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睦 劉志敏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眼科醫(yī)院內科,北京 100040)
干眼癥是指由于淚液的量或質的異常引起淚膜不穩(wěn)定和眼表損害而導致的一組眼不適癥狀,是最常見的眼科疾病之一[1]。嚴重的干眼癥可導致角膜混濁和視力喪失等嚴重后果。美國調查顯示,約10%~15%的成人受到干眼癥的困擾,基于我國的衛(wèi)生條件和環(huán)境狀態(tài),其發(fā)病率可能較美國更高[2]。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我國干眼癥發(fā)病率逐漸升高并且有低齡化趨勢,但目前治療尚無特定方案和特效藥物。針刺治療干眼癥通過對機體臟腑功能的調整,有效地改善患者淚膜的質和量,從而減輕眼的局部自覺癥狀,有較好的療效,體會如下。
干眼癥屬中醫(yī)學白澀、神水枯瘁、燥證范疇[3]。主因六淫侵襲、七情內傷、飲食失宜、勞倦、外傷和其他因素等,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津液化生不足或失于布散,終致目失濡養(yǎng)。陰精虧虛是干眼癥發(fā)病的基礎,內燥、血瘀氣阻、虛火上炎等導致津液不能上承是發(fā)病的主要病機[4]。臨床應辨證治療,我們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將干眼癥辨證為以下5型。
1.1 熱熾傷陰型 證見眼干澀不爽,視物不清,白睛及瞼內有赤絲細脈,可有眼眵,伴咽干便秘,夜寐多夢,苔薄白少津或舌紅少苔,脈細數或細弱。
1.2 肝血虧虛型 證見雙眼干澀感,癢感,雙目頻眨,白睛隱隱淡紅,久視則諸癥加重,伴口干少津,夜眠多夢,頭暈耳鳴,舌質紅,苔薄,脈弦細。
1.3 腎陰虧虛型 證見眼干澀,視物疲勞,眼瞼時欲垂閉,白睛紅赤,有異物感,伴腰膝痠軟,口干思飲,烘熱汗出,失眠多夢,舌質紅,苔少,脈細。
1.4 肺陰不足型 證見目珠干澀,淚少,白睛如?;蛏杂谐嗝},視久容易疲勞,伴口干、咽干、鼻燥、煩熱,干咳無痰,便秘,舌質紅,苔薄白少津,脈細無力。
1.5 痰瘀互結型 證見眼干澀,瞼內可見粟粒樣小泡,伴有食少腹脹,大便稀溏,口黏口干,舌黯或有瘀斑,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或澀。
2.1 局部取穴 在眼周局部取穴多用陽明經穴,因陽明經多氣多血,主血所生病,主要作用為調理氣血,清利頭目,滋陰清熱。常用穴位有:四白(雙側)、睛明(雙側)、太陽(雙側)、攢竹(雙側)、百會、承泣(雙側)、絲竹空(雙側)、迎香、瞳子髎(雙側)、四神聰等。其中四白為足陽明胃經穴,可調理眼部氣血,祛風清熱,通絡明目;睛明為手足太陽、陰蹺、陽蹺和足陽明的五脈交會穴,是眼病要穴,主治一切目疾,臨床應用較多。局部針刺后可使淚液分泌增多,淚管暢通。手法強調選穴準確,指力滲透入內,入針深度適中。
2.2 全身取穴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眼作為人體的一個器官與五臟六腑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局部取穴同時,需應用中醫(yī)學的整體觀,配合全身取穴,并依據患者情況辨證論治,制訂個體化針刺處方。干眼癥屬于津病,為水液代謝之病變。腎主水,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肝開竅于目,故全身取穴取肝、脾、腎三經穴[5]。常用穴位有雙側合谷、太沖、三陰交、足三里、曲池、風池、太溪、血海、豐隆,氣海等。主要作用為養(yǎng)血榮血,養(yǎng)陰生津,滋養(yǎng)肝腎,活血化瘀,清熱化痰。手法以調理疏通為主,隨證補瀉。
2.3.1 熱熾傷陰型 治宜清熱養(yǎng)陰。取穴:雙側曲池、合谷、三陰交、太溪、迎香、四白等。兼有失眠者加雙側照海、大陵等。進針后隨證補瀉,得氣后留針20~25 min。曲池為大腸經合穴,是經氣最強盛之穴,可散風清熱,調和營衛(wèi);合谷為大腸經原穴,宣泄氣中之熱,宣通氣血;三陰交為足部3條陰經氣血交會之所,可補益肝、脾、腎之陰;太溪清熱益氣;迎香為手、足陽明之會,可宣清下濁;四白為目經要穴,可散發(fā)脾熱。諸穴配伍,可清肺經之熱,滋養(yǎng)肝、脾、腎之陰。失眠者加照海、大陵可調暢心包經氣血,清熱安神。
2.3.2 肝血虧虛型 治宜養(yǎng)血潤目。取穴:百會、四神聰,雙側睛明、攢竹、太陽、四白、風池、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溪、太沖等。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30 min。百會、四神聰可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睛明、太陽提升氣血于眼部,使雙眼明亮清澈;肝血虧虛致陰虛內熱,血虛生風,四白、風池、合谷可清熱疏風;太沖為肝經原穴,配合太溪、三陰交、足三里可滋補肝腎之陰。
