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華明
(瓊州學院藝術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快速發(fā)展,海南省外來人口不斷遞增,各種音樂文化的交融和普及性音樂教育的深入,加之越來越多的海南黎族年輕一代人從鄉(xiāng)村來到城鎮(zhèn),這些皆對海南黎族民歌的傳承造成很大影響。筆者試圖通過田野采風和有關方面的調查,對海南黎族民歌的傳承現(xiàn)狀進行分析,探索其傳承的途徑與方法。
(一)黎族方言種類較多,不容易學會。海南島的地理環(huán)境屬于多山地形,過去由于交通不發(fā)達,人們出行十分不便,相互交流和溝通的較少,黎族的語言、地理環(huán)境及生活條件的不同,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分為哈、杞、美孚、潤和賽等五個方言。其中,賽方言亦稱“臺”或“加茂”方言?!芭_”是“賽”的音變,“加茂”是地名,各方言區(qū)又可分為若干支方言區(qū)。語言是文化交流的工具,黎族因方言眾多,不僅學來不易,而且使民歌在傳承的過程中形成語言障礙。如何在這方面減少或消除某些障礙,是很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二)黎族民歌基本曲調種類較多不好掌握。按照黎族五大方言區(qū)劃分,黎族民歌的曲調種類眾多,據(jù)《黎族傳統(tǒng)民歌三千首》的不完全統(tǒng)計,黎族民歌基本曲調有86種之多:1、哈方言:砍山調、放牛調、飲酒調、斗牛調、滾龍調、誒勒調、羅依呃調、勒地調、哎調、啊哎調、誒麻調、呃爾調、三亞調、三平調、抱由調、千家調、山榮調、文羅調、群英調、本號調。2、杞方言:砍山調、放牛調、搖籃調、思情調、娛樂調、祭祀調、跳娘調、舂米調、苦悶調、喂格羅調、四親調、杜利利調、誒味調、噯格調、羅尼調、哎啰調、羅誒調、呃哈調、誒誒調、呼咕調、哎呀調、通什調、保城調、營根調、紅毛調、什運調、水滿調、番陽調、毛陽調、番茅調、暢好調、南拾調、三道調。3、潤方言:砍山調、隆閨調、搖籃調、思情調、滾龍調、少中哇調、呼亞調、通誒調、額誒調、呀啦調、元門調、南開調、牙叉調、歪歪調。4、美孚方言:砍山調、放牛調、搖籃調、吐情調、滾龍哎調、依啊調、歐歐調。5、賽方言:短調一、短調二、短調三、短調四、短調五、短調六、短調七、長調、古調、五弓調、六弓調、什玲調。除以上主要十幾種聲調外,黎族民族還有二十多種古老的和新的民歌聲調。從音樂專業(yè)知識的角度來說,目前的音樂教材中關于“調式”的知識基本上分為兩類:大、小調式和民族五聲調式,組成大、小調的音階排列基本由七音列組成,與黎族民歌的四五音列之比較肯定是不屬同類的。那么,用中國的五聲性調式體系來解釋黎族民歌的“調”的模式也不盡相同。從音樂形態(tài)學視角下分析看,其五聲性調式的結構中“調”的模式現(xiàn)象就其黎族民歌在音調中各音的排列方式、內部組織結構、“音列群體”與“調元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不同的結構類型,“調”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功能性。所以,對傳承黎族民歌具有很大的困難。
(三)黎族民歌傳承斷層現(xiàn)象嚴重。2009年,海南全面開展國際旅游島建設,全面推進文化大繁榮大發(fā)展建設,黎族的文化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但是,不可否認黎族傳統(tǒng)文化開發(fā)程度不夠、利用率不高。在黎族聚居地特別是海南島中南部地區(qū),還保存著許多古老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民間故事等,這些珍貴的傳統(tǒng)文化至今都“藏在深閨無人知”,更談不上挖掘與開發(fā)利用。另外,黎族民歌還面臨市場經濟下的各種挑戰(zhàn),不僅面臨著國內外各種流行音樂的沖擊,還面臨著本土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的對接和融合問題。僅《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海南卷》收錄的黎族民歌就有402首,占到收錄民歌總數(shù)959首的42%,可見黎族民間音樂是何等的豐富。這些豐富的資源,都是黎族人民生活和勞動體現(xiàn),對黎族民歌宣傳力度不夠。那么,長期以來,海南把更多精力投放在自然資源的開發(fā)上,忽視了對黎族傳統(tǒng)民歌資源的開發(fā)與宣傳。比如,有很多宣傳海南優(yōu)美風光的片子,系統(tǒng)地宣傳黎族民歌的短片卻少之又少,這不得不讓人感到惋惜。黎族人當中能夠演唱黎族民歌的多是一些老人,而青年一代存在不愿意講黎語、不會唱黎歌,以及生活狀態(tài)的改變等現(xiàn)狀都是嚴重影響黎族民歌傳承和發(fā)展的問題。
