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古代“三代”“四代”歷史意識溯源

        2013-03-27 11:34:47王燦
        東方論壇 2013年1期
        關(guān)鍵詞:歷史文化

        王燦

        (河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中國古代“三代”“四代”歷史意識溯源

        王燦

        (河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尚書》在中國學術(shù)史上,最早按照虞、夏、商、周四代的順序編纂,這種“四代”觀念多見于先秦古籍,應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才形成,是反向構(gòu)筑起來的華夏歷史系統(tǒng),即由周、商、夏依次上溯而至堯、舜時代,體現(xiàn)了華夏歷史意識。這種歷史意識的內(nèi)涵是:歷史是在 “天下一統(tǒng)”的情形下運行的,歷史的主體是“一統(tǒng)”的華夏民族文化共同體,而不是分裂的各個小族群。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華夏歷史意識也是一種“大一統(tǒng)”政治觀,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華夏歷史意識還與“華夷之辨”密切相關(guān)。《尚書》“華夷”思想以文化為根本標準,并沒有絕對的血緣界限和地域區(qū)隔,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靈活性,與現(xiàn)代民族意識有很大不同,這是王道史觀最重要的體現(xiàn)之一。

        《尚書》; “三代”; “四代”;虞夏商周;歷史意識;華夏民族文化共同體

        “夏商周”“三代”并提乃至“虞夏商周”“四代”并提的現(xiàn)象,是中國古代典籍中常見的現(xiàn)象。這種提法起源于何處?有何歷史意蘊呢?

        關(guān)于“三代”觀念及其歷史意蘊,劉家和先生曾經(jīng)談到:“在《尚書》和《詩經(jīng)》里,還未見‘三代’一詞。顯然, 在周王朝尚未終結(jié)之前, ‘三代’就還不能作為歷史反思的一個既定的對象出現(xiàn)。在《左傳》里, 成公八年所記韓厥之言中開始提到‘三代’(可見在孔子以前, ‘三代’觀念已經(jīng)出現(xiàn))?!盵1]在論及《史記》時,劉先生進一步指出:“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首先是《五帝本紀》,隨后就是夏、殷、周三個本紀以至秦、漢諸本紀。如果不看內(nèi)容,人們是會有可能把五帝、三代之君誤會為先后相承的統(tǒng)一國家的君主的?!妒酚洝匪从车漠斎皇谴笠唤y(tǒng)了的漢代的觀念。中國文明自三代始,夏、商、周還不是真正的統(tǒng)一國家。這在今天已經(jīng)為人們所公認。但是,難道司馬遷的三代統(tǒng)一的觀念就只有其自身時代的影響而沒有任何歷史的根據(jù)嗎?不,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司馬遷是歷史家,他不能憑空說話,而是言必有據(jù),盡管他的史料依據(jù)有時并不太可靠。他寫夏、商、周三代本紀,所根據(jù)的是《尚書》《詩經(jīng)》《左傳》《國語》以及先秦諸子書中的有關(guān)資料。就以‘三代’的觀念來說,他是有其充分的歷史根據(jù)的。三代觀念的源頭見于《尚書》之中。傳世的二十九篇《尚書》(偽古文諸篇除外)就是按虞、夏、商、周的朝代次序排列的?!盵2](P306-307)劉先生指出:司馬遷按夏、商、周順序編排,是反映了“大一統(tǒng)”思想,而實際上觀念的源頭見于《尚書》之中;夏代應該存在過,并且夏、商兩代確曾是當時的共主,這些因素正是“大一統(tǒng)”思想得以萌芽的最初土壤。[2](P306-309)張富祥先生除了表達了與劉家和先生基本相同的觀點外,又進一步認為: 《堯典》和《舜典》的內(nèi)容呈現(xiàn)為“文明進化論的斷制”,《禹貢》篇“展示的是統(tǒng)一國家的政區(qū)設(shè)計”,這些都是“大一統(tǒng)”思想的體現(xiàn);而“大一統(tǒng)”觀念實堪稱為“大義”中的“大義”,[3](P115-117)對《尚書》歷史思想的重要影響予以極高評價。易寧先生也在論文中探討說:周人已經(jīng)認識到了夏、商、周三代相承及其與“天命”關(guān)系,這是“中國古代歷史認同觀念”的濫觴。他還指出:許倬云先生從金文入手,在《西周史》中也曾注意到這一點。[4]可見,學者們都注意到了夏、商、周三代史料被依次編排所體現(xiàn)出的歷史意識,其本身帶有“大一統(tǒng)”和“民族認同觀念”的因素,為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chǔ)。

