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嘉燕 李鳳 徐芳 馬奇 姚蘭
(湖北省武漢市婦女兒童醫(yī)療保健中心,湖北 武漢430016)
臍疝又稱臍凸,是新生兒和嬰幼兒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傳統(tǒng)手術方式是在臍部做探查切口,組織創(chuàng)傷大,可不同程度地損毀臍部,術中出血多,術后康復慢,易發(fā)生切口感染、腸粘連、腸梗阻等并發(fā)癥。2010年1月~2012年2月,我院采用腹腔鏡臍環(huán)縫扎術治療小兒臍疝21例,經過精心治療和細致護理,療效滿意,現(xiàn)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齡:12~72個月,平均42個月。臍疝15例,臍上疝6例,臍環(huán)直徑1.2~3.1cm,平均2.15cm。臨床表現(xiàn)為反復出現(xiàn)臍部腫物,時大時小。檢查臍孔有大小不等的組織缺損。術前常規(guī)行肝脾B超等檢查。
1.2 手術方法[1]21例均氣管插管全麻,患兒取平臥位。左側鎖骨中線肋緣F0.5~1.0cm交界處橫行切開皮膚0.2cm,插入Veress氣腹針,確認Veress針在腹腔后注入CO2,根據患兒年齡氣腹壓力維持在6~10mmHg,流量1.5~2.0L/min,穿刺3mm/5mm Trocar,置入腹腔鏡,探查腹腔內情況,確定Trocar進入腹腔后接通輸氣管,維持腹腔壓力。鏡下可清晰觀察到臍部缺損,確定臍環(huán)大小及有無組織粘連。直視下與右側中線肋緣下0.5~1.0cm交界處穿刺Trocar,置入持針器,根據臍環(huán)缺損大小,選取適當的1/2弧縫針帶1號或4號慕絲線或帶線針慕絲線,于臍旁左側適當距離經腹壁穿刺入腹,線尾留置腹腔外,間斷縫合臍環(huán)口,針距0.2~0.3cm。腹腔內打3個結,完全封閉臍環(huán)缺損,檢查缺損無遺漏。探查腹腔內臟器有無損傷或活動性出血,如無異常,關閉輸氣管,拔除Trocar,切口吸收線皮內縫合一針。
1.3 結果 21例手術均獲成功,手術時間20~45min,平均32.5min,術中無出血。術后第一天進食,并可下床活動。術后無切口感染、出血、大網膜脫出等近期并發(fā)癥發(fā)生,患兒均治愈出院。術后隨訪21例患兒2個月,無復發(fā)及腸粘連、腸梗阻等近遠期并發(fā)癥發(fā)生,臍部無疤痕組織。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主動熱情地與家長交談,同患兒一塊做游戲,讓患兒親眼看到從手術室推出的其他術后患兒并沒有痛苦表情,及時表揚術后患兒勇敢,使患兒恐懼的心理得到放松。對年齡較大的患兒,應用圖片、模具等方式,向患兒講述手術經過,告知他們手術是治療疾病的需要,幫助他們消除病痛,使其輕松接受手術,并做好家屬的心理疏導,耐心介紹本病盡早手術的必要性,麻醉、手術方式,解除患兒家屬的顧慮,積極配合手術治療。
2.1.2 完善術前檢查 進行血、尿常規(guī)檢查、拍胸片,了解有無膈疝、腸閉鎖等畸形。若臍膨出合并有嚴重畸形,如嚴重心臟病或復發(fā)畸形等,暫行保守治療。
2.1.3 皮膚準備 臍部是腹腔鏡手術的重要切口部位,需要徹底清潔。先用棉簽蘸石蠟油清洗,再用活力碘消毒兩次,最后用生理鹽水反復清洗。清潔臍部時注意動作輕柔,用力適當,以免造成患兒皮膚破損而影響手術。
2.1.4 胃腸道準備 術前1天患兒禁吃甜食及易產氣的食物。術前禁食8~12h,禁水6h,避免術中嘔吐誤吸導致窒息。本組21例患兒均行胃腸減壓,術前置6~8#胃管,操作要輕柔,然后連接一次性負壓吸引器,達到持續(xù)胃腸減壓的效果,保持管道通暢,防止嘔吐,減少胃腸脹氣,利于手術返納。
2.1.5 其他準備 有咳嗽、便秘者積極治療,癥狀控制后再進行手術。術前注意患兒保暖,避免著涼,避免到人群密集場所,減少感染機會。
2.1.6 膀胱準備 術前上導尿管,入手術室增大腹腔內操作空間,同時減少術后尿潴留。
2.2 術后護理
2.2.1 生命體征的觀察 觀察患兒術后神志、面色及生命體征的變化,每15min測血壓、脈搏、呼吸一次,床邊備吸引器,搶救藥品,持續(xù)吸氧1~2L/min,以提高動脈血氧分壓,促進CO2的排出,防止由于人工CO2氣體造成的呼吸性酸中毒和高碳酸血癥[2]。
2.2.2 體位護理 麻醉未完全清醒時取平臥位,肩下墊一軟枕,頭偏向一側,及時清除口腔及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待麻醉完全清醒后,取半臥位,以利于引流和傷口的愈合,用約束帶約束患兒雙上肢,以防抓脫引流管和傷口敷料。
2.2.3 切口的觀察 觀察切口有無紅腫熱痛以及出血、腹壁瘀血等,如切口出血,讓患兒臥床休息,加壓包扎縫合止血。本病無1例切口出血。
