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峻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與黨的群眾路線
李 峻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的總的看法和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歷來認為,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同時也充分肯定杰出人物在歷史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對于無產階級政黨來說,能否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具有深刻理論內涵和重大現實意義的實踐問題。當前正如火如荼進行中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其中一項重要教育內容,目的是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精髓和真諦,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以不負歷史重托。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群眾觀上對西方“英雄史觀”理論的革命性顛覆,不是主觀隨意提出和形成的,而是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科學世界觀觀察社會歷史問題得出的必然結論。然而,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經典作家沒有集中論述,我們能夠找到的只是一些散見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哲學、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理論論述中體現的關于人民群眾的基本立場和基本觀點。有學者從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體現了人是目的與手段的統(tǒng)一、體現了人的價值觀中的新內容、體現了嶄新的領導觀等意義方面來闡釋。也有學者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理論內容概括為“人民群眾歷史主體論、人民群眾實踐主體論、人民群眾價值主體論、人民群眾權力主體論、人民群眾利益主體論和人民群眾執(zhí)政主體論”。筆者認為,要言不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就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最主要內容。
1.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和前提。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之所以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從根本上說,就是由于人民群眾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即生產力的體現者。在物質生產活動中,涵蓋體力勞動者與腦力勞動者的勞動群眾不僅創(chuàng)造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而且不斷積累勞動經驗,改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從本質上說,無論是石器時代、大機器時代還是電子信息時代,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都是勞動群眾的實踐不斷深入的結果。正如恩格斯所說:“當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封建貴族的瘋狂爭斗的喧叫充塞著中世紀的時候,被壓迫階級的靜悄悄的勞動卻在破壞著整個西歐的封建制度,創(chuàng)造著使封建主的地位日益削弱的條件?!边@表明,即使勞動群眾處于被剝削、被壓迫并且尚未覺醒的狀態(tài)下,他們的勞動仍然在創(chuàng)造著物質產品,提高著生產力,促進著社會分工,推動著社會制度的更替,對整個歷史發(fā)展起著決定作用。
2.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許多杰出的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及其代表的不同階級、階層都參與了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豐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但是,真正有價值的精神財富是來自于社會實踐的,而社會實踐的主體始終是人民群眾。一方面,人民群眾所從事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勞動為一切精神生產創(chuàng)造了物質基礎和前提;另一方面,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是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精神財富生產的真正源泉。毛澤東曾向人們揭示了一個道理:“中國歷來只是地主有文化,農民沒有文化??墒堑刂鞯奈幕怯赊r民造成的,因為造成地主文化的東西,不是別的,正是從農民身上掠取的血汗。”許多群眾還親身參與創(chuàng)造了社會精神財富,埃及的金字塔、法國的盧浮宮,以及我國的敦煌壁畫、萬里長城和以故宮為代表的建筑群,都直接凝結著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許多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發(fā)明家本身就是勞動群眾的一員,他們憑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人類創(chuàng)造精神財富的歷史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3.人民群眾是社會發(fā)展的推動者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根本動力,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歸根到底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在社會基本矛盾中,生產力是最根本的因素,起決定作用,而勞動者在生產力諸要素中居于主要地位。當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時,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就開始提上日程。但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從來都不是自發(fā)地實現的,而是通過人民群眾的斗爭實現的。列寧曾指出:“千百萬創(chuàng)造者的智慧卻會創(chuàng)造出一種比最偉大的天才預見還要高明得多的東西。”在階級社會中,總是要通過階級斗爭,由人民群眾起來推翻維護舊的生產關系的上層建筑,摧毀各種反動腐朽的社會制度和社會勢力,實現社會的政治變革,為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的前進開辟道路。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建立了民主政治體制,普通群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參與程度有了較大的提高,人民群眾通過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政治權利,不斷以和平的方式推動著社會制度的進步與完善。總之,不論在什么情況下,人民群眾都是社會發(fā)展的主體。
