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暢,關文飛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第三人撤銷之訴即當某一生效判決使案外第三人的利益受到損害或不利影響時,第三人請求撤銷判決或變更判決的訴訟制度,是對我國民事再審程序中原生效判決侵害第三人利益而進行的救濟的一種補充和完善。我國現(xiàn)行的關于案外第三人保護的規(guī)定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于2008年11月10日通過的《審判監(jiān)督程序解釋》。該解釋在第5條和第42條對案外人申請再審作出了相關規(guī)定,明確提出了“案外人申請再審”的概念。雖然目前對案外人申請再審有了質的突破,但現(xiàn)行制度并非完美無缺,條文內部仍然存在許多矛盾之處。為完善我國的民事再審程序,筆者認為,在借鑒和吸收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先進法律制度的基礎上,應該盡快設立民事再審中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
本文通過分析我國《民事訴訟法》中判決效力的擴張、既判力相對性的弱化、當事人主義的潛在損害、第三人的程序保障和執(zhí)行異議制度的不足,借鑒法國、我國臺灣地區(qū)等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認為在我國民事再審程序中設立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判決在發(fā)生法律效力后,將產生拘束力、確定力和執(zhí)行力。判決的確定力是指判決對事的效力,從判決理論上可以將其分為形式上的確定力和實質上的確定力。前者是指生效判決所確定的案件事實及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具有不可爭議性,當事人即使不服,也不得再通過上訴請求法院撤銷或變更該判決的效力;后者即判決的既判力,是指作為訴訟標的的法律關系一經確定,當事人就不得再提出與該確定判決內容不一致的主張,不得就已經判決的事項提起訴訟,在其他訴訟進行中,也不得再提出與該判決內容不一致的主張。①參見[日]中村英郎著,陳剛、林劍鋒、郭美松譯:《新民事訴訟法講義》,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25-226頁。對于當事人和其他人提出的與確定判決內容一致的主張,法院不僅應當以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為由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而且自身也受此約束。
根據(jù)既判力的相對性原理,判決的既判力在通常情況下只涉及當事人雙方。這種相對性可確保案外第三人不受裁判不利影響的約束。既判力的作用范圍可以分為既判力的主體范圍和既判力的客體范圍。既判力的主體范圍即哪些主體受既判力的拘束。法院和當事人原則上應當包含于既判力主體范圍之內。法院作出終局裁判后,調整雙方當事人今后民事法律關系的規(guī)范就是法院根據(j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和提出的證據(jù)所作出的裁判。若當事人雙方對同一事項再次發(fā)生爭議,就不允許任何一方當事人提出與此相矛盾的主張,也不能對該裁判提出與原訴訟相異的主張,法院也不得為相異之認定。②參見[日]高橋宏志著,林劍鋒譯:《民事訴訟法——制度與理論的深層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77頁。
當事人主義是指對于民事訴訟審理所需要的內容、資料以及訴訟程序的運行,由當事人居于支配和主導地位的原則。從內容上來看,當事人主義包括狹義的辯論主義(辯論原則)、處分權主義(處分原則)和當事人進行主義(當事人進行原則)。③參見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專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頁。當今各國民事訴訟法基本上都采用了辯論主義,它與處分原則共同構成當事人主義民事訴訟模式的核心內容。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2條和第13條分別規(guī)定了辯論原則和處分原則。
程序法有其獨立的價值評判標準,合理性與正當性就是程序法的價值評判標準。只有在其合理性與正當性符合人們內在的道德標準時,基于此種正當性產生的裁判結果才能被當事人自愿接受。①參見齊樹潔主編:《民事程序法》,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頁。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目的就是為了保障訴訟程序合理性和正當性的實現(xiàn)。程序保障要求民事訴訟程序能夠做到一切與程序的結果有利害關系的人和可能因該結果而受到不利影響的人都有權利參加到該訴訟程序中。
在執(zhí)行程序中,執(zhí)行行為或結果侵害案外第三人的權益,第三人可以通過異議程序尋求救濟。我國新《民事訴訟法》第227條規(guī)定:“執(zhí)行過程中,案外人對執(zhí)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對該標的的執(zhí)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案外人、當事人對裁定不服,認為原判決、裁定錯誤的,依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辦理;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笨梢?,執(zhí)行異議制度賦予了受執(zhí)行程序中執(zhí)行人員的執(zhí)行行為或執(zhí)行結果侵害的案外第三人申請執(zhí)行異議、提起訴訟和申請再審的權利。但是,該制度仍然不能解決原生效判決對案外第三人的損害或不利影響的問題。執(zhí)行異議不能替代再審中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第三人撤銷之訴有其存在的正當行與必要性。
