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欽
(福州大學 外國語學院,福建 閩侯 350108)
理雅各《尚書》譯本中的文化“傳真”和 “失真”
鄭麗欽
(福州大學 外國語學院,福建 閩侯 350108)
理雅各翻譯《尚書》采用了異化翻譯策略,保存了原文古奧詞匯和靈活多變的句式,描摹了原文的語氣語調,再現(xiàn)了原文的文學意境,其異化翻譯是成功的,有利于文化的傳真。但其中的過度異化以及翻譯中的一些理解偏頗、誤譯以及將個人的宗教信仰強加于異國文化,導致 “文化失真”,卻是其翻譯的“美中不足”。
異化翻譯;文化;傳真;失真
《尚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尚”同“上”,指上古以來的書。作為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書中所記載的史料上起堯舜時期,下到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橫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是了解我國古代語言、文字、文學、哲學、文化思想、神話、社會生活的重要史料,《尚書》因此也是儒家經(jīng)典中地位最尊的一部書。然而,由于《尚書》撰寫時代久遠,其中的詞語古僻,文字詰屈聱牙,詞義古奧,《尚書》在翻譯界和翻譯學術界受到的關注遠遠少于其它典籍作品,甚至寥若星辰。為此,本文考察《尚書》的翻譯,旨在能夠拋磚引玉,充實豐富中國典籍的翻譯理論和實踐。
翻譯,作為跨民族和跨文化交流和交際的工具,不僅僅是不同語言之間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簡單轉換,更是異質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學者范仲英先生曾說過翻譯從表面上看是把一種語言(原語) 轉換成另一種語言(譯入語) ,是語言文字符號系統(tǒng)的轉換,但實質上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中國典籍作品由于承載著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是語言和文化的結晶,因此在翻譯或研究典籍作品的翻譯時,要充分考慮文化信息是否被“傳真”。
翻譯中的“文化傳真”意指譯者在翻譯時盡可能忠實地再現(xiàn)原作的整體文化氛圍,不僅體現(xiàn)在積極如實地傳輸原語文化信息,而且努力做到真實傳達原作文化特色的藝術美?!拔幕瘋髡妗笔欠g忠實性原則的要求,是翻譯的基本原則。目前,歸化和異化兩種翻譯策略仍是譯者在處理翻譯中文化信息時采取的主要策略。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是美國著名學者韋努蒂勞倫斯(Venuti Lawrance)繼承了德國學者施萊爾馬赫(Schleiermacher) 的觀點,于1995年提出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概念。他指出翻譯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讓作者靠近讀者,另一種是讓讀者靠近作者,提出了以讀者為中心的譯法和以作者為中心的譯法,即所謂的“歸化”法和“異化”法,這一提法突破了傳統(tǒng)的直譯與意譯的界限,將翻譯從文字層面引申到文化層面。“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是一對矛盾體,“異化”要求忠實原文,保存異域情趣,保留語言文化的民族特性,它是世界文化融合的一種趨勢?!皻w化”是在“異化”的譯文不能被理解或是不能準確傳達原意的情況下,使之本土化的一種翻譯策略,是一種迎合普通讀者的變通轉換。由于中國典籍作品承載著豐厚的中國文化信息,在翻譯中能采用“異化”策略,力求向世界展現(xiàn)有中國特色的語言、句式和文化特色是最完美不過了,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如果還是翻譯,那么,首先的目的就是博覽外國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時有這等事,和旅行外國是很相像的,它必須有異國情調,就是所謂洋氣。本文認為 “異化”翻譯雖是典籍翻譯一有效成功的翻譯策略,但典籍翻譯不能純粹講究“傳神”,準確理解和闡釋更為重要。典籍翻譯不僅應考慮原作內(nèi)容、風格、文本類型和原作者的意圖,還應考慮文化、社會現(xiàn)實、翻譯目的和讀者需求等因素,在盡量貼近原文和忠實原文的基礎上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著名漢學家理雅各翻譯《尚書》,出于對中國文化的尊重,他大量采用“異化”策略,描摹原文的語氣、保存了原文的句式,從而再現(xiàn)了原文的意境,其“異化”翻譯是成功的。然而,過度“異化”同時產(chǎn)生了不少問題,如 “文化失真”,扭曲了中國特色的文化因素,給外國人準確理解和了解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障礙。
理雅各《尚書》譯本的文化“傳真”體現(xiàn)在忠實保存了古漢語詞匯“古”的特征和靈活多變的句式、生動描摹了原文的語氣語調以及形象運用了相應的修辭格,從而最大限度地再現(xiàn)了原作的風格和意境。
韓愈在《進學解》中說:“周誥殷盤,詰屈聱牙?!薄霸懬馈睖蚀_地概括了《尚書》在語言上的特征?!渡袝匪褂玫脑~匯,大都比較古老,許多單詞的古意也在秦漢之后就不再應用,另外,其語法也紛繁復雜。所以,理雅各在翻譯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不是常人所能想象,但他一方面自己認真研究,一方面以謙遜的態(tài)度請中國學者搜集歷代有關的權威注釋,這樣,才能在翻譯中盡可能做到忠實和準確。下面的例子就是證明:
(1)爾罔不知。(《周書·多方》)
“…as ye all know…”.
