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張英及其詩文述評①

        2013-04-07 10:50:26江小角楊懷志
        關(guān)鍵詞:張英刻本

        江小角,楊懷志

        (安徽大學(xué) 歷史系,合肥 230039)

        明清時期,桐城科舉業(yè)績輝煌,官宦眾多,名人輩出,文化繁榮,形成了“何意高文歸一縣,遂令天下號宗師”的鼎盛局面。一些世家望族,或以官高位顯,名振寰宇;或以氣節(jié)感人,彪炳史冊;或以文章傳世,流芳千古。據(jù)《張氏宗譜》記載:張氏自貴四公“由豫章徙于桐”,到永貴公“種德好義,為善于鄉(xiāng),厥后子姓日蕃,而詩書志澤益衍”②見張淳《張氏宗譜序》,民國刻本。??v觀張氏家族發(fā)展史,張淳和張英,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六世祖張淳,明隆慶二年(1568)中戊辰科進(jìn)士,初授浙江永康令,官至大中大夫、陜西布政使司左參政,為桐城張氏家族走上科舉、仕宦道路之第一人,成為桐城清河張氏家族發(fā)展史上的標(biāo)志性人物。而九世祖張英,官至工部、禮部尚書,文華殿大學(xué)士,輔佐康熙帝成就盛世偉業(yè),為一代名臣。此后張氏家族科第聯(lián)翩,英才輩出,走向輝煌。

        一、張英生平簡述

        張英(1637-1708),字敦復(fù),號樂圃,晚年更號圃翁,安徽桐城人。少年沉毅有偉度。家世儒業(yè),幼讀經(jīng)書,過目成誦,日記千言??滴醵辏?663)中舉人,六年中進(jìn)士,選庶吉士。因逢其父張秉彝病逝,乞假歸里。守喪期滿,詔回京城,改授編修??滴跏辏?673),以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累遷侍讀學(xué)士。康熙十六年(1677),朝廷開始選拔一些作風(fēng)樸實、學(xué)問精深的人,每日侍從皇帝左右,以備顧問或征詔;同時設(shè)立南書房,張英被詔選入內(nèi),同時賜居西安門內(nèi),開清代詞臣賜居禁城之先河。

        康熙初年,政局尚未穩(wěn)定??滴醯蹫榱藢ふ覒?yīng)付方略,常常召集大臣商討對策。張英總是晨入暮出,勤懇供職,有關(guān)民生利弊、四方水旱,知無不言??滴醯蹖堄⒌牟湃A、智慧、人品,極為賞識,備加器重,每次親臨南苑及巡行四方,都詔令張英侍從。方苞說:“公自翰林歷卿貳,踐政府,雖任他職,未嘗一日去上左右?!雹俜桨骸稄埼亩斯贡怼?,見錢仲聯(lián)主編《廣清碑傳集》,蘇州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其時典誥文章,多出自張英之手,康熙帝“益器重之,以為可大用矣”,乃遷為翰林院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

        康熙二十年(1681),張英為安葬其父而乞假歸里,康熙帝優(yōu)待有加,不但準(zhǔn)行,而且賜給白金五百、綢緞二十匹,“既旌爾勤勞,兼資墓田之用”②見《清史列傳》卷九《張英》,中華書局,1987年版。。并依照張英官職,確定他父親葬禮禮儀。四年后,張英被特詔起用,授兵部侍郎,攝刑部事。后來調(diào)任禮部侍郎,充經(jīng)筵講官,奏呈《孝經(jīng)衍義》,被皇上詔允,下令刊布。二十八年(1689),晉升工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xué)士,仍管詹事府。不久,調(diào)任禮部尚書,兼管如故。其時,身綰三綬,兼領(lǐng)史館、書局,“端凝清粹,為朝廷儀表”,一時典禮制作及廟堂制誥之文,皆由其手定。他獎掖后進(jìn),發(fā)現(xiàn)有才能的人,極力予以舉薦,讓許多人有所成就。有的被薦者,終生不知。方苞說:“公為人忠實無畛域,自同官及后進(jìn)之士,皆傾心相向?!雹鄯桨骸稄埼亩斯贡怼罚婂X仲聯(lián)主編《廣清碑傳集》,蘇州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滴跞荒辏?692),先后充任《一統(tǒng)志》、《淵鑒類函》、《政治典訓(xùn)》、《平定朔漠方略》等總裁官:三十六年(1697),任會試正考官;三十八年,拜文華殿大學(xué)士,兼禮部尚書。四十年十月,張英以衰老為由,再次請求休歸,得旨“卿才品優(yōu)長,宣力已久。及任機(jī)務(wù),恪勤益勵,眷依方殷。覽奏,以衰病乞休,情詞懇切,準(zhǔn)以原官致仕”④見《清史列傳》卷九《張英》,中華書局,1987年版。??滴醯圻€勸說:“此時天氣正寒,爾身多病,難于遠(yuǎn)涉,當(dāng)于開春就道?!雹輳埻⒂瘢骸冻螒褕@文存》卷十五《先考予告光祿大夫文華殿大學(xué)士兼禮部尚書謚文端敦復(fù)府君行述》,清乾隆刻《澄懷園全集》本。正月,康熙帝賜宴暢春園,為其餞行,命次子張廷玉扶侍歸里,并諭部“令沿途驛遞應(yīng)付,勿限常額”⑥見《清史列傳》卷九《張英》,中華書局,1987年版。。

        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第五次南巡,張英迎駕淮安,侍從到江寧(即南京)。御書“謙益堂”、“葆靜”匾額和聯(lián)幅畫卷,賜予白銀千兩。由于張英懇奏,在南京多住一日,總督阿山想借皇帝南巡,加征錢糧耗銀,知府陳鵬年持議不可??偠桨⑸叫膽言购?,欲借此加罪于陳鵬年,加上康熙皇帝的隨從侍衛(wèi)對陳鵬年的接待多有指斥,陳罪在不赦。但等到皇上詔見張英時,問及江南廉潔官吏,張英首薦陳鵬年,總督阿山等大失所望。陳因張英推薦,不但得以免罪,而且還被康熙皇帝委以重任,成為清代名臣。1707年,康熙帝第六次南巡,張英迎駕清江浦(今清江市),隨侍皇帝到江寧。次年,張英病逝,享年七十二歲。賜祭葬加等,謚文端。