基于再審中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理論基礎以及我國司法實踐中案外第三人合法權益保障的現(xiàn)實需要,筆者認為,我國《民事訴訟法》有必要確立再審中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至于具體的程序設計,筆者在借鑒法國及我國臺灣地區(qū)相關規(guī)定的基礎上,提出如下構想:
第三人撤銷之訴適格當事人的規(guī)定實際上是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準入條件。適格當事人又被稱為正當當事人,是指以自己的名義就特定的民事爭議請求法院行使審判權予以裁判的人及相對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提起主體應該同時具備以下條件:第一,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不是原審雙方當事人。對利害關系人應從廣義上加以理解:如果經過形式審查,該案外第三人達到了與原審判決可能有利害關系的程度,法院就應受理。第二,案外人有正當理由未能參加原案件的審理活動,而且沒有請他人代理過該訴訟案件。第三,提起案外第三人撤銷訴訟,必須是其他救濟方法已經窮盡或者沒有其他救濟方法。上述條件必須同時滿足,缺一不可。
關于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提出期間,法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的規(guī)定有所不同。法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期間較長,除了特殊情形下是一年或十天之外,在正常情形下,如果是作為本訴訴訟請求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其期間為30年,自判決之日起算;如果有人援引在另一訴訟過程中產生的生效判決,則第三人可以沒有期間限制地針對該判決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②[法]讓·文森、塞爾日·金沙爾法著,羅結珍譯:《法國民事訴訟法要義(上、下)》,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2頁。由此可見,法國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提出期間主要采取放任的態(tài)度,沒有作過多限制。而我國臺灣地區(qū)“民事訴訟法”對期間的規(guī)定則相對嚴格,準用再審之訴的期間,即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應于30日之不變期間內為之。我國新《民事訴訟法》第205條規(guī)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fā)生法律效力后六個月內提出;有本法第二百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二項、第十三項規(guī)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北疚恼J為,應當對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的期間作出一定的限制。倘若允許案外第三人隨時提出異議,可能會給司法權威帶來挑戰(zhàn),降低民事訴訟的效率,也會給當事人帶來不必要的訴訟時間浪費,給我國的司法資源帶來嚴重的人力與金錢的浪費。
筆者認為,可以參照原《民事訴訟法》中再審申請時間的兩年的規(guī)定,將其作為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一般期間。由于案外第三人并不一定在判決生效時就能知道其合法權利被侵犯,且實踐中無法明確第三人何時“知道或應當知道”,故應當規(guī)定從案外第三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犯時起兩年內可提出撤銷之訴,并可借鑒我國臺灣地區(qū)最長保護期間為五年的規(guī)定,規(guī)定自判決生效起五年內未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即不具有相關的訴訟權利,從而實現(xiàn)公平和效率兼顧的效果。
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限制主要是指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客體的限制。法國《民事訴訟法》作了非常寬泛的規(guī)定。案外第三人原則上可以對所有裁判、仲裁提出第三人撤銷之訴,但存在下列六種限制:案外第三人不得對中間判決提出第三人撤銷之訴;案外第三人對法院的行政行為和和解行為都不能提出第三人撤銷之訴;案外第三人不能對法國裁決的執(zhí)行許可宣告提出第三人撤銷之訴;在民事非訴案件中,只允許沒有收到判決通知的案外第三人提出第三人撤銷之訴;對于夫妻財產變更判決,夫妻一方的債權人在權利受到侵害時可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但原則上配偶之子女除外,另外,在撤銷婚姻的訴訟中,一般第三人沒有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權利;收養(yǎng)人有可被指責為故意欺騙或者詐騙的情形時,案外第三人可對收養(yǎng)判決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
