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狀胬肉中醫(yī)稱“胬肉攀睛”,是一種常見的眼表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瞼裂部球結膜及結膜下組織發(fā)生變性、增生、肥厚,向角膜面生長[1]。多見于戶外勞動的農民、漁民,可能與風沙、粉塵、紫外線、煙霧等長期刺激導致慢性炎癥反應及免疫反應有關。本病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手術切除是其主要治療方法,以往傳統(tǒng)的手術方法術后,復發(fā)率為30%~69%[2],復發(fā)性胬肉術后復發(fā)率更高。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10年3月對168例190眼原發(fā)性和復發(fā)性翼狀胬肉患者施行改良翼狀胬肉切除聯(lián)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經(jīng)隨訪3~5年,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翼狀胬肉患者168例190眼,其中單眼146例,雙眼22例;男97例100眼,女71例90眼;年齡最大82歲,最小43歲;原發(fā)性172眼,復發(fā)性16眼;農民148例,工人15例,教師5例;所有患者的翼狀胬肉均位于鼻側,胬肉頭部均超過角膜緣3mm以上;病程最長40年,最短5年。
2 方 法 術前3d術眼點氧氟沙星滴眼液6次/d,術前1d沖洗術眼結膜囊及淚道。手術在顯微鏡下進行,雙眼患者先行右眼手術,再行左眼手術。以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點術眼3次,開瞼器開瞼,慶大霉素生理鹽水沖洗液沖洗結膜囊;以2%利多卡因5ml加0.1%腎上腺素2滴(有高血壓、心臟病者禁用)于胬肉頸部結膜下注射約0.5ml,使胬肉周圍球結膜隆起,沿胬肉頸部平行角膜緣弧形剪開球結膜,用鈍頭眼科彎剪或小號彎蚊式鉗鈍性分離胬肉體部與上方球結膜及下方鞏膜之粘連組織(注意:復發(fā)性胬肉粘連較著,勿損傷內直?。?,分離到半月皺襞處將胬肉體部剪斷,用有齒鑷或小號蚊式鉗提起胬肉體部沿角膜緣切線方向,向上向內慢慢撕脫,直到胬肉頭部與角膜完全分離,如有少許胬肉組織殘留,可用15號圓刀片沿角膜弧度輕輕刮除,然后刮除胬肉附著處鞏膜表面纖維血管組織,大頭針重點燒灼鞏膜表面怒張之血管及出血點,于術眼顳上方取與胬肉切除區(qū)大小相等的、帶有角膜緣干細胞的結膜移植片,植片角膜側取材以越過透明角膜0.5~1mm為宜。移植時,植片角膜緣對植床角膜緣,不需縫合,其余三邊各縫合2針,并固定于淺層鞏膜上,取材部位不予處理。術畢結膜下注射慶大霉素2萬u,涂氧氟沙星眼膏紗布繃帶加壓包扎。術后處理:術后48h換藥,術眼點氧氟沙星滴眼液6次/d,貝復舒滴眼液6次/d,待3~5d角膜上皮完全修復,熒光素染色陰性后,停用貝復舒滴眼液,改用帶有激素的滴眼液滴眼4次/d,共1周。術后14d拆除植片縫線,拆線后繼續(xù)用消炎眼水至術后1月。
3 結 果 所有病例早期眼部均有不同程度充血、輕度異物感,3~5d后癥狀明顯減輕,裂隙燈檢查角膜上皮修復良好,熒光素染色陰性,移植片平整、無移位、血運良好,至術后1月術眼充血完全消退。術后隨訪3~5年,6眼于術后6~10個月開始出現(xiàn)結膜新生血管及上皮組織長入角膜區(qū),胬肉復發(fā),復發(fā)率為3.16%,其余184眼治愈,手術區(qū)結膜無充血、無增生,治愈率為96.84%。
翼狀胬肉的形成與長期慢性炎癥刺激、理化因素和免疫因素等造成角膜干細胞破壞有關。角膜緣干細胞具有細胞更新和組織再生能力,不僅是角膜上皮再生的來源,還是結膜與角膜之間的柵欄和屏障,它能阻止結膜及鞏膜表層的新生血管及上皮細胞侵入角膜組織[3-4]。因此,利用角膜緣干細胞具有高度增生能力的特點,作者采用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在短時間內干細胞不但通過有絲分裂和阿米巴運動分化成角膜上皮細胞,使角膜創(chuàng)面迅速愈合,恢復角膜透明性[5],而且還恢復了角膜緣的柵欄功能,抑制局部組織增生,有效地阻止異常細胞源性組織的增生和長入,防止胬肉復發(fā),保持角膜上皮完整性[6],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另外,角膜表面及鞏膜表面胬肉殘存,是形成翼狀胬肉術后復發(fā)的根本原因[7],本組病例采用改良翼狀胬肉切除術,即施行逆行胬肉撕脫的方法,鞏膜及角膜表面基本無胬肉組織殘留,術式安全簡便,并刮除鞏膜表面纖維血管組織,重點燒灼鞏膜表層怒張血管及出血點,消除了胬肉復發(fā)的根源和基礎,從而減少了胬肉復發(fā)的機會,提高了手術成功率,燒灼時切勿燒灼過度,以免植床缺血,導致術后鞏膜組織軟化及移植片失活??p合植片時一定要將其固定在淺層鞏膜上,以防患者術后揉眼致縫線松弛及移植片移位或脫落。目前許多學者認為角膜上皮缺損區(qū)的快速愈合是減少胬肉復發(fā)的基本條件[7],所以術后滴用貝復舒滴眼液,能加速角膜創(chuàng)面愈合,也減少了胬肉復發(fā)的機會。由于在胬肉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免疫反應機制[8],手術后炎癥反應造成多形核白細胞浸潤,并釋放新生血管生長因子,致使術后新生血管形成,導致胬肉復發(fā)。所以,術后一旦裂隙燈檢查角膜上皮修復、熒光素染色陰性,即停用貝復舒滴眼液開始應用含激素的滴眼液滴眼,以抑制新生血管生長因子釋放,減少胬肉復發(fā),提高手術治愈率。
改良翼狀胬肉切除能夠安全、簡便、干凈徹底地清除胬肉組織,角、鞏膜組織損傷小,角膜上皮恢復快,胬肉復發(fā)機會少;聯(lián)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為胬肉切除區(qū)的角膜緣提供了新的干細胞來源,建立了結膜與角膜之間的屏障,減少了胬肉的復發(fā)率。所以,改良翼狀胬肉切除聯(lián)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是治療翼狀胬肉、特別是復發(fā)性翼狀胬肉較好方法。
[1] 曹小玲.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翼狀胬肉40例[J].陜西中醫(yī),2007,28(2):177-178.
[2] 王雨生.翼狀胬肉的治療及其并發(fā)癥[J].國外醫(yī)學眼科分冊,1994,18:116-121.
[3] 楊格強,肖 瀟,金麗英,等.新鮮羊膜移植治療翼狀胬肉的臨床觀察[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0,39(6):683-685.
[4] 石一寧,石 蕊,張純濤,等.翼狀胬肉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0,39(10):1382-1384.
[5] 梁文旺,梁式森.翼狀胬肉切除聯(lián)合角膜緣組織移植術初步報告[J].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2002,24(6):691.
[6] 李鳳鳴.眼科全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1321-1322.
[7] 鄧文香,劉 凌.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聯(lián)合貝復舒治療翼狀胬肉[J].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2002,24(6):692-693.
[8] 劉 陽,孫憲麗,李 彬,等.翼狀胬肉組織病理學研究及相關因子的檢測[J].眼科,2000,9(6):35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