        一、先秦古籍的“四代”“三代”意識

        在探討先秦時期“四代”或者“三代”歷史意識之前,需要解釋“華夏族”一詞的起源以及該族群的歷史發(fā)展等問題。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是上古時期華夏大地上的主體民族。[5](P422)葉林生先生曾經(jīng)發(fā)表《“華夏族”正義》一文,系統(tǒng)梳理了華夏族的名稱來歷和華夏族本身的發(fā)展源流,指出:“華夏族從開始便是個復合概念,不是指古代某部族;華夏族有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至春秋戰(zhàn)國時才開始用‘華夏’作中國的代稱,對遠古的原始部族不能使用這個稱謂?!盵6]

        既然華夏族在春秋戰(zhàn)國才基本形成,那么它的前身則不能用“華夏族”這一稱呼。因為中國歷來以文化認同作為劃分族群的最重要標準,因而在華夏族的諸形成要素中,文化同樣占據(jù)主要地位。在華夏族形成之前,勢必經(jīng)過漸進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華大地上的主要人群對于華夏文化的認同感與日俱增,已經(jīng)具備了華夏族的胚胎或者萌芽。但是,華夏族畢竟沒有正式形成,“華夏”的稱呼也沒有正式出現(xiàn),因而不能稱之為華夏族。應該找出一個比較合適的詞匯,這個詞匯既能在時間上涵括華夏族尚未形成、只有其胚胎甚至萌芽的時期;又能包括“華夏族”這一詞語的內(nèi)涵。比較妥當?shù)淖龇ň褪鞘褂谩叭A夏民族文化共同體”這一概念。[5](P422)這既基于文化在中國古代族群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又考慮到民族本身就是一個共同體。因而,在本文中,我們用“華夏民族文化共同體”來概括華夏族的萌芽、發(fā)展乃至形成時的形態(tài)。這一族群的主要活動地域就是《尚書》所反映的中原及其周圍區(qū)域,他們都認可華夏文化,構(gòu)成《尚書》中虞、夏、商、周四代的歷史主體。

        在先秦古籍中,虞、夏、商、周四代依次排列的情形,在《尚書》中最早出現(xiàn)。下面將今本《尚書》的篇章目錄按照先后順序大致列出(以通行的《十三經(jīng)注疏》本為據(jù)),以探討其后的歷史意蘊:

        書序(卷一)

        虞書(卷二——卷五):1. 堯典 2. 舜典 3. 大禹謨 4. 皋陶謨 5. 益稷

        夏書(卷六、卷七):6. 禹貢 7. 甘誓 8. 五子之歌 9. 胤征

        商書(卷八——卷十):10. 湯誓 11. 仲虺之誥 ……25. 西伯戡黎 26. 微子

        周書(卷十二——卷二十):27. 泰誓上 28. 泰誓中 ……57. 費誓 58. 秦誓

        從上述可見,《尚書》的這種編排順序與后世“大一統(tǒng)”王朝正史中將各主要朝代相續(xù)排列的格局相同,很顯然,《尚書》將虞、夏、商、周視為四個先后相繼的“朝代”,它們各是那個時代的“中央王朝”,而歷史的主體也只有一個:華夏大地(以中原地區(qū)為中心)上的華夏民族文化共同體。這種意識,反映出《尚書》的編者將華夏大地上的所有民族視為同一民族文化共同體即華夏民族文化共同體,歷史的唯一主體就是這個民族文化共同體。因而,我們可以稱這種歷史觀念為“華夏民族文化共同體歷史意識”,簡稱“華夏歷史意識”。