筆者認為,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作為再審中的特殊救濟程序,應當與再審程序的相關理念一致。立法應該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啟動進行嚴格的限制,從而防止權利被濫用和無休止的訴訟。通常情況下,法院的判決一旦生效,當事人即不得就同一案件、同一訴訟請求再次提起訴訟。第三人撤銷之訴是啟動再審程序的一種特殊方式,立法應當對訴訟客體作出嚴格限制,要求第三人主要針對案件的實體爭議提起撤銷之訴。除了程序違法或審判人員違法的程序異議之外,再審程序的客體限制同樣也適用于第三人撤銷之訴。
原《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可向上級或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由于人們對原審法院再次對案件進行審理的公正性持懷疑態(tài)度,司法實踐中當事人更愿意選擇向原審人民法院的上級法院申請再審。綜合司法實踐領域出現(xiàn)的問題,《民事訴訟法》修改后明確了直接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再審。筆者認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管轄法院應當為作出生效判決的原審法院。盡管當事人會認為原審法院糾正錯誤判決的可能性非常小,然而,第三人撤銷之訴涉及案外第三人與原審當事人之間的新的法律關系,對原審法院來說是新的案件、新的當事人。原審法院對案件事實情況了解得更清楚,相關的證據(jù)材料收集得更完整,有利于在最短時間內查明案件事實、準確適用法律,終結訴訟。
再審中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撤銷事由即第三人在法律規(guī)定的哪些情形下可以申請再審。法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對案外人申請再審的事由都沒有作出明確規(guī)定,或許是為了不對案外人申請再審設置過多障礙,只要案外第三人與案件有利害關系即可。再審之訴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當事人的實體權益和程序權益。倘若原案件的審理僅存在程序方面的瑕疵而沒有實體方面的錯誤,那么在原訴當事人沒有提起再審之訴的前提下,案外第三人就不能向人民法院主張原訴生效判決存在程序瑕疵而要求撤銷原判決。
筆者認為,只有原案件實體方面的錯誤才能構成再審中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撤銷事由,原案件審判中的程序內容瑕疵則不能構成。具體而言,撤銷事由主要有:
1.作為裁判依據(jù)的另一裁判或行政機關的決定已經被撤銷;
2.作為裁判依據(jù)的主要證據(jù)系偽造的;
3.原生效判決與另一在其之前生效的裁判書或調解書相抵觸;
4.原生效判決適用法律明顯有錯誤的;
5.審判人員在審理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行為。
再審中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的建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工作,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目前,盡管法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已有比較完備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可以借鑒,但由于法律體系、法律淵源及法律環(huán)境的差異,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簡單移植是不能解決我國司法實踐中的問題的。本文綜合了法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立法例,提出對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具體程序設計的構想。倘若能夠在結合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具體的調研,則會使整個制度設計在規(guī)定上更合理,操作上更可行。囿于篇幅,筆者在本文中對再審中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的建構也只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促進我國案外第三人權益保護制度的發(fā)展,從而使我國的《民事訴訟法》更加完善。
[1]蔡虹.民事訴訟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常怡.比較民事訴訟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3]江偉.民事訴訟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法]讓·文森,塞爾日·金沙爾.法國民事訴訟法要義[M].羅結珍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
[5][日]高橋宏志.民事訴訟法——制度與理論的深層分析[M].林劍鋒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蔡虹,馮娟.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初探[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2(3).
[7]胡軍輝.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程序構建[J].政治與法律,2009(1).
[8]郭美松.人事訴訟判決效力的擴張與第三人程序保障[J].現(xiàn)代法學,2009(3).
[9]李潔.論我國設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必要性[J].韶關學院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