(四)學校教育中缺乏本土特色的教學內容。筆者重點調研了黎族學生較多的五指山市第三小學、三亞市吉陽鎮(zhèn)荔枝溝小學,同時調研了黎族居住區(qū)內的海南省第二中學、通過對調研結果的分析,各學校的情況基本相似。在教材方面,筆者對三亞市第二幼兒園進行調研時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使用的海南省學前教育教學用書《幼兒園教育指導》音樂體育部分中沒有黎族民歌的內容。在學校使用的音樂教科書都是九年義務教學教材,沒有涵蓋黎族民歌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教材;在師資方面,調研學校音樂教師的來源多為海南省師范院校畢業(yè)生,在學習期間沒有上過到有關黎族民間音樂方面的專業(yè)課程。海南本地的音樂老師對黎族民歌的知識也知之甚少,在問及是否老師們會唱黎族民歌時,不管是黎族還是漢族的音樂教師,均回答不會唱。老師們告訴筆者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海南的孩子都是學習普通話,會說海南話的都很少了,就不要說會黎族方言和唱黎歌的孩子了,就連黎族的學生對黎族音樂的認知與漢族學生基本一致。
(一)教育傳承,開設具有地方特色的黎族音樂課程。課堂教學是本土民間音樂傳承的平臺,中國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的重要途徑。為了更科學地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地方普通高校相關專業(yè)就必須對其專業(yè)方向課程加以合理地調整,符合當?shù)貙χ行W教育人才的客觀需要,在國家《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中有說明:“在我國眾多的音樂教材中,不乏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經典之作,但大量的各地鄉(xiāng)土音樂不能編入教材。如果所有地方高校都能把當?shù)氐泥l(xiāng)土音樂融于音樂教學中,那我們的民族音樂何愁不振興?!焙D掀胀ǜ咝?、中小學及幼兒園要想長久立足于所屬地區(qū),應刻開設本土民族民間音樂課程,適時編寫黎族音樂相關系列教材并投入使用。建議開設黎族民歌欣賞、黎族民歌演唱、黎族竹木器樂演奏、黎族民間音樂、地方音樂素質教育等課程,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平臺和現(xiàn)代化教學資源與手段,在對孩子們進行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同時,對黎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進行傳承與發(fā)展,是民族精神發(fā)揚光大的要求,是培養(yǎng)合格的師資更好地為基礎音樂教育服務和基本保證?!?/p>
(二)產業(yè)化傳承,是宣傳和普及本土音樂藝術的良好途徑。產業(yè)化傳承是對黎族傳統(tǒng)民歌良好的傳承方式之一,比如,黎錦產業(yè)開發(fā)的成功即是實例。筆者去杭州調查發(fā)現(xiàn),杭州對古跡的保護和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都投入了很大資金和精力。比如“宋城千古情”表演就十分的震撼。想良好的傳承黎族民歌藝術,必須具備專門的表演劇場,場內專業(yè)設施設備完善,選用專業(yè)的歌舞演員,采用生、光、電等高科技技術,投入大量的媒體和廣告宣傳,發(fā)揮國際旅游島地理位置的絕對優(yōu)勢等等,都是為之有效的方法。
(三)充分發(fā)揮代表性傳承人的作用。民間音樂代表性傳承人是指被國家列入非遺名錄,有備案的人員。黎族民間音樂傳承人并不多,目前僅有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黎族民歌傳承人王妚大等為數(shù)不多的幾位。對于這些傳承人,政府應視為國寶高薪聘養(yǎng),讓其安心傳承原生態(tài)民歌,使黎族民歌后繼有人。對于優(yōu)秀的黎族原生態(tài)民歌手、樂手,政府必須給予必要的資金、物資,為他們傳承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走出家門,走向社會,走進大中小學校園,傳承黎族民間音樂。
2012年春天,筆者與已故海南著名作曲家謝文經先生在一起排練演唱,由謝老先生創(chuàng)作的女聲小合唱《黎家姑娘》期間他說過這樣兩句話,“黎族民歌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是祖國民歌百花園中的奇葩,對研究祖國音樂文化和少數(shù)民族文化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它豐富了祖國音樂文化的寶庫?!崩枳遄鳛槲覈贁?shù)民族之一,有著自己獨特的傳統(tǒng)和文化,只是多年來不被世人所熟知,這次黎族民歌申遺成功,也會使黎族民歌的名氣漸漸的大起來,被全國人民認知,意義十分重大。
[1]ISBN中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海南卷[M].北京:ISBN中心,2002:8.
[2]符桂花.黎族傳統(tǒng)民歌三千首[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3]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 [M].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