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米君,張文崇,歐陽和平,孫登江
(湖北省中山醫(yī)院神經外科,湖北 武漢 430033)
2013-07-13
王米君(1970-),男,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神經外科臨床工作。
垂體瘤手術49例及其并發(fā)癥臨床分析
王米君,張文崇,歐陽和平,孫登江
(湖北省中山醫(yī)院神經外科,湖北 武漢 430033)
目的:分析經鼻蝶竇入路垂體瘤切除術后并發(fā)癥的特點及處理方法。方法:對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49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術后并發(fā)癥:尿崩癥7例,垂體功能低下3例,術后復發(fā)3例,術后高血糖2例,腦脊液鼻漏2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例,鞍內血腫1例。結論: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術后并發(fā)癥主要為尿崩癥、垂體功能低下、術后復發(fā)、術后高血糖、腦脊液鼻漏、蛛網膜下腔出血、鞍內血腫。其中尿崩癥為最常見術后并發(fā)癥,多發(fā)生于微小腺瘤;經對癥處理,基本能得到有效控制。
垂體瘤;經蝶入路手術;垂體瘤切除術;術后并發(fā)癥
垂體瘤是鞍區(qū)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源于垂體前葉細胞。約占顱內腫瘤的10%,僅次于膠質瘤和腦膜瘤。目前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放射治療和手術治療[1]。經鼻蝶入路顯微手術已經成為垂體瘤手術治療的首選方法[2]。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共進行單鼻孔蝶竇入路垂體瘤切除術49例?,F(xiàn)分析報道如下。
1.1對象
本組垂體瘤49例患者中男19例,女30例,平均年齡為(43.2±27.4)歲,病程12個月~15年。其中微腺瘤(直徑<1cm)16例,小腺瘤 (直徑1~<2cm)12例,大腺瘤(直徑2~4cm)12例,巨大腺瘤(直徑>4cm)9例。臨床表現(xiàn)為多尿6例,早期視力改變26例,月經改變,性欲下降10例,肢端肥大2例,頭昏和(或)頭痛29例。
1.2手術方法
在全麻下,經右鼻孔顯微鏡下暴露蝶竇開口,打開蝶竇前壁進入蝶竇,處理蝶竇粘膜,顱骨鉗咬開鞍底,切開鞍底硬模,可探見腫瘤。以雙極電凝、吸引器及刮匙分塊切除腫瘤,同時保護好正常垂體組織、鞍隔及周圍正常結構[3-4]。在清掃瘤床時,盡量達鏡下全切,采用肌肉、生物蛋白膠及明膠海綿封閉鞍底。膨脹海綿填塞雙側鼻孔,2~3d后拔除。
2.1臨床療效
腫瘤全切為42例,次全切除為5例,部分切除為2例。術前催乳素升高25例患者中,術后催乳素降至正常18例,仍高于正常7例,但在口服溴隱亭后催乳素水平降至正常。10例生長激素升高的患者在術后均降至正常。
2.2術后并發(fā)癥
尿崩癥發(fā)生率為14.29%(7/49),垂體功能低下6.12%(3/49),術后復發(fā)6.12%(3/49),術后高血糖4.08%(2/49),腦脊液鼻漏4.08%(2/49),蛛網膜下腔出血、鞍內血腫及,硬膜外血腫各占2.04%(1/49)1.19%。
術后并發(fā)尿崩癥7例中發(fā)生于微腺瘤1例,小腺瘤2例,大腺瘤3例,巨大腺瘤1例;予垂體后葉素、彌凝等藥物治療后,癥狀控制6例,永久性尿崩癥1例,長期口服藥物治療。術后并發(fā)垂體功能低下3例,發(fā)生于微小腺瘤2例,小腺瘤1例,予口服激素替代治療后得以控制。術后復發(fā)3例,大腺瘤1例,巨大腺瘤2例,均再次行手術治療。術后高血糖2例,發(fā)生于微小腺瘤1例,小腺瘤1例;予短期注射胰島素等治療后降至正常。術后腦脊液鼻漏2例,均發(fā)生于巨大腺瘤,經手術修補得以控制。術后發(fā)生蛛網膜下腔出血1例,發(fā)生于巨大腺瘤,給予解攣、腰穿置管引流等治療后預后良好。本組資料表明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術后并發(fā)癥主要為尿崩癥、垂體功能低下、術后復發(fā)、術后高血糖、腦脊液鼻漏、蛛網膜下腔出血、鞍內血腫。其中尿崩癥多發(fā)生于微小腺瘤;經對癥處理,基本能得到有效控制。
