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平
(廈門理工學院公共體育部,福建廈門361024)
“大排球”理念下高校排球運動發(fā)展分析
陳秀平
(廈門理工學院公共體育部,福建廈門361024)
排球作為高校傳統(tǒng)體育項目,正面臨許多新興項目的挑戰(zhàn).在高校引入并推廣“大排球”理念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嘗試運用Swot態(tài)勢分析法對高校排球發(fā)展的優(yōu)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遇(Opportunity)和挑戰(zhàn)(Threat)四個方面進行剖析,試圖找出當前高校發(fā)展排球的優(yōu)勢和不足,以期為促使高校排球發(fā)展提供幫助.
大排球;高校;排球運動;SWOT
隨著普通高校公共體育選項課實施的進一步深入,許多新興的體育運動項目如網球、高爾夫球、輪滑等進入了校園,較之于傳統(tǒng)運動項目,這類新興的運動項目對學生有著更大的吸引力.相比之下,作為傳統(tǒng)項目之一的排球運動面臨著學生選課人數日趨減少的現(xiàn)實,對高校排球運動發(fā)展來說,這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縱觀當前排球教學不難看出,多數高校排球教學過分強調對外在的技能掌握,忽視了學生的內在的運動需求,忽略了教材內容選擇的多樣性,抑制了學生對排球運動娛樂性、健身性、競爭性的認識.當前陳舊的排球教學理念早已無法適應現(xiàn)代大學生對排球運動的需求,必須進行改革.結合當前國際排聯(lián)在全球范圍內大力推廣的“大排球”運動理念,本文試圖運用SWOT分析法來闡述影響高校開展“大排球”運動的多方因素,以求為排球運動在普通高校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有效方法和策略.
1905年,排球運動以一種純游戲的方式傳入我國,其主要活動地方僅是教會和教會相關的學校;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五連冠”時期,女排精神成為時代的主旋律,“振興中華”的口號響遍了整個神州大地,競技排球以其巨大的心理優(yōu)勢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普及;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競技體育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大眾體育發(fā)展態(tài)勢迅猛,排球運動亦進入了競技與大眾并存的發(fā)展階段.在這個階段,排球運動為適應不同的群體和環(huán)境條件的需要,繁衍出了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如氣排球、軟式排球、沙灘排球、墻排球等等.加上國際排聯(lián)大力推廣了一些娛樂性的排球運動,使得多種形式的排球運動發(fā)展都受到了重視,形成了“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并舉、競技排球與娛樂排球共存局面,這就是“大排球”觀形成的時代背景.
“大排球”觀的形成得益于現(xiàn)代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們對物質文化消費需求的不斷提高.在健身娛樂逐漸成為人們消除疲勞的有效方法后,人們并不滿足在從觀看比賽中獲得賞心悅目的享受之余,也渴望體驗親自參與這項運動的樂趣.于是人們逐漸開始從排球的性能、比賽規(guī)則上進行了適合各自需要的修改,形成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簡單易行,能適合不同場地條件、不同技術水平、不同運動群體、大眾化、娛樂性的、包含各種不同形式的排球運動,如氣排球、軟式排球、沙灘排球、墻排球、泥地排球等等.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tài)勢分析法,SWOT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優(yōu)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從中找出對自己有利的值得發(fā)揚的因素,以及對自己不利的、要避開的東西,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辦法,并明確以后的發(fā)展方向.[1]
2.1 “大排球”運動在高校開展的優(yōu)勢
首先,在我國三大球運動中,排球運動水平最高.不僅如此,排球在我國還具有特殊的意義.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女排獲得“五連冠”的佳績,掀起了全國上下學習“女排精神”的熱潮.一直以來人們對“中國女排”個字寄予的厚望并沒有因時間的推移而減弱.這種厚望可以從人們對2004年中國女排摘取奧運桂冠后國人無比歡欣中窺其大概.其次,“大排球”運動的形式是老少皆宜的,難度和運動量可大可小,能夠吸引不同運動技術、年齡層次的人參與.尤其是軟式排球和氣排球,在成為全民健身運動大力推廣的重點項目和被列人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以后,使得排球運動以多種形式在我國群眾中得到普及,為“大排球”運動的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三“,大排球”運動的獨特魅力“.大排球”運動除了注重整體配合外,動作難度不大,場面變化快,強調以巧取勝;強度溫和,符合我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思想.[2]
2.2 “大排球”運動在高校開展的劣勢
第一,從文化傳播角度來看,隨著體育文化的全球化,西方體育運動思想逐漸影響我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人們越來越習慣于觀看和參與激烈競爭的運動項目,而排球運動相對“溫和”,和足球、籃球相比,在身體對抗上存在“差距”,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排球市場.第二,從發(fā)展環(huán)境來看,足球和籃球運動的優(yōu)勢明顯超出排球運動.足球是世界第一運動,美國的NBA“在世界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落地”,而排球運動開展較好的國家屈指可數.隨著競技體育文化的全球趨同,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排球參與人群的培育.第三,從經濟條件和傳統(tǒng)觀念上看,我國體育消費理念尚不成熟,相對于足球和籃球運動,排球運動群眾基礎和社會影響處于劣勢.所以,排球運動的發(fā)展和市場開拓都面臨著很大困難.[2]第四,從項目本身技術特點來說.排球運動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體育項目,沒有一定的技術作為基礎,就無法真正體驗排球運動的樂趣,即通常所謂的門檻較高.運動項目本質特征導致部分學生知難而退,而正是這個劣勢影響了普通高校排球運動發(fā)展的數量與速度.
