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妮
(蘭州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蘭州 730000)
在經歷蔣介石和汪精衛(wèi)對革命的相繼叛變之后,面對復雜的革命形勢,中國共產黨首先應予以明確的則是其所領導中國革命的性質與任務。在共產國際幫助下順利召開的中共六大明確指出: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現(xiàn)階段的革命性質仍是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資產階級民權主義革命,主要任務則是進行徹底的土地革命。在反革命勢力大大超過工農革命勢力的形勢之下,中國革命欲想取得在反動武裝壓制之下的生存壯大,黨的路線必須是以爭取最多數(shù)的群眾作為其總路線,因此六大也認定中國共產黨當下的中心任務應從千方百計的組織武裝暴動轉移至從事長期而艱巨的群眾工作。長久以來,由于黨內思想的嚴重混亂,導致黨對革命的形勢與性質都缺乏正確的估量,黨內存在的“左”傾盲動主義的錯誤為革命所帶來的慘重教訓,也使中國共產黨在經歷數(shù)次失敗的基礎上,認真總結實踐經驗,清醒的認識到中國革命在當前的主要任務則是進行土地革命,在中國這樣一個小農經濟的國家,需亟待解決的根本問題則是農民群眾賴以生存的土地問題。只有明確了革命的性質與任務,黨才有可能依據(jù)時局的變化制定出符合革命發(fā)展需要的路線、方針、政策,因此這一時期加緊教育黨內的干部與群眾深刻明確時代條件限制下的中國革命的性質與任務,才能保證工農武裝革命的順利開展,尤其是采取以思政教育工作來強化這一目的的實踐應用,則成為工農革命軍與強大反動武裝抗衡的政治前提與基礎。
土地革命戰(zhàn)爭的十年內亂,中國共產黨在面對嚴峻的生死考驗之下,在敵人的圍追堵截與窮追猛打之下,仍能將革命的星星之火發(fā)展成燎原之勢,究其原因,與黨在革命時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息息相關。土地革命之初面對白色政權的包圍打擊,面對黨內所存在的關于“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思想困惑,毛澤東同志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以其《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及《井岡山的斗爭》等三篇著名論著,深入明析了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工農武裝斗爭,在農村包圍城市這一符合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的指引下,必將得以存在和壯大,這無疑對處于思想盲動混亂中的黨內外人士以堅強的革命信仰,重新燃起那些即將甚至已經對革命失去信心的工農群眾,使其再次以極大的熱忱投入到紅轟轟烈烈的革命隊伍之中。通過思政教育工作培育革命軍隊堅強的革命信仰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時期之所以能夠堅持到底,取得勝利的重要精神支柱。紅軍長征的勝利。又一次向世人證明了中國共產黨是打不垮、擊不敗的鋼鐵長城,是有著崇高革命意志的頑強政黨,面對惡劣的革命環(huán)境與險惡的戰(zhàn)爭形勢,紅軍戰(zhàn)士以其不畏犧牲的頑強戰(zhàn)斗力和聰明睿智,突破敵人的重重包圍,最終取得長征的勝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教育是紅軍在長征途中能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的強大精神動力,正是這種堅定地革命信念激勵著廣大紅軍戰(zhàn)士團結一致,克服種種艱難困苦。從土地革命之初到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曾放棄過對黨員群眾的理想信念教育,這是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最終取得勝利的重要精神支柱。
大革命的慘重教訓以及與國民黨反動派的數(shù)次對峙失敗,使力量弱小的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yè)人口占大多數(shù)的農業(yè)大國,要想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充分發(fā)動農民群眾的力量,只有解決好與農民切身利益相關的土地問題,才能最廣泛的連結一切可能連結的革命力量投身中國革命事業(yè)。中國農民歷來深受封建宗法觀念禁錮,自身保留下的濃厚的小農思想也使廣大農民有著安于現(xiàn)狀的宿命觀,雖然以往大革命的浪潮在全國一定范圍內都產生了影響,但要在農村這樣一個相對比較閉塞的區(qū)域之內喚醒農民的階級意識,剔除其非無產階級意識也是具有相當難度的,除此之外,革命隊伍中的相當部分官兵均出身于貧苦農民,其自身的局限性也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中國共產黨在建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的過程中,必須以更多的精力投身于農民及黨內官兵的思想教育中去。使農民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中國革命是領導下層苦難民眾翻身做主、為勞苦大眾謀利的偉大事業(yè)。使黨內官兵認識到,以往革命失敗的關鍵就在于忽視了農民的戰(zhàn)斗力量,對待農民的態(tài)度也不能像以往那樣采取打壓政策,而應營造出一種軍民一家親的和諧氛圍,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革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土地革命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始終都致力于教育官兵正確處理與群眾的關系問題上,采取合理的政策教育農民,以喚醒廣大農民的思想覺悟,從而建立起一種新型的軍民“魚水”關系,使其成為黨與農民群眾形成天然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同盟保障。
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以其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深入總結數(shù)次革命失敗教訓的基礎之上,終于在打破馬克思主義教條的嚴重束縛之下,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與實際,摸索出了一條適于中國革命發(fā)展需要,具有中國特色的“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由此,中國革命的戰(zhàn)略基地就以農村作為其生存發(fā)展的主陣地,建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也成為中國共產黨革命發(fā)展的戰(zhàn)略任務。由于革命條件的限制,因此這一時期,黨所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以農村革命根據(jù)地作為其開展工作的依托,與大城市存在巨大差異的農村,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也為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中國革命提供了保存革命勢力的天然場所,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剿殺,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在農村這道天然的保護防線之下,以其靈活多變的戰(zhàn)爭策略,成功擊破了反動派武裝的數(shù)次圍剿,這也為中國共產黨長久不間斷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基地。因此,這一時期中國革命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農村這片天然的土壤之上,依據(jù)革命形勢的變化發(fā)展,也在不斷調整著自身的工作戰(zhàn)略。