尿崩癥及電解質紊亂臨床表現(xiàn)為術后患者多飲多尿,尿比重<1.006,可診斷為尿崩癥。術后患者出現(xiàn)尿崩及電解質紊亂主要與術中分離、牽拉視丘下部、垂體柄有關,也有可能與切除上述部位有關[5-6]。本組病例中出現(xiàn)尿崩癥7例,術后監(jiān)測若每小時尿量超過200ml,即給予垂體后葉激素皮下注射,患者均在l周內尿量降至正常水平。電解質紊亂最常見原因是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調引起的低鈉血癥,給予補鈉、限制飲水,適量利尿藥(速尿20mg肌肉注射,1次/d),癥狀均在l周緩解。
垂體功能低下術后出現(xiàn)垂體功能低下主要是由術中將正常垂體組織切除或損傷引起,也有學者認為是殘瘤出血導致正常垂體受壓引起[7-8]。術前進行MRI檢查可顯示正常腺垂體位置,這對術中保護正常垂體組織有指導作用。腺垂體呈暗紅或微黃色,質韌,而腫瘤多為灰白色,質軟易被吸除,術中避免切除或損傷正常垂體可預防垂體功能下降。術后若患者出現(xiàn)垂體功能低下,要根據(jù)患者的內分泌指標進行口服激素治療。本組病例中有3例患者在術后出現(xiàn)不同程度垂體功能低下,主要是皮質醇低下,給予口服強的松治療,隨訪結果提示預后良好。
腦脊液鼻漏是經鼻蝶竇入路垂體瘤切除術術后較常見的并發(fā)癥,如果合并有顱內感染則是較嚴重的并發(fā)癥[9]。腦脊液鼻漏是由于術中損傷鞍膈引起;或者是由于在腫瘤切除過程中,蛛網膜通過擴大的鞍隔孔降入鞍內被誤傷所致;有些巨大垂體腺瘤已經侵襲鞍膈,腫瘤全切除時也容易出現(xiàn)腦脊液漏[10-11]。術中若發(fā)現(xiàn)腦脊液漏,采用取患者大腿外側皮下肌肉組織一小塊壓迫填塞的方式處理,術后效果良好。本組病例中腦脊液鼻漏2例,行腰椎穿刺置管后預后良好。
本組病例中術后出現(xiàn)少量蛛網膜下腔出血1例,為巨大腺瘤患者,行保守治療后預后良好。分析原因可能為:經顱手術時間較長,止血不徹底,術中瘤體質地硬,切除腫瘤時損傷蛛網膜。
[1]陳隆益,黃光富,唐健,等.垂體腺瘤經單鼻孔-蝶竇入路顯微手術臨床療效分析[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09,6(4):54-56.
[2]朱國,卞曉星,袁雪松,等.垂體瘤手術及其并發(fā)癥的防治84例臨床分析[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2,28(22):3808-3810.
[3]嚴琪,王嘉滬,余化霖,等.單鼻孔經蝶入路切除垂體瘤并發(fā)癥的預防與治療[J].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2008,21(3):162-163.
[4]陳禮剛,李定軍,夏祥國,等.單鼻孔經蝶入路切除垂體腺腺并發(fā)癥的預防與治療[J].瀘州醫(yī)學院學報,2008,31(1):66-67.
[5]李勁松,史繼新,王漢東,等.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后并發(fā)癥分析[J].江蘇醫(yī)藥,2008,34(11): 1088-1090.
[6]張春雨.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后并發(fā)癥及處理[J].臨床研究,2008,4(10):47-48.
[7]蔣文武,劉洪,陳江宏,等.單鼻孔蝶竇入路垂體瘤切除術并發(fā)癥的相關因素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0,50(18):87-88.
[8]云龍.經蝶入路切除垂體瘤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預防[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0,31(11):1701-1702.
[9] 代秀勤.經單鼻孔蝶竇人路垂體瘤切除術并發(fā)癥的防治[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2009,4(2):194-197.
[10] 程建業(yè),樊豐勢,齊洪武,等.單鼻孔入路垂體腺瘤切除術后并發(fā)癥及死亡原因分析[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0,31(20):3133.
[11] 陳明振,何東升.經蝶竇切除垂體瘤手術并發(fā)癥的防治[J].臨床外科雜志,2004,12(4):203-204.
R651.13
A
1673-1409(2013)30-0015-02
[編輯] 一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