2.3 “大排球”運動在高校開展的機遇
2.3.1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團隊合作模式契合當前社會發(fā)展需求.社會分工日趨精細化,個人依靠團隊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排球運動融合了個人與團隊的作用契合當前社會發(fā)展要求.在一支隊伍中既有明星球員,也有普通球員,既有主攻,也有副攻、二傳、接應二傳,他們各司其職、相互協(xié)作,通過個人發(fā)揮和集體協(xié)作來達到得分的目的.排球場上的團隊協(xié)作方式、團隊凝聚力、集體榮譽感、個人英雄主義和領導核心正是當前社會所需的特質.排球運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而且能鍛煉他們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和堅韌的性格.作為高校體育課中的一個項目,是學生走向社會前的預習場所.因此,可以相信,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排球運動會有光明的前景.
2.3.2 從時代背景來說
信息時代的來臨,提升運動運動發(fā)展的速度.人們可以從多種途徑了解體育競賽相關信息,并能夠打破以往打球只能在自己工作學習或生活區(qū)域附近的場地進行活動,如今,無論身處何方,只要通過網絡排球約戰(zhàn)平臺、論壇或信息交流軟件工具等,就能找到知音.渴望面對各種各樣的對手來交流排球樂趣的人們,通過網絡就可以得到實現(xiàn).走出去,請進來,成為當前群眾排球交流的一種流行方式.信息技術的發(fā)達,加上出行能力的提高,將促使群眾排球運動的交流更活躍,范圍更廣泛.
2.3.3 從校園發(fā)展現(xiàn)狀來看
2.3.3.1 校園排球競賽
三大球中,雖然校園排球的發(fā)展在面上還低于籃球、足球,但基礎打得還是比較扎實的.從全國來看,教育部學生體協(xié)每年都會組織許多排球比賽,特別是高校比賽.經過近20年的摸索,現(xiàn)在高校間的排球賽體系已經相對豐富,目前有三類比賽:一是普通組優(yōu)勝賽,全部是普通大學生,全國總共有50至60支隊伍;二是甲級賽,即是比普通組再高一個層次的比賽,采用主客場制,男女共8支隊伍.參賽者都是沒有體育特招生的學校,但最近這一組別的水平已經比較高了;三是超級賽,參賽者是批準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學生的學校,同樣采用主客場制,男女共8支隊伍.除此之外,還有各類省級比賽.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許多高校在沙灘排球方面開展得很好,現(xiàn)在大概有80多支隊伍.另外,氣排球在一些高校逐漸興起,由于技術要求不高,參與門檻低,因此發(fā)展勢頭呈方興未艾之勢.
2.3.3.2 排球教學情況
雖然多數高校排球課都不同程度受到新興項目沖擊,但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仍將排球運動作為大學生的普修課來開設,這就為各高校體育部或排球協(xié)會推廣排球運動奠定了扎實的群眾基礎.
2.4 “大排球”在高校開展的挑戰(zhàn)
2.4.1 普及、推廣力度方面
在普及、推廣力度方面,排球遠遠比不上足球與籃球.除了廣東的臺山與海南的文昌,排球在各個城市及大中小學普及較差,在許多鄉(xiāng)鎮(zhèn)的中小學中還沒有排球器材與場地,同樣在高校中,籃球場地、足球場地處處可見,而排球場地寥寥無幾,更不用說組建排球運動隊了.相比之下,在美國的學校體育中,排球是第二大運動項目,全美大學運動協(xié)會(NCAA)設甲、乙、丙三個級別,甲級女排有309支,乙級271支,丙級396支.俱樂部聯(lián)賽還吸引了大批教練,使之不辭辛苦來往于各賽場物色優(yōu)秀選手.這就是中美學校排球發(fā)展間的差距,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3]
2.4.2 在課程教學方面
目前國內絕大多數高校體育采用選項制教學,學生有充分選擇體育項目的自由度,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項目進行學習.學生總是對新鮮事物感到好奇,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他們容易被一些時尚潮流的或具有鮮明特色的運動項目所吸引,而排球運動相對來說技術性較強,評價的標準比較量化,對于以放松、娛樂、表現(xiàn)為取向的學生來說,不易形成吸引力.