        《尚書》所記載的時代,起自堯舜禹時期,終于東周秦穆公時期(春秋早期)?!渡袝芳确从沉诉@一漫長歷史時期的史實和傳說,又折射了它在被整理、編纂過程中的思想觀念,因而《尚書》實際上可以反映出雙重的歷史內(nèi)容?!渡袝匪涊d史事與編纂者及其所在時代思想之間的張力,使得我們可以借此窺見隱藏在《尚書》編纂體例和特殊用語背后的歷史思想。華夏民族文化共同體歷史意識,就是《尚書》歷史思想中較隱蔽但又非常重要的方面,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很大,值得深入探討。

        其實,這種虞、夏、商、周“四代”并提的現(xiàn)象,春秋戰(zhàn)國的先秦古籍多有之,可以作為例證。比如,張富祥先生就曾在論文中縷列過:

        《左傳》莊公三十二年: “故有得神以興, 亦有以亡, 虞、夏、商、周是也。”又成公十三年: “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諸秦, 亦既報舊德矣。”又襄公二十四年: “昔之祖, 自虞以上為陶唐氏, 在夏為御龍氏, 在商為豕韋氏, 在周為唐杜氏?!庇终压? “虞有三苗, 夏有觀扈, 商有女先邳, 周有徐奄。”

        《周禮·考工記》: “有虞氏尚陶, 夏后氏尚匠, 殷人尚梓, 周人尚輿?!?/p>

        《國語·鄭語》: “夫成天地之大功者, 其子孫未嘗不章, 虞、夏、商、周是也?!?/p>

        《墨子·明鬼下》: “昔虞、夏、商、周, 三代之圣王, 其始建國營都日, 必擇國之正壇, 置以為宗廟?!?/p>

        《墨子·非命下》: “子胡不尚(上)考之商周、虞夏之記?”

        《呂氏春秋·審應覽》: “今虞、夏、商、周無存者, 皆不知反諸己也?!?/p>

        《韓非子·顯學》: “殷周七百余歲, 虞夏二千余歲, 而不能定儒、墨之真?!盵7]

        除張先生所舉之例外,[5](P423)先秦古籍中還有個別將“虞夏商周”連稱的例子,如:

        《記》曰:“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設(shè)四輔及三公,不必備,唯其人。”語使能也。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國治,君之謂也。[8](P635)(《禮記·文王世子第八》)

        鸞車,有虞氏之路也。鉤車,夏后氏之路也。大路,殷路也。乘路,周路也。有虞氏之旂,夏后氏之綏,殷之大白,周之大赤。夏后氏駱馬黑鬛,殷人白馬黑首,周人黃馬蕃鬛?!暮笫仙忻魉笊絮?,周尚酒。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有虞氏之綏,夏后氏之綢練,殷之崇牙,周之璧翣。凡四代之服、器、官,魯兼用之。[8](P944-954)(《禮記·明堂位第十四》)

        除了在字面上將“虞夏商周”連稱的例子外,先秦古籍中還有一些關(guān)于“四代”的說法,雖然沒有并提“虞夏商周”,但是其意涵與“虞夏商周”連稱相同: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贝酥^乎![8](P1065)(《禮記·學記第十八》)

        另外還有將“夏商周”或“夏殷周”之類連稱之例: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有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盵9](P23-24)(《論語·為政第二》)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盵9](P210-211)(《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

        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10](P134)(《孟子·卷五·滕文公上》)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10](P136)(《孟子·卷五·滕文公上》)

        當然“三代”之說則尤其多。下面分類列舉。首先,《禮記》中的“三代”之說最多,請看以下幾例:

        反哭之吊也,哀之至也。反而亡焉,失之矣,于是為甚,殷既封而吊,周反哭而吊。孔子曰:“殷已愨,吾從周?!痹嵊诒狈?,北首,三代之達禮也,之幽之故也。[8](P271-272)(《禮記·檀弓下第四》)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cè)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盵8](P656)(《禮記·禮運第九》)

        三代之禮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夏造殷因。周坐尸,詔侑武方,其禮亦然,其道一也。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曾子曰:“周禮其猶醵與!”[8](P743-744)(《禮記·禮器第十》)

        肆直而慈愛,商之遺聲也,商人識之,故謂之《商》。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識之,故謂之《齊》,明乎商之音者,臨事而屢斷;明乎齊之音者,見利而讓。[8](P1147)(《禮記·樂記第十九》)

        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8](P1376)(《禮記·哀公問第二十七》)

        《左傳》中的“三代”之說也頗多,下面略舉兩例:

        韓厥言于晉侯曰:“成季之勛,宣孟之忠,而無后,為善者其懼矣。三代之令王,皆數(shù)百年保天之祿。夫豈無辟王,賴前哲以免也?!吨軙吩唬骸桓椅牿姽??!悦鞯乱病!蹦肆⑽?,而反其田焉。[11](P734)(《春秋左傳·成公八年》)

        鄭子產(chǎn)聘于晉。晉侯疾,韓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寢疾,于今三月矣,并走群望,有加而無瘳。今夢黃熊入于寢門,其何厲鬼也?”對曰:“以君之明,子為大政,其何厲之有?昔堯殛鯀于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于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祀之。晉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韓子祀夏郊,晉侯有間,賜子產(chǎn)莒之二方鼎。[11](P1243-1246)(《春秋左傳·昭公七年》)①“三代”連稱,《左傳》和《禮記》尚有其他例子,此處不再多引。

        《孟子》中也有“三代”之說: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由惡醉而強酒?!盵10](P191)(《孟子·卷七·離婁上》)

        還有“虞夏”連稱之例:

        景公與晏子立于曲潢之上,望見齊國,問晏子曰:“后世孰將踐有齊國者乎?”晏子對曰:“非賤臣之所敢議也?!惫唬骸昂厝灰?,得者無失,則虞夏常存矣。”[12](P471)(《晏子春秋·卷七》)

        另外,在成書年代較晚,但所涉素材多為先秦時期的古籍亦有一些例子:

        公曰:“四代之政刑,論其明者,可以為法乎?”子曰:“何哉?四代之政刑,皆可法也。”公曰:“以我行之,其可乎?”子曰:“否,不可。臣愿君之立知而以觀聞也,四代之政刑,君若用之,則緩急將有所不節(jié),不節(jié)君將約之,約之卒將棄法,棄法是無以為國家也?!盵13](P164)(《大戴禮記·四代第六十九》)

        至于當時人們?yōu)槭裁从袝r不將“唐堯”時期專列為一代,《尚書正義》中曾有解釋說:

        正義曰:《堯典》雖曰唐事,本以虞史所錄,末言舜登庸由堯,故追堯作典,非唐史所錄,故謂之《虞書》 也。鄭玄云“舜之美事,在於堯時”是也。[14](P20)

        由于《堯典》是舜時史官所記錄,因而,《堯典》中所涉及之關(guān)于堯的事情,都是由于追記而得,因而不把唐堯之時專列為一代。《尚書正義》還接著解釋了“虞夏同科”之理由:

        案馬融、鄭玄、王肅、《別錄》題皆曰《虞夏書》,以虞、夏同科,雖虞事亦連夏。此直言《虞書》,本無《夏書》之題也。案鄭序以為《虞夏書》二十篇,《商書》四十篇,《周書》四十篇,《贊》云“三科之條,五家之教”,是虞、夏同科也。……[14](P20)