        張英立朝幾十年,忠敬誠直,表里如一。受知圣祖,且被視為股肱,推心置腹。凡軍國大事,張英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每奏一章,上未嘗不稱善也”。所以,康熙帝??洫剰堄ⅰ袄铣删瓷?,始終不渝,有古大臣風(fēng)”[1]。張英病逝后,康熙帝在祭文中贊譽其“公而忘私,真一心而一德;清而不矯,洵無倚而無偏”⑦見《張氏宗譜》卷二十五《諭祭經(jīng)筵講官文華殿大學(xué)士兼禮部尚書加二級予告謚文端張英碑文》。;雍正帝頌他“流芳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⑧同上。。

        二、質(zhì)樸無華、淡雅自然的古文創(chuàng)作

        張英才高識廣,學(xué)問純粹精深,為官之馀,致力于經(jīng)學(xué)研究,且在詩文書畫諸方面,造詣較高,成就斐然。張英早有文名,為康熙年間“龍眠五才子”之一,將他的古文置于桐城派大家作品之列,毫不遜色。文如其人,張英酷愛自然山水,特別是晚年閑居鄉(xiāng)里,親近自然,飲翠餐香,山光水色,松濤溪聲,花香鳥語,給他平添無窮樂趣,所以為文有霞光煙靄之致、風(fēng)神翛遠(yuǎn)之韻,淡雅清新,實開桐城派文風(fēng)之先河。如《垂云亭記》,文字平實,淡墨點染,充分表達(dá)了辭官歸養(yǎng)的閑適愉悅之情:

        垂云亭記

        芙蓉溪之南,有石壁六十馀丈,上蔭翹林,下俯清溪,有一徑甚仄。石之下,野人為小溝,堰水入田。是以徑之左右皆水,而徑婉轉(zhuǎn)于流水之中。樵童牧豎之所往來,而余特加石甃以平治之。石之上皆山花野草,而余特去其荊榛,培其佳木。于石上鐫刻“垂云沜”三字,于溪上作垂云亭以對之。石色青蒼如削玉,如畫家所謂斧劈皴。嶔崎磊落,與老樹垂藤相間。亭可小憩,而入吾園者必取徑焉。

        李習(xí)之謂園有難兼者六事,高峰、奇石、幽潭、曲水、古樹、新花。余但因故物,不事疏鑿雕飾,而六者咸備。過此亭,便入芙蓉溪,舍陸而登舟,客至則舟子艤舟以待。豈不可優(yōu)游怡老哉!

        張英制造小舟,在龍眠山雙溪河中暢游,“余生平頗思舟之逸,而又甚憚舟之險。故于山中制一舟,就其逸而避其險,視陶峴三舟之樂,當(dāng)不是過也”①張英:《篤素堂文集》卷八《桃花流水扁舟記》,清康熙刻本。。他嘆慕古人走進(jìn)自然,著文吟詩,狀景抒情,自己也盡力而為之,他說:“古人于佳山水,凡游歷之所經(jīng),耳目之所寓者,輒著為詩歌、記序,以記述其事……雖晤言一室之內(nèi),可以臥游于千里之外也……凡接于目者,皆當(dāng)寫為短句長吟,以曲盡其狀,載于卷帙之中,則不必其物皆為吾有,而吾與主人已各得其半矣?!雹趶堄ⅲ骸逗V素堂文集》卷九《紅術(shù)軒篆冊題辭》,清康熙刻本。在張英看來,觀山水美景,品自然風(fēng)光,是人生至樂,而用筆墨描繪出來,讓他人和自己共享自然之美,那是最高境界。

        張英熱愛家鄉(xiāng),對桐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情有獨鐘,在他筆下,這些山水草木,無不顯現(xiàn)出旺盛的生命力。如他寫《香雪草堂記》,極言梅花之多姿多彩,詠物寄情,意味綿長,情致深遠(yuǎn)。

        香雪草堂記

        予生平酷嗜種樹,常欲得閑壤一區(qū),梅李桃杏之屬,各以其類分布柯干,不使雜處。俾其掩映交錯,盡態(tài)極妍,為足縱觀覽之樂。顧以地隘力薄,不能適所愿。

        “學(xué)圃齋”之南為南軒,去軒十馀步為竹圃。竹之外,有古梅數(shù)十樹,盤互偃側(cè),為蔭方廣十丈許,不雜他樹。梅之致,有臨清池者,有倚短墻者,有蔭石者,有與竹相間者,有高翥拂云者,有低偃拂地者,有礙路者,有臨窗者,有孤干亭立而上如蓋者,有叢生而條干自相環(huán)抱者,有苔蘚繡澀而勁如鐵者,有曲干糺枝而奇如虯龍者,有撐拄而如攫者,有偃蹇而如臥者??芍^極梅之態(tài)矣?;〞r自深冬以及春半,先后相續(xù),大約山寒氣晚,至啟蟄時而盡發(fā),彌望如雪,香氣襲里許。為屋三楹以臨之,題曰“香雪草堂”。堂前為廣軒,資其爽也?;ㄏ轮眯⊥?,便憩息也。自冬至后,輒攜書卷,移器具,寢處其中。煙靄晴旭,景皆佳勝,雪時月夜為尤奇絕。

        予種樹之愿,雖不能盡酬,幸而有此,不可謂非造物者之厚遺我也。使予常得寢處其中,春玩其華,夏休其蔭,賞其芳妍,而景其高潔,優(yōu)游徜徉,詠蘇、陸之詩,亦已足矣,尚敢多求乎哉!

