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梅芳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 100044)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頒布及實施以來,高校輔導員隊伍職業(yè)化、專家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然而,輔導員工作如何能夠在科學化水平有所突破,這是理論和實踐廣泛關注的問題?!吧疃容o導”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吧疃容o導”不僅是輔導員的重要職責,更是提升輔導員工作精細化水平的要求,更是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迫切需求。[1]目前,如何提升輔導員“深度輔導”能力成為熱點。然而,如何有效科學的開展“深度輔導”確是眾說紛紜。筆者認為,“深度輔導”要真正地有深度,必須找準切入點。
開展“深度輔導”已迫在眉睫。究其原因在于:第一,輔導員陷入“淺層次”繁重學生事務中,削弱了自身所承擔的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第二,學生成長成才對個性化輔導提出了迫切需求?!吧疃容o導”提出之后,輔導員隊伍本身也在不斷探討:如何有效開展“深度輔導”。實踐證明,每個輔導員都與本年級學生進行“一對一”面談,在促進學生成長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來看,如何僅僅從“一對一”來進行“深度輔導”,并不能達到預期結果。
“深度輔導”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其切入點應該是輔導員的意識活動,即對學生的認識和情感。對學生深入細致的了解是輔導員開展“深度輔導”的關鍵。深入了解學生,并且能夠具有明顯的效果,不僅僅是“一對一”面談,更重要在于精心設計能夠滲透、體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內容的具體場合、情景;選擇有益于了解學生,加強輔導員和學生實現(xiàn)互動的載體;營造積極情感體驗,推動和促進教育效果。簡言之,“深度輔導”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范疇,還是隨著時代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發(fā)展的結果。
“深度輔導”要求輔導員不僅要分析個體思想的成因,更要研究引導個體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途徑和方法,前者需要“一對一”的談話和分析,而后者則要求輔導員從看得見的場合、情景、載體;從由此而產(chǎn)生的心理變化入手,由淺入深,小處著手,大處著眼,真正實現(xiàn)“潤物細無聲”、“于無聲處響驚雷”。
多元化對話語境是指滲透、體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內容的具體場合、情景、載體,并能夠引導個體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多元化對話語境各個方面都高度一致地涵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內容,盡管形式多元化,但其對學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力是同向的,耦合為具有一個共同指向的合力[2],從而推動“深度輔導”目的的實現(xiàn)。多元化對話語境無論是在“兩個轉化”,還是“深度輔導”跟進過程中都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輔導員在進行多元化對話語境設計的過程中要遵守如下幾個原則:
多元化對話語境要與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和意愿相匹配?!捌ヅ洹笔强聽柌裨谄涞赖陆逃碚撝薪?jīng)常運用的一個概念。設計者要深刻了解學生的身心特點及其對教育內容的接受規(guī)律。我們所設計的場合、情景、載體必須要滿足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意愿。
多元化對話語境強調“對話”,即要求尊重學生,平等接納學生,需要學生參與到“對話”過程中。要通過語境設計積極營造平等、民主、雙向互動的過程。
多元化語境設計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求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無論是小到一個談話記錄表格的設計,座椅的擺放,還是載體的選擇、設計,都要求有一致性。
多元化對話語境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從內容的角度,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場合、情景、載體三個部分。場合是包涵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時間、地點和情況。情景是指感情、情形和環(huán)境。載體是用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常用物質,例如媒體、文字、雜志等。有關多元對話語境的分類方式有很多,還可以從功能來劃分,從表現(xiàn)形式來劃分等等。不同的分類方法體現(xiàn)了側重點的不同。
了解興趣,才能進入生活,才知道需要所在,才知道促進和激勵的方法。大學生有全面發(fā)展的內在需求,多元化對話語境通過一定的載體,搭建學生鍛煉和施展才華的舞臺,這有益于了解學生的特點,掌握學生在活動中的反應及反饋信息,把握學生思想意識狀況、思想信息接受特點與接受規(guī)律等情況。
馬克思曾指出:“我們現(xiàn)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關系是一種人的關系,那么你就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yǎng)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盵3]多元化對話語境可以充分運用特定的場合、情景和載體營造接近、尊重和信任的氛圍。
