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睿 魏紹斌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1級碩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5)
魏紹斌教授治療盆腔炎反復發(fā)作經驗
趙倩睿 魏紹斌△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1級碩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5)
【關鍵詞】盆腔炎性疾??;名醫(yī)經驗;魏紹斌
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包括盆腔炎反復發(fā)作、慢性盆腔痛、不孕癥和異位妊娠,為婦科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且近年來發(fā)病率逐漸增高。據(jù)統(tǒng)計,25%以上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會再次急性發(fā)作,盆腔炎反復發(fā)作導致輸卵管炎性不孕達40%~60%,異位妊娠的危險增加8~10倍,65%以上患者可出現(xiàn)持續(xù)的慢性盆腔疼痛,嚴重影響了生育年齡婦女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質量[1]。
盆腔炎反復發(fā)作的診斷標準目前尚未明確,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和大量的臨床研究資料總結,可將其定義為下腹疼痛,腰骶部痠痛反復發(fā)作,病程2年或2年以上,每年發(fā)作2次或2年發(fā)作3次以上。其病情多反復難愈,病機多虛實夾雜,婦科的辨證要點為寒、熱、虛、實四綱[2],而疼痛發(fā)作期以邪實為主兼有正氣不足,緩解期則以正虛為主,因此治療時應明辨虛實,分清疼痛發(fā)作期和緩解期的不同。疼痛發(fā)作期以祛邪為主,兼以扶正,緩解期則以扶正為主。
盆腔炎反復發(fā)作患者屬“疼痛發(fā)作期”的主要癥狀為下腹部疼痛明顯,可伴發(fā)熱,腹脹,腹瀉,婦科檢查子宮或附件包塊、壓痛及宮頸搖舉痛。
1.1 中醫(yī)辨證論治
1.1.1 濕熱瘀結兼脾虛 由于經行、產后,血室正開,余
邪未盡,正氣未復,濕熱之邪內侵,阻滯氣血,導致濕熱瘀血內結沖任、胞宮,不通則痛。濕為陰邪,其性黏滯,困阻氣機,影響脾的運化,脾運化失司,故而出現(xiàn)脾虛諸癥。治則:清熱利濕,化瘀止痛兼以健脾。予銀蒲四逆四妙合四君子湯加減。藥物組成:忍冬藤、蒲公英、柴胡、枳殼、赤芍藥、蒼術、黃柏、薏苡仁、川牛膝、南沙參、茯苓、生白術、生甘草。
1.1.2 寒濕瘀滯兼腎虛 由于患者素體陽虛,下焦失于溫煦,水濕不化,寒濕內結,或寒濕之邪乘虛侵襲,與胞宮內余血濁液相結,寒濕瘀滯,不通則痛。寒濕阻滯,日久則陽氣被遏,然濕邪致病,除了三焦、太陰脾肺,最重要莫過于少陰腎。《素問·水熱穴論》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積水也?!惫识霈F(xiàn)腎陽虛之腰骶冷痛,小便頻數(shù)等癥。治則:祛寒除濕,活血化瘀兼以溫腎。予少腹逐瘀湯加肉蓯蓉、巴戟天、補骨脂。藥物組成: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沒藥、當歸、川芎、赤芍藥、五靈脂、肉蓯蓉、巴戟天、補骨脂。
1.1.3 腎虛血瘀 由于該病病程長,病情遷延日久則傷及臟腑,所謂“久病及腎”,而腎中精氣的充盛有賴于血液的滋養(yǎng),“瘀血阻滯”為本病的核心病機,瘀血停滯則血液失去了其正常的滋潤濡養(yǎng)作用,化精乏源,久則腎虛。反之,瘀血的形成亦有賴于腎中精氣的充盛與否。《諸病源候論》有云:“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蹦I虛則無力推動血液的運行,從而加重了血瘀。治則:補腎活血。予杜斷桑寄失笑散加減。藥物組成:川續(xù)斷、川牛膝、杜仲、桑寄生、川芎、生蒲黃、五靈脂、大血藤、沒藥、延胡索、丹參、三棱。