        《尚書正義》的理由是:由于虞舜和夏禹之事往往相連,很難截然分清,所以可以合為一類,故稱“虞夏同科”。

        總之,以上所列舉古籍,除最后的《大戴禮記》外,主要內(nèi)容都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其共同點是,都將虞、夏、商、周(或夏、商、周)視為前后相續(xù)的、統(tǒng)治華夏民族所居之廣大區(qū)域的四個(或三個)“大一統(tǒng)”“王朝”,歷史的主體就是一個:“華夏”民族文化共同體。既然先秦時期相當多古籍都有這種觀念,這就反映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種觀念帶有相當?shù)钠毡樾?。而毫無疑問,在這些之中,《尚書》是最早的源頭。

        二、“三代”“四代”歷史意識與歷史實際之間的差異

        濫觴于《尚書》、存在并發(fā)展于先秦時代的華夏歷史意識,與虞、夏、商、周時代的歷史實際是有差異的。

        考古和文獻研究都表明,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上曾經(jīng)是“萬國”并立,到春秋時期也有百余個國家同時存在,并不存在像后世那樣的“大一統(tǒng)”國家。雖然當時確實存在一個“共主”,共主政權(quán)對地方政權(quán)也有一定影響力,但這畢竟不是后世的“大一統(tǒng)”王朝,二者不可相提并論。換言之,當時既沒有出現(xiàn)秦朝、漢朝那樣的“大一統(tǒng)”王朝,也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華夏民族。因此,就歷史實際而言,《尚書》所表露出的歷史意識不應該超越它所記載的那個時代,不應該反映出“大一統(tǒng)”王朝相繼并立的觀念和類似于“華夏民族為唯一歷史主體”的歷史意識。然而,今本《尚書》卻是按照虞、夏、商、周“四代”順序編排的,實際上,這里隱含的歷史思想就是:華夏民族文化共同體及其所在的虞、夏、商、周等“大一統(tǒng)”國家,是歷史發(fā)展的唯一主體。

        那么,《尚書》這種虞、夏、商、周四代相繼的編排順序及其顯現(xiàn)出的華夏歷史意識,它們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歷史意識的自然擴大。有學者曾言:“所謂歷史意識,就是對過去的感知和理解。初級的、感知的歷史意識是先天固有的,也可稱作本能的、不自覺的歷史意識,它來自人類最重要的本能之一:記憶—回憶?!盵15](P5)越往遠古,限于條件,人們的活動區(qū)域相對越小,其歷史意識所反映的生活范圍亦越小。最初,人們對于歷史的認知主要還是關(guān)于自己祖先、家族或者部族發(fā)展史的記憶和回憶。吳懷祺先生在談及原始歷史意識的發(fā)展歷程時曾說:“為了自身的生存,遠古的先民從最初仰觀俯察自然變化中,產(chǎn)生出經(jīng)驗的觀念,這就是原始歷史意識?!瓘膱D騰崇拜到遠祖崇拜、近祖崇拜,反映出原始歷史意識的發(fā)展。從虛幻的始祖和真實世系的結(jié)合,進而表現(xiàn)為對先祖的‘慎終追遠’,這本身就是在混沌的掙扎著向前發(fā)展的漫長的進程。如果說圖騰崇拜還只是以虛構(gòu)的始祖業(yè)績鼓舞氏族的成員,那么,祖先崇拜則是追念先祖在開拓中創(chuàng)造出的真實業(yè)績,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盵16](P173.P177)吳先生在此指出歷史意識所反映的時間段會不斷拉長,由切身而范圍最小的“經(jīng)驗的觀念”到“圖騰崇拜”“遠祖崇拜”“近祖崇拜”,歷史意識所反映的人群范圍也逐漸擴大。但在以氏族、部落為主要生活集團的遠古時期,人們歷史意識的思維范圍最大也不過是自己部族的發(fā)展史。隨著更大人群的出現(xiàn),這種歷史意識所反映的范圍也會逐漸擴大。在遠古時期,歷史意識所反映的時間段和地域范圍,隨著經(jīng)驗范圍的擴大,呈現(xiàn)遞增趨勢,這是有道理的??傊瑲v史意識隨著地域和生活范圍的擴大而發(fā)展,是華夏歷史意識的第一個成因。