        他寫梅之態(tài)、梅之美,極盡狀物之能事,可謂化工之筆;再下來,筆鋒一轉(zhuǎn),道出自己種樹的意愿以及寄情景物之樂,羨慕雪梅之高潔,發(fā)思古之幽情,深感造物者之厚愛。其他如《賜金園記》、《學(xué)圃齋記》、《南軒記》、《五畝園記》、《芙蓉溪記》等,短小精悍,清新雅潔。每篇寥寥幾百字,讓你跟著他的思路走下去,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特別是一些很小的地方,如今難以再尋到蹤跡,但你讀著張英的文章,總覺得是那么美妙,那么親切,那么令人向往。可惜世事滄桑,變幻無常,如今只能從張英的文章中去尋找昔日美景。

        張英為官幾十年,位顯勢赫,但仍時時掛念僻居鄉(xiāng)野的親朋好友和弟兄姊妹,文章中都表達(dá)了他的思念之情。其兄張載,擇居松山湖畔,以打漁為生,飲酒賦詩,其樂無窮。張英撰寫《湖上先生傳》,字里行間,無不顯現(xiàn)出對此種生活的羨慕之情,表達(dá)了他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張英描寫其兄不攀附權(quán)貴,遠(yuǎn)離官場的良好心態(tài),對其兄“無求于人,無羨于世,無時不曠然天真”的清靜生活,從內(nèi)心深處發(fā)出贊嘆。

        張英一生所寫祭文、墓表也很多,在這些文章中,他善于從點滴小事入手,寫出對親人、朋友的無限思念;對有些人生不逢時,屢遭不幸,如生活窘迫、仕途不順、親人早逝等,表現(xiàn)出痛惜、哀嘆之情。如《祭姚小山文》,通篇調(diào)苦而思深,語悲而氣咽,聞到噩耗,悲痛不已,和淚而書:“吾聞小山之歿于中州,驚駭惶愕,忽信忽疑,如夢如醉,而不自知其聲淚之俱慟也?!雹購堄ⅲ骸逗V素堂文集》卷十《祭姚小山文》,清康熙刻本。接著對小山的人生遭遇感慨萬千,他說:“追思四十馀年來,小山之所以得乎天與天之所以與小山者,似伸之而實屈之,厚之而實薄之,處之以若通若塞之功名,老之以可喜可悲之歲月,優(yōu)之以可用而不得用之才,付之以不可遏而終于遏之之氣,卒使之坎壈抑郁,疾發(fā)而不可救,以死于客。然后知天之于斯人者,酷而不可解也?!雹谕稀Rπ∩秸兪姿]于朝廷,同輩之人都被擢用,而姚小山未列入重用名單,“間與兄弟親戚飲酒半酣,則舉其生平抑郁之事,欷歔感慨久之而淚涔涔下,漏盡不休。”張英“知其悲之有自來也”。他對姚小山的才能非常欽佩,說:“小山雖生長貴介,善理煩劇,論天下國家事及生民利病,娓娓不倦,皆秩然有條理,不激不疎,可以見之施行?!币π∩接胁?,但無用武之地。張英質(zhì)問:“有才如此,而獨不使之一抵掌廊廟之間乎!”“小山之所以死”,而他“之所以悲”,是因為“其才則可用而不得一用,其氣則不可遏而終于遏之”。張英寫小山因“不得一用”而郁憤辭世,字里行間,充滿著對清廷用人制度弊端的譴責(zé)。

        張英的文學(xué)思想和桐城派作家的創(chuàng)作要求基本一致,都是強(qiáng)調(diào)文以載道,主張文章寫實,追求質(zhì)樸無華、淡雅自然之美。張英認(rèn)為創(chuàng)作的題材源于生活和百姓實踐。他說:“夫坤厚載物而百昌茂遂。積之者厚,則享之者宏?!雹蹚堄ⅲ骸逗V素堂文集》卷六《封太夫人李年伯母壽序》,清康熙刻本。強(qiáng)調(diào)生活的積累對寫作的重要性。同時,張英把“六經(jīng)”看作習(xí)文、作文的根柢,他說:“臣侍從左右,伏睹圣人之學(xué)博而無所不該,而必以六經(jīng)為根柢。故圣制諸篇,窮理極高深,得《易》之奧;典重鴻碩,得《書》之大;渟泓藴藉,得《詩》之厚;褒貶謹(jǐn)嚴(yán),得《春秋》之法;條理暢達(dá),得《禮》之序。又從而博綜諸史,穿貫百家而指歸,不外乎是以經(jīng)學(xué)為文章”④張英:《篤素堂文集》卷九《御制文集恭跋》,清康熙刻本。因此,《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其文章:“其散體諸文稱心而出,不事粉飾,雖未能直追古人,而原本經(jīng)術(shù),詞旨溫厚,亦無忝于作者焉?!标愅⒕凑f:“先生湛深經(jīng)學(xué),執(zhí)德不渝,非道不處?!边€說:“幽遐時以其意發(fā)為歌詠,高文清思,孤行獨賞。田家漁父、樵夫牧童,則儲公之格高調(diào)逸,趣遠(yuǎn)情深也?!雹蓐愅⒕矗骸逗V素堂文集》,清康熙刻本。

        趙士麟《篤素堂文集序》,對張英的文學(xué)作品作了精辟闡述:

        吾讀桐城大宗伯公文與詩,若有以啟予者。先生稟光岳精靈之氣,鐘秀拔沖粹之質(zhì)。凡天文地理之要,禮樂政刑之詳,治亂因革之變,草木蟲魚之細(xì),與夫百家眾技之說,靡不究心。故其為文滃然而云雷興,沛然而河海流,蔚然而蛟龍升,彪然而虎豹騰,煦然而百卉滋。秾麗之極,固若未易得其涯涘,及其造乎平淡淵微,則又若太羹玄酒,不假調(diào)胹而至味自具也。由公以《六經(jīng)》為本根,《史》、《漢》為波瀾,諸子百家為奴隸,以修之身者而修辭,和之心者而和聲,成之德者而成文。是以值鼎新之運,逢至圣之君,天縱睿哲,逰心精一。公出入承明,身近光華,忠誠素貫,上廑睿知。凡雄文大冊、黼黻制誥多出燕、許,況典章儀禮,則禘社宗廟、山川百神之典,覲享宴慶、禮樂律歷、衣冠之制,遠(yuǎn)方朝貢賞賚之儀,及寶冊勳封、徽章鴻伐之文,一一論次撰述,使郁郁之盛遠(yuǎn)軼三五,而陋漢唐宋于不居焉。至于海內(nèi)名山大川、釋老之宮、王公墓隧之碑,得公文辭以為榮。片言只字,流傳海內(nèi),咸知寶愛;文學(xué)德行,卓然名世,羽儀斯文,輝煌治具,豈淺鮮哉⑥趙士麟:《篤素堂文集序》,清康熙刻本。。

        總之,張英的散文,以“六經(jīng)”為根柢,以《史》、《漢》為津梁,繼承唐宋八家文統(tǒng),內(nèi)容豐富,感情真摯,題材多樣,構(gòu)思精妙,語言雅潔,氣韻飄逸。將他的文章置之桐城諸大家之林,只會增光添彩,所以說張英是桐城派濫觴者不為過譽。

        三、典雅和平、清微淡遠(yuǎn)的詩歌創(chuàng)作

        張英的詩歌作品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成就卓著,影響較大。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及其思想,深受唐宋詩學(xué)理論和創(chuàng)作的影響,表現(xiàn)出“太古”之氣。《欽定四庫全書總目體要》評價:“英遭際昌辰,仰蒙圣祖仁皇帝擢侍講幄,入直禁廷,簪筆雍容,極儒臣之榮遇,矢音賡唱,篇什最多。其間鼓吹昇平,黼黻廊廟,無不典雅和平,至于言情賦景之作,又多清微淡遠(yuǎn),抒寫性靈。臺閣、山林二體,古難兼擅,英乃兼而有之?!睆堄ⅰ蹲灶}新詩后》稱:“卷中何處著纖塵,句句新詩自寫真。留向人寰任埋棄,千秋定有愛予人?!边@是對其詩作的自我評價。當(dāng)是實事求是,十分恰當(dāng)。

        我們通讀其詩歌作品,概括起來,大致分為七個方面。一是宮廷游宴的應(yīng)制詩。所謂應(yīng)制詩,是指古代臣僚奉皇帝之命而作的應(yīng)對詩。其內(nèi)容多為歌功頌德,酬唱附和之作。張英作為侍臣,常常奉旨參加宴樂活動,往往奉旨賦詩。如“三殿班聯(lián)同愷樂,萬方歌舞祝升平”①張英:《存誠堂詩集·應(yīng)制二》,《元日養(yǎng)心殿侍宴應(yīng)制》,清康熙刻本。、“吾君孝德兼文德,作述同光萬祀遙”②張英:《存誠堂詩集·應(yīng)制二》,《圣祖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大字今上御制題跋勒石告成蒙恩賜觀恭紀(jì)》,清康熙刻本。、“欲識君王同樂意,普天今是太平人”③張英:《存誠堂詩集·應(yīng)制一》,《侍從西苑進(jìn)講恭紀(jì)四章》,清康熙刻本。等詩作,無不歌功頌德,粉飾太平,描述君臣同樂、天下歌舞升平之景象。身為侍臣,無可厚非,但文學(xué)價值不高。

        二是即事述懷詩。張英歷官三十余年,深知官場復(fù)雜、仕途險惡,所以在其詩作中,往往流露出退隱山林,與鄉(xiāng)人為伍,與明月作伴,向往清閑安逸的田園生活。如“自有巖棲志,于今幾十年。青山留隱逸,白首到林泉?!滦虏技{,野服舊紗巾。采藥邀鄰叟,尋蘭贈故人?!痹偃纭白韵步Y(jié)廬人境外,地偏吾復(fù)傲陶潛”④張英:《存誠堂詩集》卷十七《初卜居龍眠山莊十一首》,清康熙刻本。。借陶淵明說事,實則表達(dá)自己歸隱山林之志。張英常年居住京城,政務(wù)繁雜,人心叵測,更多的時候是話不能說,事不好做,其內(nèi)心的苦悶與孤獨,常人難以想象。每逢除夕、重陽、中秋、元宵等節(jié)日,仰望星空,借明月、鴻雁,抒發(fā)自己思鄉(xiāng)情懷。如“何處秋光好,家園憶老親”,表達(dá)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如《家書》:“家書久不達(dá),終夜不成寐。道遇故鄉(xiāng)人,云自秋后至?!薄爸惶硭监l(xiāng)情,難遣客愁侵”;“新秋客路在馀杭,此夕偏教斷客腸”;“果蔬竟日惟呼佛,涕淚多時一望鄉(xiāng)。”⑤張英:《存誠堂詩集》卷十一《七月十五日夜湖上》,清康熙刻本。思鄉(xiāng)之情,溢于言表。如“征鴻分影兩經(jīng)年,又聽驪歌唱日邊”,字里行間流露了兄弟情深,但為了各自前程,又只能忍受聚少離多的痛苦。