應當看到,雖然所有的階級、階層、社會集團和個人都參與歷史活動,但是參與歷史與創(chuàng)造歷史是不同的,參與歷史活動并不等于參與歷史的創(chuàng)造。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所理解的創(chuàng)造歷史,是指推動歷史前進,為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作出貢獻的歷史活動。事實上,有的階級、集團或個人不僅不能推動歷史的前進,反而破壞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活動,成為歷史發(fā)展的阻力。因此,“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最終決定人類命運的是人民群眾。
4.充分重視杰出人物在歷史進步中的重要作用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在肯定人民群眾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決定力量的同時,并不否認歷史人物特別是杰出人物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重大貢獻,而是充分重視其在歷史進步中的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所說的杰出人物,主要指那些能夠反映時代要求,代表進步階級利益,在歷史上起進步作用的人物,包括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等。每個民族、每個時代都會產生自己的杰出歷史人物或領袖。他們在知識、才能、品質等方面具有較高的素質,往往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遠,因而能夠比較深刻地認識社會的發(fā)展趨勢,順應時代潮流,了解群眾需求,集中群眾智慧,提出新的完成歷史任務的方針和辦法,并組織和領導廣大群眾為實現特定的歷史任務而斗爭,因而對歷史的發(fā)展會產生較大的影響。比如,在解決中國近代以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這兩大歷史任務的過程中,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
杰出人物和領袖的非凡才能與卓越貢獻對整個社會起著很大的鼓舞作用,理應被敬仰、被熱愛,但決不能變質為個人崇拜,必須看到杰出人物的貢獻與人民群眾作用的一致性。杰出人物的歷史作用無論如何巨大,歸根結底都是在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前提下發(fā)揮的,都包括和表現在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總體過程中。
我們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進程中,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歷代領導人都非常重視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創(chuàng)造了完整的群眾路線,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根本立場、根本態(tài)度。作為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中國化,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歷來是黨員干部加強世界觀改造,增進黨性鍛煉的重要內容。
1.群眾觀點是黨的基本政治觀點
黨的群眾觀點是中國共產黨根據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所形成的關于群眾的基本看法,“是共產黨員革命的出發(fā)與歸宿”。黨的歷史上,結合特定階段的具體實際,黨對群眾觀點作過多次概括。在1945年黨的七大毛澤東所作《論聯(lián)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毛澤東是這樣總結群眾觀點的:“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眲⑸倨嫠麝P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則如此闡述群眾觀點:“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這一切就是我們的群眾觀點,就是人民群眾的先進部隊對人民群眾的觀點。”1956年,鄧小平在黨的八大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對黨的群眾觀點再次著重說明:“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群眾服務;黨對于人民群眾的領導作用,就是正確地給人民群眾指出斗爭的方向,幫助人民群眾自己動手,爭取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幸福生活?!?990年,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lián)系的決定》,將群眾觀點概括為六個方面的內容:第一,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觀點。第二,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第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第四,干部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觀點。第五,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的觀點。第六,黨要依靠群眾又要教育和引導群眾前進的觀點。這是至今為止比較科學、完整的概括。
由上可知,黨的群眾觀點是與時俱進的,不斷豐富完善的。
2.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