2.3.3 腎陰虧虛型 治宜滋陰補腎。取穴:雙側攢竹、絲竹空、瞳子髎、太陽、睛明、三陰交、太溪、風池、合谷、足三里等。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30 min。絲竹空為三焦經終點之穴,瞳子髎為膽經頭面部的第一穴,與攢竹配合可清雙目虛熱;睛明調暢眼部氣血;風池、合谷疏風散熱;太溪為腎經原穴,足三里為胃經主穴,保健強身,兩者配合可補腎滋陰。
2.3.4 肺陰不足型 治宜潤肺養(yǎng)陰。取穴:雙側四白、攢竹、迎香、合谷、血海、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照海等。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30 min。四白、攢竹、迎香為局部取穴,可清利頭目,滋陰清熱;血海、足三里可調補陰血;陰陵泉健脾理氣,通經活絡;三陰交為足陰經之氣血交會,可養(yǎng)血榮血,養(yǎng)陰生津。諸穴配伍,可奏養(yǎng)陰潤肺之效。
2.3.5 痰瘀互結型 治宜化痰活血。取穴:雙側血海、陰陵泉、足三里、豐隆、三陰交、四白等。濕熱內盛明顯,加雙側內庭、行間、足臨泣等。進針后隨證補瀉,得氣后留針20~25 min。血海、陰陵泉、三陰交可養(yǎng)血理氣,通經活絡;足三里為保健要穴,可健脾和胃,以消生痰之源;豐隆為足陽明絡穴,可降濁化痰;四白散發(fā)脾熱。濕熱盛者加內庭可清胃熱,化積滯,配合行間、足臨泣可清利肝膽濕熱。
以上療法均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1~3個療程即可見效。
李某,女,42歲。2011-01-07初診。雙目干澀刺痛,畏光,異物感4年,加重3個月?;颊呙咳帐褂糜倚囚u丙甲纖維素滴眼液癥狀緩解,停藥即復發(fā),近3個月來癥狀加重,使用右旋糖酐羥丙甲纖維素滴眼液后效果不佳,來我科就診??淘\:雙目干澀刺痛,畏光,雙目頻眨,白睛淡紅,月經量少、色淡,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煩躁易怒,大便干燥,舌質淡、尖紅,少苔,脈細數。檢查:淚膜破裂時
間5 s,角膜結膜熒光素染色陽性。診斷:干眼癥。證屬肝血虧虛型。治宜養(yǎng)血潤目。取百會、四神聰,雙側睛明、攢竹、太陽、四白、風池、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溪、太沖。平補平瀉法,得氣后雙側足三里、三陰交加電針,留針30 min。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癥狀緩解,每日逐漸減少右旋糖酐羥丙甲纖維素滴眼液使用次數,3個療程后停用右旋糖酐羥丙甲纖維素滴眼液,復查淚膜破裂時間12 s,角膜結膜熒光素染色陰性,病愈。
小結干眼癥為本虛標實之證,陰精虧虛為本,內燥、痰熱、血瘀、氣阻津液為標。陰虛津虧貫穿于整個病程的始終,因此養(yǎng)陰生津法應貫穿于治療始終[6],并根據辨證予以不同的治法。眼與臟腑之間的有機聯系主要依靠經絡連接貫通,使眼不斷得到經絡輸送的氣、血、津、液的濡養(yǎng),從而維持正常功能。針刺治療干眼癥已有數千年歷史,屬于物理療法的一種,也是一種方便且療效迅速的治療方法。局部針刺后可使淚液分泌增多,淚管暢通;配以全身取穴,依據患者情況辨證取穴,調整經絡臟腑、氣血津液的功能,調理全身功能,從而根本上提高淚液分泌,達到治療干眼癥的目的。針刺治療干眼癥具有經濟、簡便、副作用小的優(yōu)點,可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提高依從性,體現出獨特的優(yōu)勢。
[1] 劉祖國,陳家祺.眼表疾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286-294.
[2] 葛堅.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40.
[3] 王中林,何慧琴,黃東,等.整體辨證針刺為主對干眼癥患者淚膜穩(wěn)定性的影響[J].中國針灸,2005,25(7):460-463.
[4] 魏立新,楊威.針灸對干眼癥淚液分泌影響的療效評價[J].中國針灸,2010,30(9):709-712.
[5] 高衛(wèi)萍,張燕,鮑超,等.針刺治療更年期干眼癥的臨床研究[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23(4):214-216.
[6] 葉康,王中林.中醫(yī)治療干眼癥臨床研究[J].吉林中醫(yī)藥,2010,30(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