        三是詠史懷古詩。在張英的詩歌中,有不少作品是借追憶前代古跡和故人,來表達(dá)出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如《采石懷古》:“懸崖百尺俛江流,上有詩人太白樓。牛渚欲尋何處是,天門遙望不勝秋?!雹迯堄ⅲ骸洞嬲\堂詩集》卷九《采石懷古》,清康熙刻本。作者到采石磯攬勝,憑吊太白樓,抒發(fā)自己對李白的敬仰羨慕之情,同時又發(fā)出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四是閑適情趣詩。張英供職朝廷,深得康熙帝信賴,仕途順暢,加上夫人賢惠,持家有道,教子有方,生活無憂。閑暇之余,他便把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詩歌形式表達(dá)出來,感情真摯細(xì)膩,寓意深刻而富有哲理。如“世間何事容人算,千里河流一月程”、“世間何事容人算,水畔經(jīng)旬?dāng)噘u魚”⑦張英:《存誠堂詩集》卷十七《偶然作二首》,清康熙刻本。等,告誡人們要順其自然,凡事千萬不可強(qiáng)求的深刻哲理。如“何處年光好,春風(fēng)芍藥欄。鳥啼深柳墅,魚上落花灘。山水奇懷得,煙云放眼看。此生差可慰,隨風(fēng)有余歡?!雹鄰堄ⅲ骸洞嬲\堂詩集》卷十五《何處》,清康熙刻本。以及“紅藥春深萬朵開,豐臺歲歲為花開。今年只向銀瓶里,倦眼燈前看幾回”等詩作,通過淡雅歡快的景物的描寫,給人以寧靜致遠(yuǎn)的感覺,表達(dá)出了詩人悠閑、祥和、愉悅的美好心境。

        五是狀景抒情詩。在張英詩歌集中,狀景抒情的詩作,分量最重。此類詩作淡墨點染,清詞麗句,有清和婉約、謦欬芳潔之妙。通過對梅、竹、荷花、桃花、桂花以及田園風(fēng)光、山水景色的描寫,詩中顯畫,不乏神來之筆。如“杏花開滿石橋西,楊柳參差綠覆堤。湖上日斜春水闊,波痕動處浴鳧鷖?!雹購堄ⅲ骸洞嬲\堂詩集》卷十五《春日西苑石橋南望》,清康熙刻本。描寫杏花、楊柳、春潮等早春景物,抒發(fā)詩人對初春時節(jié)自然界一派生機(jī)、欣欣向榮景象的贊嘆。再如“桂花開日香滿城,六經(jīng)堂外交柯生”、“十月芙蓉傍水開,拒霜原是不凡材”、“菊花時節(jié)尋霜圃,重陽故作霏微雨”等詩作,借謳歌自然景物,表達(dá)自己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良好心態(tài)和喜悅、閑適的豁達(dá)情懷。

        六是離情送別詩。張英在朝廷供職時間長,同僚、好友、親戚、鄉(xiāng)鄰眾多,世事滄桑,變幻無常,因此離愁別恨在張英的詩歌作品中,也多有表達(dá)。如弟弟回家,張英惜別難舍,囑咐良多,“故山云樹外,惜別動離愁”;“讀書兼教弟,珍重問南來”②張英:《存誠堂詩集》卷十四《送七弟歸里四首》,清康熙刻本。。如“王屋峰前看露冕,黃河曲里聽鳴琴。近日循良多上賞,期君入侍禁庭陰”。在即將離別之際,不忘給朋友以勸慰、勉勵,寄予殷切期望。如“夙昔愛君子,高潔心所傾。千古秦淮月,長同水鏡清”。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再好的朋友也有離別之時,對朋友的思念、祝福,無不流露出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摯情感。

        七是規(guī)勸勵志詩。張英一生輝煌的一面,還在于把許多子孫輩培養(yǎng)成才。他極其注重對兒孫輩的培養(yǎng),撰寫了許多勵志之作,讀后令人感動。如“駒齒初齠發(fā)覆眉,頗憐聰慧異群兒。已通典誥與風(fēng)雅,遠(yuǎn)勝而翁十歲時”。其子廷玉在十歲時就能背出《毛詩》、《尚書》,與張英的悉心教誨是分不開的。還有“喜看玉兒剛十二,也能捉筆詠寒蓉”③張英:《存誠堂詩集》卷十九《芙蓉二首》,清康熙刻本。等,同樣表達(dá)了張英的喜悅之情。張廷玉入都前夜,張英和他交流甚歡,并吟詩激勵:“惟期孝友承家好,須解謙和涉世難?!雹軓堄ⅲ骸逗V素堂詩集》卷一《二郎廷玉入都定省寒夜共話遂成七章》,清康熙刻本。張英對子女讀書寄予厚望:“香徑自移閑草木,膽瓶常貯好花枝。每將佳句貽昆弟,話向京華阿母知?!雹輳堄ⅲ骸逗V素堂詩集》卷一《寄三女》,清康熙刻本。“清夜聯(lián)床有弟兄,梅花寒月讀書聲?!薄拔男捻毷炀胚€丹,氣靜神清筆路寬?!雹迯堄ⅲ骸逗V素堂詩集》卷一《寄示諸子二首》,清康熙刻本?!吧倌昱Τ袣g處,里巷人稱好弟兄?!雹邚堄ⅲ骸洞嬲\堂詩集》卷二十四《歲晚寄廷玉廷璐并與霖孫九首》,清康熙刻本。詩里行間,寄托著張英對后人的期盼與祝愿。

        張英一生喜愛吟詩唱和,他在《存誠堂詩集自序》中說:“余自束發(fā)學(xué)為詩,……約略凡三十四年。……自幼至老,多好言山林農(nóng)圃耕鑿之事,即與人贈答往來、游歷之所至,亦不能離乎此?!彼€說:“夫詩以言志,雖中更出處進(jìn)退,而無中變其志之事,洵如此,則其詩可知矣,則其人可知矣。”他自謙其詩謭鄙,固多重復(fù),但“自少至老止言其志之所在,而無暇計論工拙,聊可以免于讀其詩,不知其志之所在云爾”。他對古人那種情隨境遷、心與物移的“堂奧”之作,心向往之,暗自羨慕。他五十歲以后,“山林之思益迫,隱退之思愈急”的心態(tài),無不受到古代詩人退隱山林、躬耕田園、淡泊明志思想的影響。所以,沈歸愚評價張英詩:“本朝應(yīng)制詩共推文端,入詞館者奉為枕中秘”[2]。張英致仕回鄉(xiāng),多居住龍眠山中,構(gòu)筑園亭,種樹養(yǎng)花,怡情山水,“余乞休園居,衰老謝賓客,與麋鹿?jié)O樵為伍。每與子孫征引掌故,背誦古人詩篇以相娛樂?!雹鄰堄ⅲ骸逗V素堂文集》卷五《蠹窗學(xué)詩題辭》,清康熙刻本。所著田園詩尤清微淡遠(yuǎn),抒寫性靈,“淳古質(zhì)厚,王、孟不及”[2]404。