3.1 推廣多種形式的排球運動,建立最佳“大排球”推廣模式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種體育項目的普及程度是影響該項目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具備了群眾體育的堅實基礎,體育才有可能得到順利發(fā)展.在影響“大排球”運動普及的諸因素中,除了對“大排球”運動的宣傳、教育及投人以外,還有“大排球”運動項目自身的一些原因,如:技術、競賽規(guī)則和場地特點等.所以,我們應靈活地因地制宜地采取相應對策.在這一點上,我們應借鑒廣東臺山與海南文昌的經驗.在廣東臺山,有9人制、12人制等排球比賽,網高可根據參加者的情況隨時改變,青年男子比賽網高只有2.2m,這對身高要求不高,大大地激發(fā)了人們參與的積極性,排球已成為他們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項運動,因此被稱為中國的排球之鄉(xiāng).再如:海南文昌有極好的排球市場,以至于在全國中學生排球賽中,文昌賽場的門票可炒到500-600元一張.充分證明了體育運動項目的普及與提高是相輔相成、互相依存的關系,只有這種關系搞好了,運動項目才能更熱烈、廣泛的發(fā)展起來.所以,我們應多建一些合適的推廣功能的網點及相應靈活的賽制來達到普及的目的.[3]
3.2 積極培育高?!按笈徘颉钡摹盁嵬痢?/p>
眾所周知,有需求才有市場.有一方“熱土”才有一方需求.不管是奧運場館、學校體育場館,為什么會有看臺,為什么會有電視轉播?看臺即是“熱土”,觀眾就是“熱土”.培育“大排球”的“熱土”需要做很多工作,政府固然要加強引導,學校也要真正意識到開展的必要性.不能光靠大學,中學和小學階段也必須開展起來,形成“一條龍”.現(xiàn)在大約有20-30所高校在招收排球特長生.只要大學排球運動開展得好,想讓孩子上好大學的家長自然就會大力支持,這就會直接帶動中小學的培養(yǎng)排球后備人材.因此迫切需要專門的機構和行家去推廣“大排球”,也就是開展各式排球活動,以適合不同年齡段學生參與.
3.3 大力推進“排球進校園”
體育是一種自然科學,想要讓“大排球”運動更好地進校園,不僅需要有關部門的積極引導,更需要一種“無形的聲音”.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的崛起,對中國人特別是青少年促進很大,很多人那時喜歡上排球并參與其中,這就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從國際層面,中國隊的戰(zhàn)績會影響到很多人關心排球,這些都會激發(fā)學生走進排球、參與排球.從國家層面,需要積極倡導;從社會層面,需要“無形的力量”——輿論導向;從學校層面,需要“有形的力量”——具體項目推廣規(guī)劃,多方共同努力,把點點滴滴匯聚成一種環(huán)境、一種吸引力.
3.4 培養(yǎng)高校排球文化氛圍,融入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高校排球運動文化,既具有體育文化的共性,又具備其自身的獨特性,非常符合目前高校校園文化的特征,迎合了學生的需求,因此,高校排球運動文化既是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建設體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形式.加強高校排球文化建設,必須借組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平臺,使排球文化在校園文化中形成廣泛的基礎和影響,這樣不僅有利于排球運動在高校的推廣、發(fā)展,也有利于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學生健康水平的提高,對于倡導文明的校園形象,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豐富體育文化的內涵起到積極的作用[4].
〔1〕辛俊杰.我國私人銀行業(yè)務發(fā)展的SWOT分析[J].時代金融,2008(07).
〔2〕辛喜東.全國排球聯(lián)賽的SWOT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4).
〔3〕張曉紅.運用“SWOT”觀點對我國排球發(fā)展現(xiàn)狀的分析與思考[J].遼寧體育科技,2004(2).
〔4〕尤信招.排球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構建中的作用[J].內江科技,2009(12).
G 842
A
1673-260X(2013)03-0067-03
廈門理工學院教改項目(JG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