依據(jù)革命的不同需求,中國共產黨能夠根據(jù)具體條件和具體教育對象的不同,采取靈活多樣的政治宣傳形式,在實際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制定出適宜地區(qū)革命發(fā)展的思政教育方式,這是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開展思政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毛澤東認為:“一切必須向下做調查。對于只懂得理論不懂得實際情況的人,這種調查工作尤為必要,否則他們就不能將理論和實際相聯(lián)系。”[1]791正是在這種實事求是的實踐精神的指導之下,中國共產黨所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深入了解農村和農民的狀況之后才步步深入進行的。在對農民進行政治宣傳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除了采用以學校為陣地的傳統(tǒng)的理論灌輸教育方式,還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更多結合了易于為農民所接受的宣傳方式,以達到對農民進行啟發(fā)和鼓動的目的,其中,口號表達宣傳,標語的書寫宣傳,以及富有激情的演進宣傳,親身走訪的現(xiàn)身說教,召開各類形式動員大會等等,都在教育過程中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積極鼓動作用,這種多樣的宣傳策略,對于我黨在開辟與建設農村革命根據(jù)地的過程中都被群眾所喜聞樂見,因此而廣受群眾歡迎,同時多樣的宣傳工作也為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過程中深化革命斗爭提供了重要的群眾基礎。
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所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教育對象龐大而復雜的局面,因此這一時期的思政工作就具有其時代特色的廣泛性。由于革命發(fā)展的需要,伴隨著更多的農民群眾在認識黨、接受黨的基礎上,以其積極姿態(tài)投入革命隊伍之中后,黨的政治工作的主要對象就成為對廣大農民的教育,作為一個龐大的社會階層,農民長久以來都身處于鄉(xiāng)紳宗族勢力的嚴厲控制之下,因此對農民進行階級路線的教育就成為思政工作的當務之急,從而也成為為爭取更多的農民群眾加入到土地革命的洪流中的關鍵。當然在對農民進行教育的過程中,黨并沒有就此放松對黨員干部的教育,提高領導干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覺悟,掌握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黨對廣大黨員干部的必然要求,教育其在革命過程中,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并在實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更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以確保革命方向的正確性。另外學生作為一支充滿活力的潛在革命軍,加強對這部分對象的教育也是黨的思政工作所應注視的焦點,同時教育婦女群眾作為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積極投身與革命事業(yè)之中,也是為黨所重視的。由此可見土地革命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象是十分廣泛的。
由于教育對象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對于農民的教育,因此黨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必須完全考慮到農民階層的局限性,其所受文化水平低下,有些群眾甚至只字不識,因此黨在開展工作的時候,根據(jù)群眾所受知識水平的限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與方法,更多使用的是一種更直觀的表演形式,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將教育的內容通過口號、開大會、演大戲等多種形式得以表現(xiàn),這種方式使教育內容更直白的傳入群眾的頭腦和觀念中,從而喚醒了農民起身反抗的被壓迫意識。黨在根據(jù)地隊伍的壯大,與我黨特色多樣的思政教育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其通俗易懂的教育內容,正是被廣大農民易于接受,因此土地革命時期我黨思政教育工作的內容更多傾向于通俗化。
農民作為土地革命時期參加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力量源泉,土地革命時期由于中國革命的需要,對廣大農民所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富有的成效,它為中國革命集中革命力量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土地革命的經驗已充分說明,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yè)的大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堅強保障則是農民積極性的極大調動。因此新的時代條件之下,在中國目前仍舊是一個農業(yè)大國的社會狀況之下,加緊開展對農民群眾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具有極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三農問題”一直是黨所關心的根本問題,伴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農民群眾也都積極地投身于中國的城市化建設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中國的農民對社會所發(fā)出的力量將是無可估量的。