格取向中的道德生命態(tài)度,體現(xiàn)出的是關愛他人,把他人當做“人”;心系社會,對社會有高度責任感;呵護自然,對自然有敬畏心的“大道德”的深廣意蘊。這個過程,必將為大學生將來更好地與整個社會的發(fā)展融為一體提供堅實的道德基礎。
[1]劉穎.關于“道德人格”問題的若干思考[J].理論月刊,2010,(1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3]張春秀,張錦智.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不良傾向及應對路徑分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03).
[4]查爾斯·泰勒著,韓震等譯.自我的根源:現(xiàn)代認同的形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9.
(責任編輯:閆麗君)
G641
A
1008—6153(2013)03—0128—03
2013-04-03
郭太銘(1971-),男,山東臨朐人,山東女子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