        其二,對民族和文化的認同不斷加強。張富祥先生指出:華夏民族文化共同體的形成應該是一個“縱向的歷史行程”,“古人對中國古史的認識也確是越往后而越往前延伸,對古史的‘編年’也是逐漸清晰起來的”,在這方面“古史辨派”的觀點有其合理之處。[5](P422)在《尚書》編纂時,華夏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隨著文化成果的累積和普及程度的提高、文獻記載逐漸滲入人們的意識之中,人們對這一共同體及華夏文化的認同感越來越強,編纂者自覺不自覺地用后世已經(jīng)發(fā)展得較為成熟、穩(wěn)固的華夏民族文化共同體來想象他們以前的時代,認為自虞、夏以來都是如此,華夏民族文化共同體是自古以來就如此牢固結(jié)合的。于是他們不自覺地將虞、夏、商、周四代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編排,視之為統(tǒng)一的王朝相繼,歷史的唯一主體就是這些王朝的人民群體:華夏民族文化共同體。很明顯,這是《尚書》后世學者在編纂《尚書》的過程中,將自己及自己所生活時代的歷史觀念滲入《尚書》中,使之被改造,從而體現(xiàn)為現(xiàn)在“四代”相繼的面貌。換言之,所謂虞、夏、商、周“四代”相繼的觀念,實際上是在后來隨著華夏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濫觴與凝聚,才逐漸產(chǎn)生出的,這種涵蓋各部族、各地域的華夏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歷史意識,多見于先秦古籍,它們多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成書,可見這種“四代”觀念也應該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才形成的,是反向構(gòu)筑起來的“華夏”歷史系統(tǒng),即由周、商、夏依次上溯至堯、舜時代。關(guān)于這點,張富祥先生曾有過較詳細的論述。[5](P422)

        張富祥先生還曾在相關(guān)論文中,對華夏歷史意識的形成過程,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分析和推斷:“純從史學上講,我國古代官修的編年體王朝史和諸侯國史是到西周后期才開始出現(xiàn)的(確切的紀年始于公元前841年),想來人們對上古歷史的完整認識也應到這時才開始確立?!渡袝钒从?、夏、商、周‘四代’的順序編輯, 正反映了這一歷史認識的程序。大概在夏、商之際, 雖已可能有‘夏商’的聯(lián)稱,而由于當時社會組織體系的松散、社會變動的無常、華夏民族共同體觀念的薄弱以及歷史記錄的缺乏等因素,人們的‘斷代’觀念還相當模糊。到西周時期, 隨著民族融合的加強、文化的進步和文獻的增多,人們的共同體觀念和歷史觀念日趨強化,才逐步對夏、商、周三代的歷史有了完整的認識,并進而追加虞舜歷史而構(gòu)成了‘四代’之稱(同時也已上溯到唐堯以前)?!盵7]張先生這段論述從社會組織體系、民族融合、文化的進步等角度說明了“四代”意識的產(chǎn)生緣由。

