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才 沈香萍
“道”是老子哲學的核心概念,他的全部思想體系都是由“道”而展開的。在老子的哲學中“道”包括“天道”和“人道”,“天道”指的是宇宙的規(guī)律、社會的規(guī)則,而“人道”則是指人生最高的道德境界,是一種理想的人格狀態(tài):在老子看來,自然界之所以生生不息,欣欣向榮,是因為萬物都按照“道”的規(guī)律運行,由此老子認為“人道”只有取法于“天道”,人只有應“道”行事,順應天理,才能做到“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明了萬物,把握自我,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個“得道”之人,一個有益于社會、有益于自然、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我的人,達到一種理想的人格狀態(tài)和精神境界。正如老子所言:“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p>
在現(xiàn)代社會,由于受雙重標準或多重標準的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多元并存,大學生也不例外。有學者認為,在大學生的生活世界中存在著兩套價值體系:“在社會政治生活領(lǐng)域、在一些冠冕堂皇的場合、在大學生使用的教科書里,存在著一套多年來形成的所謂政治化的話語體系和價值體系;而在家庭生活領(lǐng)域、在一些私人場合、在大學生經(jīng)常接觸的流行文化里,則存在著另一套所謂人性化的話語體系和價值體系”,“我們的社會和文化一直在鼓勵和獎勵二元人格的形成,并賦予一些贊美的詞匯,如‘成熟’、‘練達’、‘沉穩(wěn)’等等?!盵1]這種狀況,使得大學生失去了追求和目標,放棄了理想和信念,嚴重影響了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老子“道”的思想,以“道”為目標,體現(xiàn)了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
老子并不是坐而論“道”,而是“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的“道”既是“無”,又是“有”。 “有”和“無”的思想,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無”和“有”是“道”存在的兩種方式。 所謂“無”,是說“道”是最普遍的規(guī)律,是超越性的本體存在,是萬物之本根;所謂“有”是指“無”向現(xiàn)實人生的生成,是“無”落實到現(xiàn)象界,對人們產(chǎn)生的作用,是對現(xiàn)實人生的指導?!暗馈本褪恰盁o”和“有”的統(tǒng)一,正如那薇在其《道家與海德格爾相互詮釋》一書中指出的:道不是能夠脫離素樸之心運作和參與的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天地萬物自然社會的客觀規(guī)律,而是天地萬物作為自身存在的本然狀態(tài)。道是素樸之心與萬物本然相融相契的狀態(tài),是心物一體的境遇。[2]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無論是何種情況下,自然的規(guī)律是必須要遵循的,是一定要按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即“無”去運行的。切忌剛愎自用,主觀行事。
另一方面,“無”又離不開“有”,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又是在大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中完成的。教育客觀規(guī)律的指導固然重要,生活環(huán)境的熏陶也是不可忽視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是從“無”到“有”、“有”“無”結(jié)合、相輔相成、相融相生的過程。校園環(huán)境、規(guī)章制度、各種文化活動,大學生所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都對其思想道德修養(yǎng)具有重要的影響。所以大學生的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密切聯(lián)系大學生的生活實踐,而不能僅靠教師和管理者口頭的說教和宣傳。
老子強調(diào)“自然”、“無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師法天地,天地要師法“道”,但“道”最終又師法于“自然”。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的一種狀態(tài)。“道”的這種自然性就是“無為”,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 “無為”也就是“無違”,即無違自然、因任自然而無所作為,或不強作為的意思?!白匀弧焙汀盁o為”這兩個名詞可以說是二而一的,體現(xiàn)出的都是任自然的精神,“順自然而為”,使天地萬物無為自化。蘇轍在《道德真經(jīng)注》中說“無為”就是“因物之自然,不勞而成之矣”,“順自然而為”是一種最好的為,也就是老子說的“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通過“無為”可以達到“無不為”的目的,達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的理想境界。
“自然”、“無為”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與方法上有著重要的啟示與借鑒意義。自然是人本然的發(fā)展狀態(tài),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要順應人之為人的自然,作為教育者,在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上,要講“無為”,給學生充分的獨立和自由,但這種獨立和自由又不是絕對的,而是以“道”為指導和規(guī)范的,在“道”的指導和規(guī)范下的“無為”順應了大學生德性形成的自然,更能取得良好的實際效果。正如老子所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鄙虾玫牡掠琼樔酥疄槿说淖匀?,低一等的德育就是為德育而德育:規(guī)章制度、量化考評……規(guī)范往往會變成約束與限制,而與德育的目標背道而馳?!拔覠o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要搞好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教育管理者就應把工作重點放在如何適合大學生成長發(fā)展的“自然”上,而不是只求有德的形式。
大學生思想道德培養(yǎng)的最終目標是什么?馬克思在《1844年經(jīng)濟哲學手稿》中指出:“共產(chǎn)主義是私有財產(chǎn)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人的本質(zhì)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人的復歸……這種共產(chǎn)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盵3]馬克思告訴我們,一個完美的人,是實現(xiàn)自身解放的人,是一個擺脫異化、向自然人復歸的人。這也就是我們大學生思想道德培養(yǎng)的目標。
站在“道”的立場上,老子最早發(fā)出了反異化的呼聲。他認為,嬰兒的自然境界才是生命與生具有的本然狀態(tài),才是生命的本質(zhì)之所在,這種境界,不應該有任何的矯飾和造作,不應該有任何的異化和外在束縛。任何外在的規(guī)范、標準都會違背人的自然的本真存在,都會給人的自然的本真存在造成危害。自然和本真永遠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社會的發(fā)展和人生的進取都不應以喪失自然和本真為代價。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以自然和本真自我的建構(gòu)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關(guān)注學生的主見、思想和感情,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一個自主發(fā)展的空間,這樣才能避免和凈化異化造成的污染,使社會和人生都得以健康地發(fā)展。
[1]周擁平.全球化、文化自覺與青少年發(fā)展[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4).
[2]那薇.道家與海德格爾相互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2.
[3][德]馬克思.1844 年經(jīng)濟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