(2)爾惟克勤乃事。(《周書·多方》)
“…then will ye be proved attentive to your duties…”.
(3)王曰:“嗚呼,多士爾不克勤忱我命。” (《周書·多方》)
“The King says, ‘oh, ye numerous officers, if ye cannot exhort one another to pay a sincere regard to my charges.’”
以上三個例子中,“爾”是古漢語,相當于今文的“你”,理雅各在翻譯的時候并沒有譯成“you”,而是 “ye”。“ye” 是古英語,保持了古漢語措辭的特征,是直譯的典型表現(xiàn)。譯文還有用“thee”來翻譯“汝”等,都同樣保持了原文的古韻風格。
(4)肇十二有州。 (《禹書·舜典》)
“…instituted the division of the empire into twelve provinces…”.
此例子中,理雅各將“州”譯成“provinces”,而不像本土譯者羅志野譯成 “states”。用 “provinces”比“states” 更符合中國行政區(qū)域劃分的稱謂,保存和傳遞了中國行政文化。
此外,一些地名和人名,如“彭蠡”、“三苗”、“皋陶”等,理雅各采取音譯法,這反映其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和尊重中國文化。
《尚書》中富含多種多樣的句式,賓語前置句、反詰句、排比句、判斷句等特殊句式大量存在,增加了理解的難度,而在翻譯中要保存原文的句式,描摹原文的語氣語調,再現(xiàn)原文的意境,對譯者來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雙語功底扎實的理雅各,卻能夠對原作 “體貼入微”,對源語“盡窺其妙”,對目標語 “運用自如”,原作中的文學色彩在譯本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種例子枚不勝舉。
(5)直而溫,寬而栗, 剛而無虐,簡而無傲。《禹書·堯典》
So that the straightforward may yet be mild, the gentle may yet be dignified, the strong not tyrannical, and the impetuous not arrogant.
該句是《尚書》中極具典型的排比句,堯帝用簡短卻又擲地有聲的排比句提出教育年輕人的目標,正直卻溫和,寬容卻明辨是非,剛強卻不會凌虐他人,志大氣遠卻謙遜,這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剛柔有致的理想人格。理雅各的翻譯保持原文的排比句式和對立相成的意境,有效地傳達了培養(yǎng)年輕人這一理想人格的目標。
(6)爾無不信?!渡虝摹?/p>
On no account disbelieve me.
予將疇依?《夏書·五子之歌》
On whom can we rely?
例(6)分別為雙重否定句和倒裝反詰句,這類句式在《尚書》中也大量出現(xiàn)。無論是在句式的保存方面還是源語語氣語調的描摹方面,理雅各的翻譯都是成功的,為外國讀者傳達了有特色的和豐富多樣的中國語言文化。
總的來說,通過直譯,有效保持、再現(xiàn)原作既有的語言和文化特色,是理雅各翻譯《尚書》所堅持的原則,深圳大學王輝教授在評論理雅各的翻譯時說:“以忠實存真為第一要義,傳達原文信息絲絲入扣, 保存原作形式不遺余力, 兼收功能對等、形式對應之功?!?/p>
然而,由于《尚書》本身成書年代久遠,其詞語偏僻古奧,文字佶屈聱牙,許多文化元素甚至無從考證,中國本土的讀者讀起來都很困難,更何況理雅各,所以,理雅各的《尚書》譯本中難免出現(xiàn)許多或因理解、或因過于異化、或因理雅各的宗教信仰造成的翻譯失誤,導致了原文文化失真,不利于讀者了解中國文化。
例(7) 乃亦有秋。(《商書·盤庚》)
There is then the abundantautumn.