無產階級政黨的世界觀是知行統(tǒng)一觀。光有群眾觀點是不夠的,必須用以指導自己的實踐,同自己的一切活動融為一體,這就需要有群眾路線。中國共產黨人自覺地把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力量的根本觀點運用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之中,并把歷史觀上的群眾觀與認識論上的實踐觀統(tǒng)一起來,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為了群眾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無產階級政黨作為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人民意志的執(zhí)行者,除了人民的利益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任何為個人或小集團謀私利的思想和行為,都是同黨的宗旨不相容的。黨的性質決定了它必須把“一切為了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根本出發(fā)點。想問題、辦事情、定路線、立標準,一切都要著眼于群眾的根本利益。離開人民群眾,黨的一切奮斗和理想不但不能實現,而且毫無意義。
一切依靠群眾。人民群眾是我們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的一切事業(yè)都必須依靠他們自己解決,黨的責任在于領導群眾、發(fā)動群眾、組織群眾,充分調動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動性、積極性,為自己的解放和幸福而奮斗。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黨的領導能否保持正確,取決于黨能否采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毛澤東指出:“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這是基本的領導方法。”從群眾中來,就是通過調查研究,把群眾中分散的意見、建議和經驗收集起來,經過分析綜合,加工制作,化為集中的、系統(tǒng)的意見,形成符合客觀實際的方針、政策、計劃和辦法。到群眾中去,就是把已經形成的方針、政策、計劃和辦法,再拿到群眾中去,進行宣傳、解釋和貫徹,并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和群眾工作中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它同“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認識過程是完全吻合的,同“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唯物史觀是完全一致的。
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歷史已經深刻地證明,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能否堅持群眾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盛衰興亡,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成敗。
歷史不斷向前發(fā)展,情況不斷發(fā)生變化,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否“過時”了呢?是否要被當作“舊觀點”、“老法子”應該給予“更新”呢?回答是否定的。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廣大黨員、干部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切實改進工作作風,才能始終贏得群眾信任和擁護。
牢固樹立黨的群眾觀點,必須在兩個方面下大力氣:一是切實維護好實現好發(fā)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群眾利益無小事,樹立黨的群眾觀點,要落實到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具體問題上,有實實在在的行動。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就是要解決好群眾最關心的就業(yè)、就醫(yī)、上學、社會保障、社會治安、司法公正以及收入分配領域的問題,讓人民群眾充滿安全感、溫暖感、滿足感和幸福感。二是努力解決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目前,我國社會各階層呈現出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結構復雜化、利益沖突明顯化的態(tài)勢。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必須解決好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解決的最主要辦法,是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加快改革和發(fā)展,集中精力發(fā)展生產力,把經濟搞上去,把蛋糕做大。要把各個不同利益群體的各種利益要求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某一社會群體利益的實現包含著其他群體利益的滿足,至少不損害其他社會群體利益。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必須克服兩個障礙:一是觀念性障礙。在黨內包括領導干部中還一定程度地存在著這樣的誤區(qū):心系群眾、服務人民就是要“為民作主”。這實際上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清官”情結。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相信群眾能夠自己解放自己,一切歷史活動應當是“讓民作主”,而不是“為民作主”。相應地,黨的執(zhí)政主要是“靠人民執(zhí)政”,而不僅僅是“為人民執(zhí)政”。讓人擔憂的是,當前有些領導干部不僅沒有樹立“靠人民執(zhí)政”的觀念,甚至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畏民”思想,害怕群眾“惹亂子”、“添麻煩”,不愿公開決策,不敢發(fā)動群眾,當然就不可能堅持群眾路線。二是制度性障礙。當前,能否堅持群眾路線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取決于領導者的主觀認識是否到位、工作作風是否優(yōu)良。黨和國家并沒有明確的專門制度去要求、約束領導者必須或如何執(zhí)行群眾路線,群眾觀念強、親民作風濃、民主素養(yǎng)高的領導干部對群眾路線的執(zhí)行會好一些,相反就差一些。能否堅持群眾路線并沒有制度性的約束和規(guī)范,堅持得好與差之間也沒有制度性的評價標準,這就難以確保群眾路線始終得到貫徹。因此,堅持群眾路線并不是一個抽象的工作方法問題,還是一個觀念和認識問題,更是一個制度建設問題,要上升到制度層面,要用完善的制度保證黨的群眾路線得以貫徹和執(zhí)行。
綜上所述,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問題上,我們不僅要重視操作和實現層面上的問題,也需要從基礎理論的角度解決群眾觀上的問題,從世界觀高度對群眾觀進行認識和思考,把準“為了誰”的價值定位,把準黨群關系定位以及黨組織及其成員的行為定位,以求對實踐中諸多問題的規(guī)律性和理性的反思,確保在各種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下黨的各項事業(yè)不斷取得勝利。
(作者系南京政治學院中共黨史教研室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