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定偉,溫木生,劉 莉,潘志翔
(重慶市巴南區(qū)中醫(yī)院,重慶 401320)
中藥內(nèi)外合用治療慢性胃炎50例觀察
周定偉,溫木生,劉 莉,潘志翔
(重慶市巴南區(qū)中醫(yī)院,重慶 401320)
近年來,筆者用穴位貼敷配合中藥治療慢性胃炎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患者,經(jīng)χ線鋇透或胃鏡確診,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治療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20~70歲、平均34.2歲,病程6個月~22年,肝胃氣滯型19例、脾虛胃熱型8例、脾胃虛弱型11例、胃陰不足型9例,淺表性胃炎21例、肥厚性胃炎20例、萎縮性胃炎4例。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l8~72歲、平均33歲,病程6個月~20年,肝胃氣滯型14例、脾虛胃熱型13例、脾胃虛弱型13例、胃陰不足型13例,淺表性胃炎26例、肥厚性胃炎23例、萎縮性胃炎6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經(jīng)統(tǒng)計學(xué)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biāo)準(zhǔn)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biāo)準(zhǔn)》。胃脘部疼痛,常伴痞悶或脹滿、噯氣、泛酸、嘈雜、惡心嘔吐等癥。發(fā)病常與情志不暢、飲食不節(jié)、勞累、受寒等因素有關(guān)。上消化道鋇餐X線檢查、纖維胃鏡及組織病理活檢等,可見胃、十二指腸黏膜炎癥、潰瘍等病變。大便或嘔吐物隱血試驗強陽性提示并發(fā)消化道出血。
治療組:第1組取中脘、肝俞、胃俞、氣海、關(guān)元,第2組取上脘、梁門、膈俞、脾俞、神闕等。脾虛肝胃不和配期門、陽陵泉,脾胃氣虛挾氣滯配梁門、梁丘、足三里,脾胃濕熱配豐隆、陰陵泉,脾胃氣陰兩虛配三陰交,氣滯血瘀配血海、太沖。用白芥子50g,細(xì)辛50g,延胡索50g,甘遂50g,葶藶子50g,小茴香50g,木香30g。將藥物烘干,粉碎,過80~120目篩。貼敷時取生藥粉用姜汁調(diào)成較干稠膏狀,取直徑1cm,高度0.5cm左右的藥膏,放置在5cm×5cm的膠布中心,對準(zhǔn)穴位,將周圍膠布固定在皮膚上。成人每次貼藥時間以患者感覺到皮膚有灼熱疼痛感覺能夠耐受為度、一般為4~6h。每次貼敷間隔3天左右,兩組穴交替使用,連續(xù)貼敷5次為一療程。另用柴胡15g,枳殼15g,白芍15g,香附12g,木香15g,佛手15g,烏賊骨30g,黃連10g,吳茱萸3g,延胡索15g,蒲公英30g,丹參12g,甘草6g。水煎服,每天3次,1日1劑,15天為一療程。
對照組:單用中藥內(nèi)服,1日1劑,15天為一療程。兩組均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療效標(biāo)準(zhǔn)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biāo)準(zhǔn)》。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癥狀消失,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正常。好轉(zhuǎn):胃痛緩解,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其他癥狀減輕,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有好轉(zhuǎn)。未愈:癥狀無改善,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無變化。
兩組臨床療效見表l。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穴位貼敷用白芥子散寒利氣、通絡(luò)止痛、延胡索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細(xì)辛溫散寒利氣,甘遂破堅散結(jié)。祛痰逐飲,葶藶子瀉肺行水,小茴香溫胃,木香理氣,生姜汁通營助衛(wèi)、溫胃散寒。諸藥相配,共奏溫調(diào)胃氣、止痛消脹之效。中脘又為六腑之會,胃之募穴,是治療多種胃病的必選主穴,再配以氣海、關(guān)元、神闕益氣補虛,可消化水谷、升清降濁、調(diào)理中州。配合脾俞、胃俞健脾益胃,肝俞疏泄氣機,膈俞活血通絡(luò)。諸穴共用,可使虛得補、實得消而胃病愈。
柴胡疏肝散加減方中木香、佛手理氣,烏賊骨、黃連、吳茱萸制酸,延胡索、丹參活血止痛,蒲公英殺滅幽門螺桿菌,南沙參益氣健脾。諸藥相配,可起到疏肝理氣,益胃上止痛功效。穴位敷貼配合中藥內(nèi)服治療效果較好。
因為個體差異,有的患者可能3個小時即有反應(yīng),有的可能要8個小時才有反應(yīng),所以貼敷時間以患者的皮膚感覺有灼熱疼痛為準(zhǔn),不能以具體時間來定,穴位貼敷時不要導(dǎo)致皮膚起泡,如果局部有小水泡可外涂紫藥水,水泡較大則用消毒針刺破水泡下方,流出其中水液,外用消毒敷料固定。
R256.337.33
B
1004-2814(2013)06-434-01
201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