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育新
(三峽大學 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大學校長》為老悟的系列小說“反思教育三部曲”的第三部,由中國戲劇出版社于2012年5月出版??偟膩砜矗≌f已經(jīng)突破了一般“反腐小說”、“官場小說”所慣有的暴露黑幕、道德訓誡的模式,將人們對現(xiàn)實的憂患升華到對大學精神、知識分子等宏闊命題的思慮中。作為一個學院派知識分子,老悟對浸淫其中的高校教育環(huán)境可謂春江鳧鴨、冷暖先知,因此,在《大學校長》中對高校生態(tài)的描畫能夠真實貼切、拷問能夠直抵要害;同時,對知識分子作為“人類良心”之使命的堅守,又使得《大學校長》張揚著擔當?shù)牡赖掠職?,充盈著綿遠的人文情懷。
在《大學校長》的后記中,老悟寫到,“多年來,我一直出入于高等學府,并一直講授文學課。也許是‘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的緣故吧,我對身邊猶如過江之鯽的‘圣人’或‘才子’和猶如春筍般涌現(xiàn)的‘圣事’,常常是熟視無睹或無動于衷,而對身邊寥若晨星的‘鮑魚’之人和事,卻特別刻骨銘心,以至于在寫‘下水作品’時有時竟不知不覺地將那種刻骨銘心之感寫了進去……”[1](P317)其實,小說所描畫的“鮑魚”之人和事,不僅令作者刻骨銘心,更令世人觸目驚心?;羰澜?、謝崿魁、袁大驊、文登科、韋俊彥等腐敗勢力沆瀣一氣,把持著錦都大學的教育、學術、行政資源,他們結黨營私、打擊異己、學術作假、生活腐化,將一片學術凈土搞成烏煙瘴氣、群魔亂舞的“鮑魚之肆”。而作為大學的真正主人,教師如方正的嚴守道、才華橫溢的譚侃如,學生如好學上進的甄潔凈、應雄偉等,不是被排擠打壓,就是被誣蔑誹謗,甚至身心受到戕害。整個錦都大學,外表似乎還是金光燦燦,內里早已敗絮紛紛、危機重重。
《大學校長》洋溢著強烈而生動的時代氣息——小說有時甚至將作者的電子郵件、時事新聞等內容隱去真名后“移植”過來,如小說在談及文新學院院長韋俊彥學術造假時,分別用了打假專家袁舟子、學界大腕榮中天、學術明星于彤的舉報信,這些人物不禁讓我們會心莞爾;又如,小說里在論及網(wǎng)上關于著名經(jīng)濟學家嫖娼事件的討論時,更是將現(xiàn)實生活中原某著名大學經(jīng)濟學院院長嫖娼事件在網(wǎng)上的討論略加刪改而成,盡力保存著“原汁原味”;而舉報音樂教授梅蘭香、法學教授游林豹的信,也來自網(wǎng)上的一些帖子。另外,學生給譚侃如的信,關于文新學院“四大才子”丑聞的民謠,也摘引自電子郵件或個人信件的內容。這種將現(xiàn)實生活“移植”或“鑲嵌”進小說中的方式,既給小說提供了一個雜語喧嘩的“福斯塔夫式”的環(huán)境背景,又使小說產生了一種奇妙的“櫥窗”效應和逼真感。
“從某種意義上講,凡小說都是影射——整體性的影射”(曹文軒語,見《“鳥頭先生”與春秋筆法》)。這種整體性的影射,除了現(xiàn)實生活的“映像”式的刻畫,更多也包含著象征和寓言的意味。如魯迅筆下的“未莊”, 阿Q,假洋鬼子,趙老太爺?shù)鹊龋螄L不是影射當時整個中國社會的精神圖景?而在《大學校長》中,那個錦都大學,在某種程度上何嘗不是影射當下的某些高校?在《阿Q正傳》發(fā)表時,魯迅堅決拒絕某些好事者的“對號入座”,而老悟在《大學校長》后記中,也同樣反對“對號入座”——盡管他承認小說中所描寫的事情可以和當下某些高校里的事情“對接”,“比如,將小說所描寫的經(jīng)濟腐敗問題與某著名大學校黨委書記、校長以及某名牌大學常務副校長、常務副書記等的貪污腐敗聯(lián)想在一起,將小說所描寫的學術腐敗問題與某著名大學副校長的博士學位論文作假,某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的博士論文作假,以及某名牌大學