        四、勤政節(jié)儉、寬厚謙和的道德追求

        張英一生以“敬慎”處世,將“立品、讀書、養(yǎng)身、擇友”奉為座右銘。他以自己官宦仕途、為人處世方面的親身經(jīng)歷和切身體會,結(jié)合古圣時賢的言行事例,教訓(xùn)子孫如何持家、治國、讀書、立身、做人,撰寫《聰訓(xùn)齋語》、《恒產(chǎn)瑣言》等書。他告誡子弟要“務(wù)本力田,隨分知足”。常常用自己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些微小事,透析深刻的人生哲理,言簡意賅,深人淺出,器宇弘深,引人深思。

        1.重視讀書

        張英認(rèn)為“讀書者不賤”,讀書可以增長道心,可以養(yǎng)性?!皶砟损B(yǎng)心第一妙物”,“為人生頤養(yǎng)第一事”。要想家族長盛不衰,最好的路徑就是讀書。他說:“每見仕宦顯赫之家,其老者或退或故,而其家索然者,其后無讀書之人也;其家郁然者,其后有讀書之人也?!?/p>

        他把讀書看作子女報恩盡孝的重要內(nèi)容。他說:“思盡人子之責(zé),報父母之恩,致鄉(xiāng)里之譽,貽后人之澤,唯有四事:一曰立品,二曰讀書,三曰養(yǎng)身,四曰儉用?!保?]33

        他強(qiáng)調(diào)讀書必須領(lǐng)會其精神實質(zhì),否則不如不讀;要講究方法,如《六經(jīng)》、秦漢之文,詞語古奧,須從小讀起?!拔阖澏?,毋貪名,但讀一篇,必求可以背誦,然后思通其義蘊,而運用之于手腕之下。”[3]51

        他非常反對死讀書,認(rèn)為光讀書不行,必須學(xué)會運用知識;作文章要做到理明氣圓。書讀過之后,必須全面掌握和運用,若不能舉其詞,那無異于“畫餅充饑”;如果能舉其詞而不能運用,也是“食而不化”。張英強(qiáng)調(diào)讀書乃立身之本,他說:“讀書,固所以取科名,繼家聲,然亦使人敬重?!保?]35

        同時,張英主張教育要從小抓起,“人當(dāng)成童之時,機(jī)識未開,習(xí)染未深,束身于禮節(jié),日聞?wù)?,日見正事,有先入者為之主,而后世俗不能移。所謂少成若天性,習(xí)慣如自然,以斯日進(jìn)于德而不難。此《小學(xué)》之為大,而為成就人才之要務(wù)也?!雹購堄ⅲ骸逗V素堂文集》卷五《小學(xué)詳說序》,清康熙刻本??梢哉f,張英子孫在科場中屢取功名,是與他的悉心教誨分不開的。

        2.崇儉節(jié)用

        張英認(rèn)為持家要以“儉”為寶,把“儉”的內(nèi)容歸納為“儉于飲食”、“儉于交游”等八個方面。他認(rèn)為世家大族更應(yīng)該注意節(jié)儉,他說:“大抵風(fēng)俗之壞,必始于世家大族,而后浸淫及于小民?!边€說:“俗之敝,莫大于侈。侈之大,莫著于服飾。耗物力,啟奇衺,紊等威,亂上下,長淫僻,貧富相耀,無有窮極。故周之大夫重羔羊之裘,檢刺赤芾之僭侈?!懂吤诽嘏e服美于人心以為戒,其意深矣。后世有風(fēng)俗之責(zé)者,慎勿以為細(xì),故而忽之也?!雹趶堄ⅲ骸稌?jīng)衷論》卷四,師古堂叢刻八種之三。

        他從自己做起,身體力行。他在致仕歸里之后,仍“誓不著緞”,“不食人參”。不管是暫住鄉(xiāng)里,還是久居京城,他都要求家人把一年的動支費用,精心籌劃,分為十二股,一月用一股,每月底總結(jié)所余,“別作一封”,用來應(yīng)付貧寒之急,或者“多作好事一兩件”[3]25。

        到了晚年,張英仍堅守節(jié)儉之習(xí),極力反對浪費。他對京師同僚“一席之費,動逾數(shù)十金”,深感不安。他六旬之期時,反對家人、學(xué)生、同僚為他賀壽,與妻子商量,用設(shè)宴之資,“制綿衣袴百領(lǐng),以施道路饑寒之人”[3]25。

        他要求子孫輩從點滴小事做起,“治家節(jié)用”。告誡子孫要常以席豐履盛為可危、可慮、難處、難全之地,勿以為可喜、可幸、易安、易逸之地。還以先輩勤儉持家的事例來教育后人,他贊賞拙庵府君勤儉節(jié)約、樂善好施,“于聲色華麗之物絕無所嗜好,一羔裘衣三十年,雖敝不忍易。時以惜物力留有馀為訓(xùn)。然性樂施濟(jì),遇人之急,不啻身受。方吾桐苦寇,歲且大祲,先君設(shè)粥糜以濟(jì)饑者,全活甚眾。生平多隱德,不以告人?!雹蹚堄ⅲ骸逗V素堂文集》卷十《拙庵府君行述》,清康熙刻本。