不理解中文“秋”的讀者會誤認為中國的一年四季是否與眾不同,怎么有許多的秋季?該句的前一句為“若農(nóng)服田力穡”,盤庚的意思是“農(nóng)民們從事田間勞動,只有努力耕種,才有大收成?!?“秋” 應理解為“秋收”,單譯成“autumn”顯然是錯誤的。這是理雅各過于追求直譯而導致的翻譯錯誤。所以,應當譯成“There is then the abundant autumn harvest”.
例(8)無或敢伏小人之攸箴。(《商書·盤庚》)
Let none of you dare to suppress the remonstrance ofthepoorerpeople.
“小人”在中國古語中涵義非常廣泛,根據(jù)百度百科,小人是中國儒家定義“君子”的反義詞。 社會生活中專指喜歡做些搬弄是非、挑撥離間、隔岸觀火、落井下石之類的人,與貴人相反。從上下文看,盤庚遷都,很多大臣和老百姓都反對,大臣們更是利用老百姓的不滿來說服盤庚不要遷都,盤庚說這句話是告誡大臣們不要憑借小民的諫誡反對遷都。因此,“小人”涵蓋的范圍遠不止是“the poorer people”,應泛指“the common people”.
例(9)惟上帝不常。(《商書·依訓》)
The ways of God are not invariable.
“上帝”在不同宗教文化有不同所指,在中國儒教和道教中所指也不同,《尚書》由孔子及其弟子所整理編撰,儒教的“上帝”是天相的另一稱號,或稱帝,天帝。西方宗教中,“上帝”指創(chuàng)世主,是唯一神,整個宇宙的締造者, 所有人都必須無條件地信仰它,同時排斥別的所有神靈,在這一點上與中國顯然不同。理雅各是虔誠的基督徒,在神圣的上帝面前,他不可能妥協(xié)于中國文化,這一點無可厚非。但從翻譯的有效性來看,這樣翻譯顯然會導致西方讀者誤解中國文化,他們很容易誤認為中國也是信仰基督教的上帝,導致“文化失真”。
理雅各翻譯的“文化失真”例子枚不勝舉,例如把“牧”譯成pastor,牧師,也烙上了西方宗教的印記。
總的來說,理雅各采用異化策略,忠實保存了原文古奧的詞匯、靈活多變的句式,描摹了原文的語氣語調,真實再現(xiàn)了原文的文學風格,無愧于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至今仍將理的譯本尊為“標準譯本”。理雅各翻譯的目的雖然是為了更好地傳播基督教福音,讓中國人接受并皈依于基督教,但其意義遠不止如此,他的翻譯為中西方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橋梁,有利于西方人深入了解古代中國的文化。但理雅各在翻譯中出現(xiàn)的許多理解錯誤、誤讀誤譯以及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強加到他國文化上,導致“文化失真”,卻是其翻譯的“美中不足”。
[1]金敏,尹富林.從《紅樓夢》的翻譯探究文化傳真的兩種策略[J].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12).
[2]陸振慧. 論理雅各《尚書》譯本文學風格的再現(xiàn)[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3]何立芳. 理雅各英譯中國經(jīng)典目的與策略研究[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8(8).
[4]Legge James, The Chinese Classics: With a Translati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 and Copious Indexes Vol. III The Shoo King, or The Book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Hong Kong: Printed at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s Printing Office, Reprinted in China in 1939.
[5]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ClassNo.:H315.9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鄭英玲)
CulturalFaithfulnessandDistortioninJamesLegge’sTranslationofCollectionofAncientTexts
Zheng Liq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Fuzhou University, Minhou, Fujian 350108,China)
Foreignization was adopted by James Legge in the translation of Collection of Ancient Texts .The archaic vocabulary, diverse sentence structures and the tone in the original text have been well retained. The translation is successful in faithfulness. However, his over pursuit of faithfulness, his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his own religious belief being imposed on the Chinese culture leads to the distortion of his translation, hindering western readers from knowing the Chinese culture correctly.
foreignization; culture; faithfulness;distortion
鄭麗欽,碩士,講師,福州大學。
福州大學科技發(fā)展基金項目資助(項目編號600296)。
1672-6758(2013)06-0071-2
H31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