2.2.4 腹部體征觀察 注意觀察有無腹脹、腹痛、有無水腫。避免患兒哭鬧,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2.2.5 飲食護理 若無嘔吐及腹脹,術后第1天腸蠕動恢復排氣后可進食,第2天進半流食,第3天進易消化的軟食,避免進食豆?jié){、奶類、甜食等易產氣食物。多食用富含維生素、蛋白質、高纖維食物。
2.2.6 引流管的護理 本組21例患兒術后留置多種引流管如胃腸減壓、尿管。應加強引流管護理,適當約束患兒,牢靠固定引流管嚴防脫出。每日更換引流袋,嚴格無菌操作,要妥善連接導管與引流袋,維持其重力引流。胃腸減壓管接10ml空針,每小時抽吸一次,較持續(xù)負壓吸引效果好,能防止持續(xù)負壓吸引對胃黏膜損傷。定時擠壓引流管,保持引流的通暢,觀察并記錄引流的量和性狀。待胃腸功能回復后,遵醫(yī)囑拔除胃管,隨即拔除導尿管。鼓勵患兒自行排尿。
2.2.7 術后早期活動 患兒漸漸清醒后,可指導做些輕微活動。術后第一天鼓勵患兒下床活動,有利于腸功能恢復,預防腸粘連。下床前先坐立30min,防止體位性低血壓出現(xiàn)頭昏或跌倒。
2.3 并發(fā)癥的觀察與護理
2.3.1 皮下氣腫 是最常見并發(fā)癥,表現(xiàn)為局部皮下組織有捻發(fā)音,輕度皮下氣腫對患兒影響不大。一般術后2~3h即可消失。本組無1例出現(xiàn)皮下氣腫。
2.3.2 內臟損傷 是小兒腹腔手術最重要的并發(fā)癥之一。術后應嚴觀察生命體征及切口出血情況。如患兒表現(xiàn)心慌、口渴、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快但弱,應及時報告醫(yī)生。
2.4 出院健康指導 術后2~3d無并發(fā)癥即可出院,囑注意保持患兒切口清潔,2周內禁止切口沐?。ㄆ溟g沐浴時可用手術薄膜封閉切口敷料),必須保持臍部清潔干燥,嬰兒尿布應兜在臍部下方,避免小便污染造成感染。對嬰幼兒應注意喂養(yǎng)方式,減少嬰兒啼哭及屏氣,以減輕腹部壓力。術后一周內只能做輕微的活動,一個月內避免劇烈運動。腹部傷口拆線2~3d后,把覆蓋的敷料或紗布揭去,以便觀察傷口活動情況。若傷口出現(xiàn)疼痛、紅腫、硬結、滲血、滲液,且伴有體溫升高,及時到醫(yī)院診治。
先天性臍疝是小兒外科較常見的臍部發(fā)育異常性疾病。主要系前腹壁肌肉筋膜組織在臍帶血管穿入部臍環(huán)筋膜未完全閉合遺有缺陷,兩側腹直肌鞘正中交織纖維尚未形成,導致臍環(huán)閉鎖不全所致[3]。腹壓增高時,導致大網膜小腸等腹腔內容物反復經臍部膨出。大部分患兒2歲前有自愈可能,無需手術治療[4]。臍疝直徑大于2cm非手術治療難以治愈[5]。少部分患兒可發(fā)生嵌頓等并發(fā)癥。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臍部反復隆起,檢查臍孔有大小不等的組織缺損。一般年齡大于2歲,臍環(huán)直徑大于2cm,可考慮手術治療[6]。傳統(tǒng)手術方式創(chuàng)傷大,有時將臍和疝囊一并切除,臍部損毀較嚴重,腹腔污染、出血較多,手術時間較長,對患兒打擊較大,術后康復慢,并發(fā)癥較多。腹腔鏡臍環(huán)縫扎術治療小兒臍疝符合正常解剖,具有美學特點。臍部皮膚隨時間推移會自行萎縮塑形,恢復正常形態(tài)。此術式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無出血,術后康復快,并發(fā)癥少,近期遠期療效較好,腹部切口疤痕小,可保留完整的臍部,無任何疤痕組織,手術美觀,微創(chuàng)、值得推廣應用。
[1]石群峰.腹腔鏡臍環(huán)縫扎術治療小兒臍疝的體會[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2,3(17):209-210.
[2]蘇滄.桑腹腔鏡手術前后的健康教育[J].中華當代醫(yī)學,2005,11(3):60.
[3]王果,李振東.小兒外科手術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378-379.
[4]吳嘩明,譯.小兒外科學[M].第6版.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9:1172-1174.
[5]劉貴麟.小兒外科手術學[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42-45.
[6]馬冰,天文,陳凜,等.腹腔鏡下臍疝無張力修補術[J].中華外科雜志,2010,48(5):34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