        扶危濟(jì)困、幫助他人成為張英一生重要的社會活動內(nèi)容,處處體現(xiàn)出“無忤于人,無羨于世,無爭于人,無憾于己”的人生追求[3]21。

        3.勤政清廉

        張英認(rèn)為做官要以“勤政清廉”為第一要務(wù)。他三十余年的官宦生涯,偶有挫折,或被降職,最終仍因為其智慧過人、處事廉儉而被重新起用或提拔重用。

        他推崇明君,建議皇帝要明察秋毫,選拔那些德行良好的人去擔(dān)任要職,造福黎民百姓。他說:“于皇上早作夜思之際,宵衣旰食之頃,無一時不以愛養(yǎng)生民為心,無一事不以講求利濟(jì)為主。其養(yǎng)民也,則田疇樹藝不厭其詳,水旱災(zāi)梫務(wù)求其備。其教民也,則敦本明倫必先,其重人心風(fēng)俗,務(wù)底于淳?!炖魟t博求善良,有一善之可以裨吾民,必顯揚之不遺?!雹購堄ⅲ骸逗V素堂文集》卷二《仁民天錫萬壽頌》,清康熙刻本。了解民情,讓百姓能夠休養(yǎng)生息,是為政者的重要任務(wù),他強(qiáng)調(diào)“為政以安靜和平、休養(yǎng)民生為重”。

        張英為同僚撰寫墓志銘,大力表彰他們勤政清廉、潔己奉公、施惠于民的美德。張英自己更是嚴(yán)于律己,一塵不染,堪稱清朝官員的典范。他不以權(quán)謀私,不以勢壓人。居鄉(xiāng)不干預(yù)政事,其親朋故友,鄰里子弟,中進(jìn)士者多達(dá)數(shù)十人之眾,沒有誰因為他的提攜而升遷。

        他要求仕宦子弟做到:“使我為州縣官,決不用官銀媚上官。”[3]27就連皇帝頒給他的賞賜,也用來濟(jì)困賑急,或修橋筑路,以利他人。他襟懷坦白,寬厚待人。許多清正廉明的地方官員,因為他的保護(hù)和舉薦而免遭不測之禍,得到重用。

        4.積和謙讓

        張英對“和”字有自己獨到見解,他認(rèn)為人生在世,以和為貴,只有家庭和睦,鄰里和諧,身心和順,社會才會安寧,人人才能安居樂業(yè)。他說:“福之興,莫不本于家室。夫福非和不致,和非積不成。積之者深矣,然后形于巾帨。被于琴瑟,流于環(huán)佩?!e和以斂福,所謂保艾閣后者端在斯歟?!雹趶堄ⅲ骸逗V素堂文集》卷五《保艾閣詩序》,清康熙刻本。古人認(rèn)為“致壽之道有四:曰慈、曰儉、曰和、曰靜”。張英也說:“人常和悅,則心氣沖而五臟安,昔人所謂養(yǎng)和喜神。[3]14

        “和”對人類來說非常重要,對自然界來講,同樣重要,張英說:“人能慈心于物,不為一切害人之事,即一言有損于人,亦不輕發(fā)。推之,戒殺生以惜物命,慎剪伐以養(yǎng)天和?!保?]13可見,他主張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張英認(rèn)為做人要以謙讓、益人為本。他言傳身教,自己居鄉(xiāng)時,“厚重謙和”,與人相交,一言一事,考慮“皆須有益于人”。他晚年在龍眠山構(gòu)筑“雙溪草堂”,與鄉(xiāng)民相處,不以名臣自居,而以一位山間老人與百姓交往。往來山中,遇到擔(dān)柴人,主動讓路,與人方便。盡量做到“一言一動皆思益人,而痛戒損人”。他認(rèn)為每個人所言所行不可能“全是”,遇到別人“非之、責(zé)之”或“不以禮者”,要“平心和氣”,做到有理“恕人”。他訓(xùn)誡子孫要明白“滿招損,謙受益”之意,并說“天地不能常盈,而況于人乎?”要求后人做到“終身讓路,不失尺寸”[3]60。

        張英自己在這方面更是身體力行,有關(guān)張英六尺巷的故事,名傳鄉(xiāng)里,譽滿海外。據(jù)姚永樸《舊聞隨筆》和《桐城縣志略》記載,清康熙年間,大學(xué)士張英家鄰居吳氏建房子,欲侵占張家宅基地,張家人馳書京城,請求張英出面制止。張英接到家書,賦詩作答:“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奔胰私訒鲃油俗屓?。吳氏聞之,受到感動,也后撤三尺,形成了“六尺巷”。如今,六尺巷已經(jīng)成為鄰里和睦、以和為貴、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的教育場所。

        5.修身養(yǎng)性

        張英認(rèn)為一個有追求、有責(zé)任感的人,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崇高的品德修養(yǎng)和健康的身體素質(zhì)。所以,在他的一生之中,非常注重修身養(yǎng)性。

        一是注重道德修養(yǎng)。所謂道德者,“性情不乖戾,不谿刻,不褊狹,不暴躁,不移情于紛華,不生嗔于冷暖?!保?]21他說:“居家則肅雍閑靜,足以見信于妻孥;居鄉(xiāng)則厚重謙和,足以取重于鄰里;居身則恬淡寡營,足以不愧于衾影?!保?]21做到這些,于人、于己都非常有益。然后,天地容其隱逸,鬼神許其安享,就不會有“心意顛倒之病”、“取舍轉(zhuǎn)徙之煩”。他說:“每見氣躁之人,舉動輕佻,多不得壽?!保?]14由此可見,人要自立于世,必須遵從社會道德,要善于睦鄰,善待親人,尊重他人,取信于社會。他佩服其兄張載以德取信鄉(xiāng)里,他說張載:“無求于人,無羨于世,無時不曠然天真……居鄉(xiāng)以德感人,人咸化之……貽予書,輒勸以引退……予每于公卿間述先生行事,莫不低徊欣羨者久之?!雹蹚堄ⅲ骸逗V素堂文集》卷九《湖上先生傳》,清康熙刻本。