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弄虛作假騙取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等聯(lián)想在一起;將小說所描寫的道德腐敗問題與某著名大學副校長嫖娼、某名牌大學經(jīng)濟學院院長嫖娼、某著名大學教授利用手中的碩士研究生專業(yè)課的命題權與考生做性交易、某著名大學教授因與女學生關系曖昧而被女學生的男友用菜刀砍死、某名牌音樂學院一七十多歲的教授利用手中的研究生招生權并與學生發(fā)生肉體關系并大肆索賄……聯(lián)想在一起?!盵1](P319)但這種“對接”,一方面只是文學想象與現(xiàn)實社會的無意耦合,另一方面則在于作者并非是借文學的形式來發(fā)泄一己私憤,而是如魯迅所說,意在抉發(fā)病情,引起療救的注意。
“五四”時期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首先是以“問題小說”的面貌出現(xiàn)的?!拔逅摹眴⒚伤汲痹炀偷哪贻p作家,在易卜生戲劇及俄羅斯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等的影響下,用懷疑的眼光打量中國傳統(tǒng)社會,用手中的筆來提出和討論社會和人生問題——核心則是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以及與此相關的個性自由、戀愛婚姻、倫理道德、婦女解放等社會問題以及民眾疾苦、兒童、教育等問題。周作人倡導的“人的文學”表達了“問題小說”的精神旨趣,“用這人道主義為本,對于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學?!盵2]正是立足于這種“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的人道主義立場,周作人將“問題小說”與晚清時期那種“丑詆私敵,等于謗書;又或有謾罵之志而無抒寫之才”的“黑幕小說”區(qū)別開來——認為:“我們決不說黑幕不應披露,且主張黑幕極應披露,但決不是如此披露。我們揭起黑幕,并非專心要看這幕后有人在那里做什么事,也不是專心要看做那些事的是什么人。我們要將黑幕里的人,和他所做的事,連著背景并作一起觀。……但這個黑幕研究,可是極難,第一,做這樣事,需得有極高深的人生觀的文人才配,決非專做‘閑書’的人所能。第二,研究的范圍大了,不但奸盜詐偽應該歸入,便是中國極常見的夸大狂、色情狂、背德狂的文人學士應該一律收入。”[3]老悟將《大學校長》定位為“反思教育三部曲”之一,顯然,其旨趣不僅僅是“暴露黑暗”,更不屬行人身攻擊的“黑幕小說”之類。在小說中,老悟著重反思了中國高校教育的辦學理念的深層次弊病,探討了“大學精神”的精義,且其所達到的深度是同類小說所罕能所及的。
錦都大學校長鄭崎上任伊始,便接到法學院嚴守道教授舉報該院院長梅自猷強暴學生甄潔凈和文新學院譚侃如教師控告該院院長韋俊彥學術作假、道德墮落、打壓異己的上訪信件,隨后在“微服私訪”該校獨立學院時,發(fā)現(xiàn)獨立學院存在著財務混亂、唯利是圖、媚權讒富的現(xiàn)象,“白天看起來像技院——技工學院,晚上看起來像妓院。”[1](P89)鄭崎認為,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由辦學理念的偏差所致:“現(xiàn)在的大學……缺乏必要的人文氛圍和對終極關懷的追求,人們在那里找不到一點精神家園的感覺……一所名牌大學應該走出為國家眼前經(jīng)濟建設服務的傳統(tǒng)思維,走進象牙塔,致力于研究一些影響世界未來的前沿問題,至少是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以后的重大課題。唯用是圖、唯利是圖,不腐化墮落才怪呢!……從根本上來說,大學是培養(yǎng)人,而不是訓練人的地方。什么是‘人’?馮友蘭說,‘所謂人,就是對于世界社會有他自己的認識、看法,對以往及現(xiàn)在的所有有價值的東西——文學、美學、音樂都能夠欣賞,具備這些條件的也就是一個人?!髮W尤其是精英型大學本來就應該是通才教育或以通才教育為主?!盵1](P90-91)