        其三,從不同的歷史視角出發(fā),可以導致產(chǎn)生不同的歷史觀念。葛兆光先生曾經(jīng)指出:現(xiàn)代西方學者視一些原始狀態(tài)下的民族為“未開化”者,認為他們都最終要像西方那樣進化到“開化”狀態(tài),這種觀點,其實質(zhì)是要將歷史中的地域差異轉(zhuǎn)化為時間差異,從而造成歷史發(fā)展的統(tǒng)一模式,亦即“西方中心”的“線性進化論”模式。[17](P10-11)葛先生從地域差異和時間差異的轉(zhuǎn)換入手,看待歷史觀念的實質(zhì)問題,非常具有啟發(fā)性。同樣,依此思路,我們可以看到: 《尚書》編纂中也清楚地反映出夏、商、周是相互遞嬗的三個朝代(如果算上“虞代”是四代),在此基礎(chǔ)上建構(gòu)出“華夏民族文化共同體”歷史意識,①除了需要特殊強調(diào)外,本文以下都將“華夏民族文化共同體歷史意識”簡稱為“華夏歷史意識”。但是,如果是其他學者的特殊稱謂如“華夏認同”時,則遵從原作者的說法,不妄改動。并進一步發(fā)展出以后的“大一統(tǒng)”思想。從地域和時間差異相互轉(zhuǎn)換的角度看,這種思想的實質(zhì)是將本來并不十分準確、并不絕對的所謂時間差異(夏商周三族有相當一段時間是并存的),轉(zhuǎn)化為絕對存有時間差異(夏商周三代相繼而非并立),并在此基礎(chǔ)上建構(gòu)了相同的地域意識(“華夏”大地上的統(tǒng)一王朝),同樣也最終建構(gòu)了一種歷史發(fā)展的統(tǒng)一模式(中國“大一統(tǒng)”的歷史發(fā)展模式),這種歷史觀念本身涉及歷史主體和歷史變動兩方面的問題,并且在日后逐漸發(fā)展為了“大一統(tǒng)”的政治觀,在中國歷史上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其四,民族融合的加強和國家走向“大一統(tǒng)”趨勢的愈加明朗,提供了華夏歷史意識的時代背景,強化了華夏歷史意識。華夏歷史意識的產(chǎn)生和形成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越往歷史的后期,這一意識就越得到強化。這種強化既和上述的歷史記憶、文化進步、歷史視角有關(guān),也與歷史發(fā)展中客觀形勢的變化有關(guān)??傮w上看,從虞夏時代到商周時代,我國的政治統(tǒng)一性是不斷加強的。[18](P2-129)這種政治上統(tǒng)一性的加強,既是文化和歷史意識發(fā)展的結(jié)果,同時又是影響這二者的因素,三者交互為用,彼此影響。特別是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雖然周天子的權(quán)威大為下降,但是,相反,列國數(shù)目銳減、整個華夏大地走向“大一統(tǒng)”的趨勢并不因此而改變。這種日趨明朗的統(tǒng)一趨勢,都使得華夏歷史意識被不斷強化。從這個角度看,華夏歷史意識也是“王道”理想在新歷史形勢下的再現(xiàn)。

        三、總結(jié)

        作為古代“王道”理想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華夏歷史意識對中國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強化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意識以及民族凝聚力。曾有學者言:“中國歷史有很強的延續(xù)性,這使中華民族的歷史意識分外強烈”,[19](P35)這種說法自然有其相當?shù)览?,尤其是從整個中國歷史的發(fā)展來看;但是,“中國歷史有很強的延續(xù)性”與“中華民族的歷史意識分外強烈”二者之間是相互為用、相輔相成的。從精神的能動性這一角度而言,強烈的歷史意識對中國歷史的延續(xù)性同樣起到很大促進作用;“大一統(tǒng)”觀念對保持國家的統(tǒng)一和壯大也非常關(guān)鍵?!渡袝肥侵袊幕钤绲慕?jīng)典,更是起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華夏歷史意識在政治思想上表現(xiàn)為極強大而獨特的“大一統(tǒng)”政治觀,而這種“大一統(tǒng)”政治觀又與中國史官制度結(jié)合一起互相作用:史官制度將“大一統(tǒng)”政治思想轉(zhuǎn)化為統(tǒng)一的民族意識,統(tǒng)一的民族意識在包括史書在內(nèi)的文化典籍中又表現(xiàn)為“大一統(tǒng)”政治觀,并通過政治制度和官員施于現(xiàn)實政治和文化,史官制度及其文化又被強化,如此循環(huán)不止。可見,華夏歷史意識和“大一統(tǒng)”觀念二者本為一體,又各有側(cè)重,交互為用,對鑄造中國“大一統(tǒng)”國家及其歷史思想傳統(tǒng),對形成從未斷裂的中國文化和歷史這一奇跡,確是厥功甚偉。

        參考文獻:

        [1] 劉家和. 從“三代”反思看歷史意識的覺醒 [J]. 史學史研究, 2007, (1): 1-6.