        二是注重文學(xué)修養(yǎng)。張英酷愛讀書,手不釋卷。他始終認(rèn)為讀書為文是一件陶冶情操、樂趣無窮的美事。所以,他認(rèn)為讀古書如同先人對話,只有自己才能體會其中奧妙。他說:“吟詠古人之篇章,或抒寫性靈之所見,一字一句便可千秋,相契無言亦成妙諦。[3]21”欣賞古人之文,先要知曉古人之心。他的許多詩文或抒發(fā)人生感悟、或謳歌自然風(fēng)光、或敘述兄弟親戚朋友之情,文采飛揚,令人贊不絕口。

        三是娛情山水。張英酷愛自然山水,對故鄉(xiāng)龍眠山水更是一往情深。晚年致仕回家,在龍眠山里構(gòu)筑“雙溪草堂”,“目不離煙霞,手自藝蘭菊”,置身奇峰青壁、蒼松翠竹之間,怡然自樂。他認(rèn)為“山水花竹,無恒主人,得閑便是主人”[3]6,“佳山勝水,茂林修竹,全恃我之性情識見取之”[3]21,“手種一樹,開一花,結(jié)一實,玩之偏愛,食之益甘”[3]15。循環(huán)玩賞,可以終老。他非常贊同陸游“游山如讀書,淺深在所得”的觀點。所以他每天游玩龍眠山,都有不同的感受,季節(jié)不同,時令不同,山色變化不同。他說:“山色朝暮之變,無如春深秋晚。四月則有新綠,其淺深濃淡,早晚便不同;九月則有紅葉,其赭黃茜紫,或映朝陽,或回夕照,或當(dāng)風(fēng)而吟,或帶霜而殷,皆可謂佳勝之極。其他則煙嵐雨岫,云峰霞嶺,變幻頃刻,熟謂看山有厭倦時耶?”[3]12張英看山見解獨特,他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用心與大自然交流,達(dá)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是主張節(jié)欲。他認(rèn)為嗜欲之心,是人養(yǎng)生致壽的大敵。他說:“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潰甚易,一潰則不可復(fù)收也。”[3]3還說:“多求而不得則苦,多欲而不遂則苦。”[3]5張英主張清心養(yǎng)德,夜坐安神,“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2]6。還常常告誡人們“得尺則尺,得寸則寸。毋貪多,毋貪名?!保?]51張英時刻警醒自己,要清心寡欲,不做違心犯忌之事。他借西渠先生而表達(dá)自己之心愿,他說:“五六年來得一法,一身五官百骸,聽其與憂喜煩苦相纏綿,獨守靈府方寸之地,堅閉四門,不許憂喜、榮辱、進(jìn)退、升沉、勞苦、生死、得失,一切之念稍稍闌入其中,間或疏虞打入片刻,即忙驅(qū)逐,仍前堅守?!雹購堄ⅲ骸逗V素堂文集》卷九《寄叔兄西渠先生書》,清康熙刻本。張英告誡后人安心方法:“非理事決不做,費力挽回事決不做,敗壞生平不可告人事決不做。衙門中事,一切因物付物。一事當(dāng)前,只往穩(wěn)處想,應(yīng)過輒已,不將迎于事前,不留滯于事后。所以每臥輒酣,當(dāng)食輒飽?!雹谕?。張英認(rèn)為人生在世,只有熱愛自然,超越財富利祿,看淡名利,清心寡欲,才能享受人生快樂,感受生活的樂趣;只有關(guān)愛他人,有益于他人,才能顯示生命存在,彰顯人生價值。

        以上所述,只是我們對張英及其詩文作一些膚淺的評述。張英為人謙和,學(xué)問精深,著作繁夥,影響深遠(yuǎn)。作為深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且具有深厚國學(xué)功底的清代學(xué)人,其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對自然界的科學(xué)認(rèn)識,對官宦仕途的獨到見解,對治國持家的精深理念,乃至處人、處事的哲學(xué)等諸多方面,內(nèi)涵豐富,卓識非凡,令人難以悟透和理解的。我們對張英其人及其詩文作一簡略述評,旨在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專家學(xué)者關(guān)注張英研究,以豐富清史研究內(nèi)容。

        [1]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張文端公事略[M].長沙:岳麓書社,2008:213.

        [2]錢仲聯(lián).中國文學(xué)家大辭典·清代卷·張英[D].北京:中華書局,1996:404.

        [3]張 英.聰訓(xùn)齋語:卷二[C]//江小角,陳玉蓮.聰訓(xùn)齋語·澄懷園語.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13.

        猜你喜歡
        張英刻本
        殘菊
        和刻本《事林廣記》中所見宋詞——《全宋詞》未收《迎仙客》詞六首
        詞學(xué)(2022年1期)2022-10-27 08:08:38
        鄭之珍《勸善記》明清刻本流變再論
        戲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3:24
        深秋
        減字木蘭花·乙亥清秋
        藝術(shù)百家 張英
        淺談金屬性與金屬活動性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論
        山西發(fā)現(xiàn)北宋刻本《崇寧藏》
        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 03:08:48
        西夏刻本中小裝飾的類別及流變
        西夏學(xué)(2016年2期)2016-10-26 02:22:02
        av男人的天堂手机免费网站| 亚洲 欧美精品suv| 91热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无码美韩综合| 今井夏帆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青| a级毛片100部免费看| 国产V日韩V亚洲欧美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无人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久九| 少妇内射兰兰久久| 国产精品麻豆最新AV| 大白屁股流白浆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 中文乱码人妻系列一区二区| 日产乱码一区二区国产内射|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天堂| 国产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91视频88av| 亚洲国产精品二区三区| 手机在线亚洲精品网站| 中文字幕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免费|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在线影院| 国产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 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 丰满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 永久中文字幕av在线免费| 午夜秒播久久精品麻豆| 可免费观看的av毛片中日美韩|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亚洲一区视频在线| 男女羞羞的视频免费网站| 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老妈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正在播放淫亚洲| 国产色视频在线观看了| 日本真人做爰免费视频120秒| 国产精品半夜|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呦| 性色av一二三天美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