著名學者金耀基在其《大學之理念》一書中指出,大學起源于中國的先秦和西方的古希臘、羅馬,而現(xiàn)代大學則起源于歐洲中世紀的大學,如法國的巴黎大學,意大利的勃隆那大學,英國的牛津和劍橋大學等,其基本特點就是其世界精神和超國界的性格,隨著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運動的發(fā)展,這種普世精神的基底由原來的語言(拉丁語)、宗教(基督教)轉換為科學的思想和共認的知識性格。幾個世紀以來,現(xiàn)代大學的理念幾經(jīng)變化——從古典型的提供博雅教育、培訓紳士,到德國式的以大學為研究中心、自由地從事創(chuàng)造性的學問,后來再到美國式的躍身社會洪流、為社會服務;但學術的獨立和思想的自由,對知識的探索,對“整全”的博雅之士即通才的教育形塑和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生活(有文學氣質,有文生情調,有生命意義的生活方式)的構建,依然是當代大學念茲在茲的核心主題。在《大學校長》中,鄭崎實際也是持如此大學理念的,而且也是基于如此大學理念對錦都大學從三方面進行改革的,即一是加強財經(jīng)紀律,對錦都大學的經(jīng)濟腐敗“重災區(qū)”——獨立學院進行財務審計;二是整飭學風——基于“一個大學,如果崇尚學問,唯學問至上,那么員工就會尊重學問,追求學問,就會成為社會才俊的聚集地、培育人才的基地、孕育思想的搖籃、傳播文化的窗口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思維方法和做人道理的地方……大學教師必須真正崇尚學術、崇尚真理,對民族、國家甚至整個人類要有非常強烈的責任感”[1](P307)的觀點,懲處以文新學院院長韋俊彥為首的論文剽竊、盜用書號等學術腐敗行為;三是開展師德教育——反對網(wǎng)民對嫖娼教授的所謂“人性寬容”、將知識分子的道德水準與普通民眾的道德水準等同的觀點,堅持知識分子作為社會的精英,必須有相應的道德自律和責任擔當,并明言道:“竺可楨說,‘亂世道德墮落,歷史上均是,但大學猶如海上燈塔,吾人不能于此時降低道德標準?!螞r現(xiàn)在是太平盛世,我們又身處大學、身為學人,更應該如此?!盵1](P172)
無論是弘揚師德還是整頓學風,其基本前提就是要求作為知識分子的大學教師堅守作為“社會良心”的使命;就是要求大學擺脫為經(jīng)濟建設服務的理念,擺脫學術和市場利益捆綁式結合的辦學模式,回歸原本應有的求真?zhèn)鹘y(tǒng)——鄭崎正是基于如此基本前提援引德國哲學家漢娜·阿倫特的觀點來批駁“為經(jīng)濟建設服務”的大學理念:當大學決心于經(jīng)常為社會利益集團服務的方針的時候,馬上就背叛了學術工作和科學自身,大學如果確定了這樣的目標,無異等同于自殺;他對聚眾淫亂的文登科和游林豹,嫖娼的袁官富,金錢、權力和性的錯亂媾和的謝崿魁、隋楓、袁大驊、高明英等,利用手中權力摧殘學生的梅蘭香、梅自猷、韋俊彥等的懲處,則彰顯了他對作為知識分子的大學教師堅守作為“社會良心”之使命的堅守。而現(xiàn)在的大學,實際上與市場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彌漫著才子加流氓氣、才子加帝王氣的氛圍,功利主義戰(zhàn)勝了愛智求真,真正的大學精神已經(jīng)淡忘和虛脫……可以說,在《大學校長》中,老悟提出了如何構建中國現(xiàn)代大學教育的獨立的“學統(tǒng)”問題;他對中國高校教育的弊病的痛徹反思,對大學精神的呼喚,發(fā)人深省,振聾發(fā)聵。
