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桂英
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道德情感教育,主要是繼承和發(fā)揚中外歷史上人民群眾和杰出人物的優(yōu)秀道德品質和情操。歷史教材中蘊藏著大量道德情感教育方向的素材。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充分發(fā)掘這些道德情感教育方面的素材,可以在學生道德情感教育方面發(fā)揮其巨大的作用。
一、社會責任心與愛國主義教育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治水成功造福一方百姓”的事跡,是人們一直歌頌和贊揚的道德典型,給學生樹立起一個好榜樣,使他們懂得以國家、社會利益為重,克服自私自利的不良思想,逐步培養(yǎng)起學生大公無私、舍小家顧大家的優(yōu)秀品質和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心,關心民族和國家的命運,樹立愛國主義理想。1919年“五四運動”中,青年學生第一次對國際強權說“不”的愛國主義行動、抗日戰(zhàn)爭中中國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難等事實,可告訴學生國家的命運與個人命運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沒有大國,就沒有小家,讓學生從小樹立起國家民族的意識。切實感悟古代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深刻含義,感悟《義勇軍進行曲》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都被迫發(fā)出最后的吼聲,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的深刻內涵。“我們知道了!我們覺醒了!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毛澤東《湘江評論》)。這將大大激發(fā)學生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關心。愛國詩人屈原在得知祖國——楚國被秦國滅亡時憤然跳江而死,道出了“沒有國勿寧死”的真理?!皩椫浮卞X學森在美國方面極力阻撓的情況下毅然回國,他說:“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鄧小平在大起大落的革命生涯中,卻能終生矢志不移、獻身革命、鞠躬盡瘁,皆源自其“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與人民”的信念。劉胡蘭面對敵人鍘刀面不改色心不跳;董存瑞拉響炸藥包而直面死亡;江姐面對酷刑卻不肯道出半句黨組織秘密,這都源于他們有崇高的理想——為了新中國的誕生。英雄們英勇的事跡、高大的形象很容易讓學生在感情上產(chǎn)生共鳴,從而樹立起高尚的理想,并為理想奮斗終生的信念。講述英雄故事、進行理想主義的教育,對學生成長、成才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謙讓的美德。先人后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教育學生克服自私自利,“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的不良心態(tài)。這方面的教育將大大提高公民的道德修養(yǎng)、公德意識,使我國的社會秩序逐漸規(guī)范起來,讓上公共汽車踩死人的悲劇不再重演??鬃铀鲝埖摹爸疄橹恢獮椴恢钡睦蠈崒W風、“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钡闹t虛品行,作為德育施教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學習中做到虛心請教、不恥下問。項羽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卻剛愎自用,謀士大臣紛紛離去,最終自刎烏江;劉邦雖平庸,卻愛才、惜才,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贏得了人心,最后戰(zhàn)勝項羽。從中得出驕兵必敗、“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歷史上許多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如赤壁之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等也一再證明了這個道理——人不可有傲氣。學生要克服傲氣、努力做一個謙虛的人。
好公民應誠實,社會只有建立起誠信機制,才能使之健全。林肯、列寧等都是眾所景仰的歷史人物。林肯年輕時在超市工作,曾步行幾十里路把少找給顧客的一點零錢還給顧客;列寧小時候打破花瓶的故事等等史料,均可以讓學生了解這些名人身上所具備的誠實品質。學生在學習這些史料時,誠實就在他們心中埋下了種子。
三、熱愛和平教育
通過對歷史上戰(zhàn)爭災難的反思和在和平條件下社會相對迅速發(fā)展兩方面的描述,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戰(zhàn)爭的危害與和平的珍貴。如,抗日戰(zhàn)爭中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人、經(jīng)濟損失5620億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30多個國家卷入其中,死亡人數(shù)達1000多萬人,受傷人數(shù)達2000多萬人,所有參戰(zhàn)國的戰(zhàn)爭費用達3400多億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60多個國家卷入其中,占當時全世界人口的80%,死亡人數(shù)在3500萬至6000萬人之間。這些觸目驚心的歷史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深刻地揭露了戰(zhàn)爭的罪惡,表達了一個深層的主題,那就是作為戰(zhàn)爭,不管是正義還是非正義,它在客觀上都給人類以巨大災難。再如,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巨大社會成就,毫無疑問與這一時期相對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境密不可分。由此,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珍惜和平。
四、毅力與恒心教育
毅力和恒心是學生應具備的重要品德,是成功的重要基礎,很多偉人都是這種品德的典范。孫中山先生終身為民主共和而奮斗,在其革命生涯中經(jīng)歷了許多次的失敗,但“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他表現(xiàn)出崇高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對事業(yè)堅定不移地執(zhí)著追求,贏得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真心愛戴。鄧小平在三落三起的革命生涯中,卻始終能用堅毅的品質戰(zhàn)勝巨大困難,他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人民逐步走向了富裕。歷史人物的示范作用,將幫助青少年用堅定的信念、樂觀主義的精神來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消除挫折所產(chǎn)生的消極情緒,從而形成克服困難、百折不撓的堅毅品質。
五、團結協(xié)作精神教育
從孫劉聯(lián)合抗曹取得赤壁之戰(zhàn)勝利,到近代史上兩次國共合作,分別打倒了北洋軍閥和日本侵略者,再到“二戰(zhàn)”中國際力量聯(lián)合打敗法西斯等等,均可得出“團結就是力量”的結論。由此,讓學生學會樂意與人合作、善于與人合作。
可見,歷史課所具有的特點使歷史課成為除思想政治課外最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課程。把握主題、發(fā)掘素材、進行正確施教,學生可學到影響其個人選擇、態(tài)度和價值認識等知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