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曉風
(寧夏涇源縣人民醫(yī)院,寧夏 涇源756000)
暈針是指針灸過程中發(fā)生的一種暈厥現象,多較短暫。臨床表現主要為初感疲倦,嗜睡,繼之頭暈、心慌、惡心、冷汗甚至面色蒼白或青紫,四肢不溫、心率增快、血壓下降、脈沉細欲絕等。2013年我們收治了4例頸椎病針灸暈針患者,現將暈針原因及護理措施分析總結如下。
馬某,男,42歲。就診前進食,坐位,頸部取穴,針刺雙側風池、頸夾脊穴,2min后面色蒼白、大汗淋漓、意識喪失、小便失禁,血壓95/55mmHg。立即平臥、按壓人中、合谷穴、吸氧保暖,癥狀消失而緩解。
另外3例均為頸椎病,暈針較輕,進針后均出現面色蒼白、冷汗、無力,平臥、飲50%葡萄糖水、休息后緩解。
心理因素:主要見于首次接受針灸治療或有過暈針史者。針灸常給患者帶來一定強度的痛覺刺激,引起患者痛反應,如肌肉收縮、呼吸加快、出汗等。首次接受針灸治療或有過暈針史者被針刺激時,皮膚受到刺激傷害,從而使肌肉收縮,精神高度緊張、恐懼,便會發(fā)生暈厥。
生理因素:疼痛是身體表面或深部的感覺神經末梢受到刺激所引起的,是身體對有害物刺激的威脅所發(fā)生的警告反應。當極度疲勞或虛弱,抵抗反應和控制反應降低,于是對很小的刺激會產生與刺激強度不成比例的夸大反應,較易發(fā)生暈針。
體位:觀察顯示,取俯臥位或平臥位進行針灸時,暈針發(fā)生率較低,而取坐姿接受針灸時,暈針發(fā)生幾率則大大增加。原因是坐位時下肢肌肉及靜脈強力低,血流蓄積于下肢,回心血量少,心輸出血量少,收縮壓下降,因而影響了腦部供血,使暈針發(fā)生率大于平臥位。
年齡:兒童因機體尚未發(fā)育全而對疼痛反應不敏感。老年人因機體各種反應反射降低,痛覺遲鈍,對疼痛敏感度也降低,因此暈針發(fā)生率低于青壯年。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引起的暈厥,主要是由于使用帶鉤針具或者型號不適的針具使患者受到不必要的傷害所致。
醫(yī)者言行舉止:醫(yī)者態(tài)度生硬,說話難聽,動作粗暴,會增加患者的恐懼心理,加上疼痛刺激便可能引發(fā)暈針。
心理因素: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避免不必要的緊張。針灸前進行解釋,消除患者對針灸的恐懼心理,尤其是對初次接受針刺治療及精神過度緊張者要多加解釋,讓患者事先有心理準備。
生理因素:注意休息,避免疲勞。對于過度饑餓、疲勞者,要待少許進無刺激性食物或稍經休息,才可進行針灸。
體位因素:患者采取適當體位以利機體放松,尤其是容易發(fā)生暈針的患者可采取平臥位。
年齡因素:根據年齡、性別和患者的性格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交談和心理疏導。
物理因素:注射前認真檢查注射用具,挑選型號合理、無鉤、無彎曲的一次性無菌針具進行針刺。
言行舉止:醫(yī)生及護士要應用微笑和和藹的語言與患者進行溝通。文明語言、文明服務、良好的個人修養(yǎng)能給患者溫暖、鼓舞和信心。
暈針處理:應迅速拔去所有的針具,將患者扶至空氣流通處躺下,同時將坐位改為平臥位,抬高雙腿,頭部放低(不用枕頭),以增加腦部供血,指壓人中、合谷穴,口服熱開水或50%葡萄糖水,松開患者的衣領,開窗通風,注意保暖。若不醒人事、呼吸微弱、脈細弱,可考慮其他治療,或采取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