《大學校長》充分展現(xiàn)了老悟作為一名學院派知識分子宏闊精深的理性思辨能力,豐富和擴容了小說本身的精神涵韻;但是,小說又并沒有因此而變得“概念化”——老悟對高校生活的熟稔,對社會現(xiàn)象的犀利洞察,對人物心理的細膩洞悉,均使得小說充滿了活潑的生活氣息。同時,整部小說情節(jié)跌宕自然,節(jié)奏張弛有度……這些也顯現(xiàn)了老悟嫻熟的藝術駕馭能力。小說最值得稱道的是人物語言——無論是鄭崎、嚴守道等,還是謝崿魁、袁大驊等,其語言既有明晰、理性的學術性,又有詩情濃郁的抒情小調,同時夾雜著政治文化多年熏陶下的特色官話,以及民間江湖那種潑辣、新鮮的口語……這些充分顯示了中國高校知識分子的多重精神屬性。
但《大學校長》也并非白璧微瑕——雖然就其思想的深邃獨特來說,小說遠遠標異于慣常的“官場小說”或“反腐小說”那種道德警示的精神維度,但其敘事則似沿用張平的《抉擇》的模式:主人公身兼大任,意欲扶正祛邪,然而,被眾多腐敗墮落的人物的包圍;主人公在眾人的輔助之下,與之進行了殊死周旋搏斗,最后,在付出了流血犧牲等慘重代價之后,“上面”“機械降臨”,邪惡束手,正義凱旋(小說中那個從未露面卻操縱人物命運的老領導“尚正”同志,顯然扮演著那個“機械降臨”的角色)。這種“舊瓶裝新酒”的模式,使得整部小說的精神容量大受框束和壓抑,也影響著人物形象的塑造,如小說的主人公鄭崎,就因此而存在著明顯的精神裂隙——他一方面強調現(xiàn)代理念,批判中國人逆來順受的奴從性格,強調人的主體性,“沒有主體性,也不追求主體性,這與人類的發(fā)展方向是背道而馳的,與整個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方向也是背道而馳的?!盵1](P145)另一方面,又強調以民族、國家、學校為念,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舍生取義,強調“我們現(xiàn)在有黨和政府的領導,有全國人民的支持”,這個姿態(tài),又不由地讓我們想起張平《抉擇》中的那個英雄市長李高成,而這種英雄典型和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理念的現(xiàn)代小說的精神氣質涇渭兩分。
同時,《大學校長》還受傳統(tǒng)的“忠奸對抗”敘述模式的影響,人物形象由此而帶有明顯的扁平化的特點——其精神世界的深度和立體、開放與復調等均沒有很好地展示出來:一方面,正面人物占據(jù)著道德高地,雄辯滔滔,然其理念和德性從一開始就是自明和堅定的,呈現(xiàn)出某種超時間的特性;他們盡管歷盡艱辛,但靈魂世界卻較少經(jīng)歷永不停息的自我懷疑的洗禮,而且,作者明確堅持精英立場(這種精英立場其實呈現(xiàn)出來的是樸實、誠懇的面貌,令人感佩),而多少有些削弱了對人的有限性、復雜性的反省。另一方面,反面人物罪孽深重,行動線緊張、激烈、切實,而由于相對缺少與之相匹配的豐富、復雜的內心生活的開掘,從而,顯得有些突兀和浮面。
不過,總體而言,作為一部當下反思大學教育的小說,《大學校長》已經(jīng)向讀者展示了其睿智、豐富、深刻的精神魅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價值將會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專家和大眾讀者的體認和肯定。我們也期待老悟筆耕不輟,繼續(xù)帶給我們驚喜和感動。
[1] 老悟.大學校長 [M].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
[2] 周作人.人的文學 [J].新青年,1918,(5).
[3] 周作人.論黑幕 [J].新青年,1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