1.2 綜合療法
1.2.1 中藥灌腸 中藥保留灌腸使藥物經直腸黏膜靜脈叢吸收,不經肝臟代謝,從而減輕了肝臟的負擔,亦避免了苦寒攻伐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3]。直接作用于盆腔,直達病所,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使增生粘連的結締組織軟化,消除局部充血水腫,達到消炎消包塊的目的[4]。中藥灌腸方藥:濕熱瘀結兼脾虛用大血藤、敗醬草、赤芍藥、延胡索、三棱、莪術、丹參、蒲公英;寒濕瘀滯兼腎虛用桂枝、烏藥、延胡索、三棱、莪術、川芎、小茴香、艾葉;腎虛血瘀用續(xù)斷、川牛膝、川芎、赤芍藥、延胡索、三棱、莪術、蒼術。
1.2.2 中藥封包外敷 中藥外敷下腹部,借藥物的發(fā)散走竄透入肌膚,可使下腹部毛細血管擴張,有利于炎癥吸收和消散,促進粘連松解,加快炎癥吸收,改善局部循環(huán),以達病變消除或改善之目的。中藥封包方藥:濕熱瘀結兼脾虛用大血藤、敗醬草、丹參、赤芍藥、乳香、沒藥、透骨草、蒼術、白芷、三棱、莪術、連翹;寒濕瘀滯兼腎虛用桂枝、沒藥、透骨草、細辛、川芎、大血藤、蒼術、三棱、白芷、艾葉、小茴香、干姜;腎虛血瘀用續(xù)斷、川牛膝、川芎、蘇木、大血藤、獨活、乳香、沒藥、透骨草、蒼術、白芷、桑寄生。
由于盆腔炎反復發(fā)作的患者病程較長,日久則正氣受損,邪戀正虛,或治療過用清解攻伐之品,使?jié)駨暮枤獗欢??!端貑枴ぴu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此外,盆腔炎反復發(fā)作的病因有宮腔內手術操作不當、下生殖道感染未痊愈、性衛(wèi)生不良及宮內節(jié)育器等,內因主要為患者體質較差,免疫力低下。因此,在辨證時不能忽略“正氣不足”的一面,治療就應在祛邪的同時兼以扶正,所謂“扶正以祛邪”。
盆腔炎反復發(fā)作患者緩解期的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下腹偶有疼痛或不適,或有下腹部墜脹,或有腰骶部痠脹或不適,可在經期、勞累、性生活后加重,可伴有月經不調,白帶增多,不孕,疲乏等癥狀。婦科檢查盆腔無體征,或有一側附件增厚或輕壓痛,或有子宮輕壓痛,或有骶韌帶增粗觸痛。
2.1 中醫(yī)辨證論治 緩解期病機以正虛(脾虛或腎虛)為主,因此對于該類患者的治療多從補氣健脾或益氣補腎著手。有報道用益氣補腎、溫經活血康復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人群,能夠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力,從而降低了復發(fā)率[5]。因此,對于緩解期的鞏固治療也應該引起充分的重視。
2.1.1 脾虛肝郁 ①外邪內侵,導致三焦腑決瀆失職,濕邪留滯,浸淫中焦脾土,脾為濕土,喜燥惡濕,水濕困脾,升清不及,濁陰不降,日久則損傷脾氣。②脾氣虧虛,肝木為萬病之賊,肝木反橫張,脾土重虛,運化水谷精微不及,化為濕濁?!端貑枴そ浢}別論》指出“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氣行則津行,氣滯則津壅,反之,津壅加劇氣機阻滯,肝氣疏泄不及,故見肝郁。③《素問·臟氣法時論》稱“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肝藏血,主疏泄,肝經血分郁滯,必然導致氣機阻滯,故見煩躁易怒等諸多癥象。治則:健脾益氣扶正,疏肝理氣。予四逆四君玉屏風散加減。每周3劑,連服8周。
2.1.2 腎虛肝郁 ①“濕瘀”是盆腔炎反復發(fā)作的關鍵病理因素。腎主機體水液代謝,腎氣充足,則五經并行,水津四布。腎氣不足,血運乏力,氣虛血瘀,水瘀互結,盤踞沖任胞脈,不通則痛。②水生木,腎為肝之母,母病及子,腎虛血瘀,導致肝氣郁滯,氣機不利,導致肝郁。同時“腎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腎精不足,則肝血虧虛,“肝體陰而用陽”,肝血虛則必然影響其疏泄功能,肝失疏泄而致肝郁。治則:補腎益氣扶正,疏肝理氣。予壽胎丸、四逆散合玉屏風散加減。每周3劑,連服8周。