除了面對面談心之外,筆者認為我們可以通過網(wǎng)絡聊天、飛信、qq群等載體,通過給學生推薦一本書,搭建服務平臺等更具開放性和差異性的多元化對話語境,滿足學生差異化和個性化的需求,與學生的整體特點相匹配。
輔導員日常事務工作非常繁重,正如輔導員們都熟知的名言:“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兩眼一閉,提高警惕”。為此,輔導員日常事務工作的精細化、科學化發(fā)展迫在眉睫?!扒ь^線,一根針”,需要智慧和能力,更需要科學。
社會現(xiàn)象由許多現(xiàn)象和元素組成,思想的變化過程是由一系列的社會現(xiàn)象和發(fā)展所引起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簡單的“語言表述”,而是從所感知到的現(xiàn)象和元素出發(fā)。這就決定了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從“事務性”的一端跳到“坐而論道”的另一端。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這些觀點都認為教育與社會現(xiàn)實的種種是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要立足生活、社會現(xiàn)實。為此,我們不能忽視日常事務工作在學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我們更應該將日常事務工作的重心從“完成”轉向“設計”,即將多元化對話語境的分類與原則應用于日常工作。例如,日常的迎新工作的安排體現(xiàn)生活禮儀教育,增加“請”、“謝謝”、“勞駕”等禮貌用語等等一些細節(jié);統(tǒng)計團員人數(shù)可以與分析團員結構和特點相結合,在統(tǒng)計表格的表頭增加“我是一名團員”的導語,等等。多元化對話語境幫助我們圍繞“涵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特定問題,將復雜的事務工作劃分為可以操作的具體元素,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從“經(jīng)驗”走向“科學”,更有利于增強輔導員工作的效能感,解決了輔導員長時間扎入繁重的日常事務工作,陷入工作瓶頸的困惑。
主題教育是輔導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具體包括了主題班會、主題活動、主體實踐等形式。如何提升主題教育的感染力和號召力,而不是搞形式主義,不是搞“一陣風”,這同樣需要我們精心設計和策劃,其切入點在于如何有效地整合“涵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一切場合、情景和載體。我們要把握多元化對話語境的匹配性、平等互動性、一致性的原則,善于應用各類場合中的導語、連接詞;設計有助于營造積極體驗的各類場景;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載體。在設計主題活動過程中,要善于運用場景和背景設計,例如在進行愛國主義主題教育過程中,在視覺范圍內擺放拉近愛國情懷的國旗、紅旗、愛心墻等,可以增加“我愛祖國”的手語等環(huán)節(jié)設計,目的在于通過調動身體、情感等因素提升教育的效果。此外,還可以圍繞近期國家大事,如神舟系列飛船、“嫦娥”探月火箭發(fā)射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改革開放30年偉大成就等主題,設計成為“有所見、有所聽”到“有所感,有所悟”。這樣才能真正地把“大道理”落到實處,不是“自說自話”。
學生干部隊伍是輔導員工作的一支得力助手,過硬的學生干部能夠發(fā)揮榜樣和模范作用。首先,設計學生干部經(jīng)常面臨的工作場合及情景。例如,開班會、組織活動、突發(fā)事件等等。此外,將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應用于各個環(huán)節(jié),例如“桌面推演”、“撕紙”、“廢舊利用”、“咖啡屋”、“情景劇”等等。進行精心設計,不是活動的簡單堆砌,做好“點睛”之筆,因為培訓活動本身就是給學生干部提供的最好的案例教材,讓學生干部在親身參與活動中深知如何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例如,為了營造活動現(xiàn)場開放、互動的氛圍,可以利用“心愿樹”,學生將培訓所要達到的目的寫在上;現(xiàn)場擺放可以隨時取用的“道具”;利用“開場音樂”、“詩歌朗誦”調動現(xiàn)場氛圍;總結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回顧視頻”,通過場景的變化引發(fā)心理的變化,從而產(chǎn)生思想上的變化。
輔導員“深度談話”的深在于效果深,需要持續(xù)性,因此跟進教育非常重要。[4]但是并非所有學生的跟進教育都是一致的。有的同學可以提供資料;有的可以提供服務信息;有的同學則可以讓他參加某類活動。多元化對話語境也可以應用在跟進教育過程中,設計中期和后期的多元化對話語境。例如,可以制作《啟發(fā)式對話問卷》,“您在大學期間交過留學生朋友嗎?如果您想認識留學生朋友,您可以聯(lián)系×××”;“您和您所在專業(yè)的老師有過半小時以上的談話嗎?如果您有過,您可以分享您的經(jīng)驗嗎?”如此等等,這類問卷可以檢測學生的思想變化,同時也是學生成長的重要記錄。實踐證明,這類頗具親和力和指導性的“啟發(fā)式對話語境的設計”有助于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多元化對話語境在跟進教育中的應用大大彌補了“一對一”談話的后期問題,也有利于進行重點談話對象的篩選。
[1]王民忠.輔導員要努力提高開展深度輔導的能力[J].北京教育.德育,2010(2):1-5.
[2]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108.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
[4]寇紅江,王洵.對輔導員深度輔導工作的若干思考[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1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