但作為開展思政工作的黨,也應深刻洞察到中國在城市化進程中所出現(xiàn)的城鄉(xiāng)差距的不斷擴大,農民的利益保障問題,農村眾多空巢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都是我們在開展思政教育過程中所應加大力度加以解決的問題,爭取做到城鄉(xiāng)發(fā)展的差距逐步縮小,特別是在當下城市用工過剩的背景下,教育更多的農民群眾返鄉(xiāng),在農村開拓出更加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從而為新農村的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黨員隊伍的純潔性建設,因此,土地革命時期黨在吸納黨員積極分子的過程中總是能以漫長細致的考察工作作為其能否入黨的重要考核標準,凡入黨的的黨員群眾,必將具有其堅定地革命信仰,在自我生命遭遇反動派威脅的生死考驗之下,仍能以堅定地革命信仰作為精神支撐,甚至不惜以犧牲生命為代價來換取革命事業(yè)不受反動派破壞,這類優(yōu)秀的中共黨員,在革命時期不乏其數(shù),他們真正做到了在思想與行動上的同時入黨,在革命的實踐中也能始終能以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因此,革命時期的黨員數(shù)量發(fā)展雖然緩慢,但凡入黨群眾均可稱之為真正的革命軍。這為新時期,黨員隊伍的純潔性建設無疑提供了寶貴經驗以供借鑒,當然,面對新形勢,由于黨的隊伍至今已發(fā)展成具有八千多萬成員的大黨,伴隨著黨員數(shù)量的逐年上升,黨內的純潔性也將面臨巨大考驗,因此,我黨在純潔隊伍建設方面,應著力于兩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一方面,黨在吸收新鮮血液的時候應嚴格考察制度,對于不合格的積極分子應嚴厲剔除,以正入黨動機不端之風氣;另一方面,對于那些已經入黨的黨員干部,應定期對其進行黨性教育,不斷以思政教育的手段強化其無產階級意識,教育必定要注意維持效果的持久性,其次對于作風出現(xiàn)問題的黨員干部,和對黨的形象做出損壞的黨員應立即開除其行政職務和黨籍的嚴厲處罰。純潔黨的隊伍建設,應做到“輸血”與“排血”的雙管齊下制約機制,只有如此,現(xiàn)今黨內的不正之風才有可能得以疏散,中國共產黨隊伍的純潔性才有可能得以保障。
作為實踐主體和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人民群眾,是推動著歷史的發(fā)展進步重要力量,參與中國革命發(fā)展的底層群眾,在革命年代一直是黨聯(lián)系的親密伙伴,黨在土地革命時期,更是將這種親密關系發(fā)揮到了極致,軍民的魚水關系,使底層民眾充分相信,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真真正正肯為貧苦大眾謀利益的政黨,“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也是至今我黨仍在堅持的理念,這已成為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政治優(yōu)勢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新時期,正確處理干群關系是鞏固我黨群眾基礎,增強我黨執(zhí)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從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發(fā),必須在全黨全社會開展使干部趨于群眾化的教育。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黨內所出現(xiàn)的官僚主義作風又呈現(xiàn)抬頭態(tài)勢,廣大黨員領導干部的形式主義作風嚴重,因此有必要在黨內開展整風教育,使干部深入基層,重塑軍民的魚水關系,唯有以此,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事業(yè)才能如火如荼的向前開展,領導干部只有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走群眾路線,才能深刻體會群眾所思所想,才能為順利開展群眾工作提供科學方式方法。同時思政教育工作也應為防止新的時代背景之下,黨內再次出現(xiàn)“左”和右兩種錯誤傾向,以防患于未然。
深入回顧黨在革命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歷來都不曾放松過關于理想信念的教育,毛澤東也曾旗幟鮮明的指出:“掌握思政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1]1094理想信念的教育作為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所發(fā)揮的強大政治功效,也是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得以見證的強有力思想武器,面對新時局,在市場經濟發(fā)展過程中而必不可免的引入進來的西方文化,正以其潛移默化的形式,沖擊著中國固有的思想文化,這在正處于心智發(fā)展尚不健全青年人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市場經濟的逐利性,也使部分人以崇尚物質利益為其畢生追求的目標,甚至有部分民眾對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產生懷疑,對共產主義的崇高信仰,在年輕一代人的面前更是對之采取一種嗤之以鼻的態(tài)度。為何在艱苦的戰(zhàn)爭年代,共產黨人對共產主義所抱有的何等堅定地革命信仰,在如今這樣一個物質財富已相對豐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的嶄新社會,卻遭受如此嘲諷,這與我們在新時期所開展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力度的大小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因此,新時期,我們有必要在全黨全社會廣泛開展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教育,尤其在廣大青年學生身上更是要宣傳共產主義社會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之下,在社會物質財富得以極大豐富的基礎之上,共產主義社會必將能夠實現(xiàn),從而用正確地、積極地、向上地意識形態(tài)引導民眾為之而共同奮斗。在全社會廣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爭使每一位民眾都能深刻意識到,當代的中國在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過程中,由于缺乏歷史實踐經驗的引導,因此發(fā)展的過程中所遇到問題和出現(xiàn)的不良現(xiàn)象與作為,是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那部分上層建筑弊端的充分暴露,我們沒必要就此就指責和懷疑中國發(fā)展的特色社會主義已偏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構想的社會主義社會。伴隨著中國經濟發(fā)展的良好勢頭,堅定起廣大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強大信心,只要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的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道路繼續(xù)前行,必將帶領中國人民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