        [2] 劉家和. 史學經(jīng)學與思想: 在世界史背景下對于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思考 [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 2005.

        [3] 張富祥.〈尚書〉概說 [A]. 鄭杰文, 傅永軍主編. 經(jīng)學十二講[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7.

        [4] 易寧. 中國古代歷史認同觀念的濫觴——〈尚書·周書〉的歷史思維 [J]. 史學史研究, 2010, (4): 3-6.

        [5] 張富祥. 東夷文化通考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6] 葉林生. “華夏族”正義 [J]. 民族研究, 2002, (6): 60-66.

        [7] 張富祥. 華夏考——兼論中國早期國家政制的醞釀與形成 [J].東方論壇, 2003, (4): 37-45.

        [8] 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 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簡體字版) [M]. 李學勤主編,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9] 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 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注疏(簡體字版) [M]. 李學勤主編,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10] 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 十三經(jīng)注疏·孟子注疏(簡體字版) [M]. 李學勤主編, 北京: 北京大學出社, 1999.

        [11] 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 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左傳正義(簡體字版) [M]. 李學勤主編,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12] 吳則虞. 晏子春秋集釋 [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2.

        [13] [清]王聘珍. 大戴禮記解詁[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14] 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 十三經(jīng)注疏·尚書正義(簡體字版) [M]. 李學勤主編,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15] 郭小淩. 西方史學史 [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

        [16] 吳懷祺, 林曉平. 中國史學思想通史·總論 先秦卷 [M]. 吳懷祺主編, 合肥: 黃山書社, 2005.

        [17] 葛兆光. 中國思想史(第1卷) [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1.

        [18] 周谷城. 中國政治史 [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2.

        [19] 莊國雄, 馬擁軍, 孫承叔. 歷史哲學 [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4.

        責任編輯:侯德彤

        Origin of the Historical Concept of “Three Dynasties” and “Four Dynasties” in Ancient China: Its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WANG Can
        ( College of Humanities,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23, China )

        In Chinese academic history, The Book of History was the first to be complied in order of the four dynasties. This four-generation concept, often observed in the pre-Qin books, was formed only in the Spring-and-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t is a Chinese historical system established in a reverse direction, i.e., from Zhou, Shang, Xia up to Yao and Shun periods. This shows that history runs in a unified country rather than in a cluster of divided kingdoms. This outlook of great harmony has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ver later centuries. The Book of History treats culture as the root, without a clear blood or regional boundary. It is very inclusive and flexible.

        The Book of History; three generations; four generations; Yu, Xia, Shang and Zhou;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the cultural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K092

        A

        1005-7100(2013)01-0006-07

        2012-11-26

        本論文是山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中國古代史論研究”(編號12RWZD08);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學術(shù)研究項目“儒學史論文獻匯編”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并得到河南科技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的資助。本文的寫作受到了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張富祥先生的具體指導,謹此致謝。

        王燦(1972-),男,山東棗莊人,博士,河南科技大學大學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學術(shù)文化。

        猜你喜歡
        歷史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誰遠誰近?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5月
        国产精品久久成人网站| 日本红怡院东京热加勒比| 国产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就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天堂| 麻豆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极品少妇刺激呻吟网站| 中文在线8资源库| 热99精品| 成人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被三个男人绑着躁我好爽视频 | 无码欧美毛片一区二区三| 99re6热在线精品视频播放6| 日韩av无码午夜福利电影| 不卡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久久| 一群黑人大战亚裔女在线播放| 中国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人成乱码在线| 波多野42部无码喷潮在线|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色| 国产三级视频不卡在线观看| 朝鲜女人大白屁股ass|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无码免费| 亚洲第一女人天堂av|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不卡|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精品| 中国内射xxxx6981少妇|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红杏性无码免费专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无码| 国产2021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99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玉足榨精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aⅴ| 中文字幕亚洲视频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岳| 鲁一鲁一鲁一鲁一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