2.2 中醫(yī)特色療法
2.2.1 食療 肝郁脾虛證食療方“冬苓薏豆湯”:冬瓜子20 g,茯苓20 g,薏苡仁30 g,扁豆20 g,生山楂20 g。以上五味煎煮20 min后入槐花蜂蜜10 mL兌服。腎虛肝郁食療方“杜芎二桂湯”:杜仲10 g,枸杞子20 g,川芎20 g,肉桂6 g,龍眼肉20 g。以上5味加豬肉250 g,燉湯服。
2.2.2 中藥浴足 中藥口服方藥用畢,加入溫水2 000 mL煎煮15 min,待溫度降至50~60 ℃,浴足,每次30 min,每周3次,持續(xù)8周。
2.2.3 艾灸 肝郁脾虛證:艾灸涌泉、陰陵泉、三陰交、合谷、足三里;腎虛肝郁證:艾灸太沖、三陰交、足三里、血海、涌泉。方法:浴足結束后,艾灸以上穴位,經期停用。
2.2.4 耳穴治療 肝郁脾虛證:予耳部肝、脾、三焦、腎上腺、內分泌穴;腎虛肝郁證:予耳部腎、肝、盆腔、腰骶、皮質下穴。方法:以王不留行貼壓刺激以上穴位。
中醫(yī)藥是目前治療盆腔炎反復發(fā)作的主要方法,中醫(yī)通過辨證論治及中醫(yī)綜合療法發(fā)揮了明顯的優(yōu)勢和特色。盆腔炎反復發(fā)作的病機復雜,臨床辨證時可從疼痛發(fā)作期和疼痛緩解期著手,疼痛發(fā)作期辨證以邪實為主兼有正氣不足,疼痛緩解期則以正虛為主。魏教授通過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臨床療效確切的中醫(yī)診療方案,疼痛發(fā)作期從濕熱瘀結兼脾虛、寒濕瘀滯兼腎虛及腎虛血瘀辨證,配合中藥灌腸,中藥封包外敷;疼痛緩解期從脾虛肝郁、腎虛肝郁辨證,結合食療、中藥浴足、艾灸、耳穴治療。在臨床治療中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為進一步研究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治療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1]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362.
[2] 王渭川.王渭川臨床經驗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79:33-34.
[3] 蔡嘉興,高勤,宋坤玲,等.散結止痛湯灌腸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研究[J].河北中醫(yī),2000,22(1):8-9.
[4] 孫繼銘.清熱解毒藥在慢性炎癥中的應用[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1,4(4):237-238.
[5] 王玲娟,徐惠軍,劉巖.慢性盆腔炎愈后康復治療與甲襞微循環(huán)相關性的探討[J].長春中醫(yī)學院學報,2001,17(2):39.
【中圖分類號】R711.330.5
A
1002-2619(2013)12-1767-02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臨床醫(yī)學院婦科教研室,四川 成都 610075
趙倩睿(1987—),女,碩士研究生在讀,學士。研究方向:婦科臨床。
魏紹斌(1957—),女,教授,主任醫(yī)師,從事中醫(yī)婦科臨床工作多年,對盆腔炎反復發(fā)作的診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在臨床上反復探索,總結出了臨床療效確切的中醫(yī)綜合防治方案。通過分期辨證論治配合中醫(yī)特色療法,如艾灸、耳針、食療、中藥浴足等,達到了預防其反復發(fā)作的目的。
201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