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博文
臍帶血(UCB)間充質干細胞(MSCs)在生物學和形態(tài)學特點上與骨髓來源的MSCs存在相似性,具有多向分化的特點,為發(fā)育在中胚層的早期細胞。經誘導分化和體外培養(yǎng)后,在一定條件下可向成骨細胞、神經細胞、脂肪細胞、心肌細胞、軟骨細胞等方向分化;可在基因治療中作為載體細胞,也可在細胞治療中作為種子細胞[1]。添加血清是MSCs培養(yǎng)的傳統(tǒng)方法,但成功率較低,提高培養(yǎng)成功率對于UCB-MSCs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使臍帶血資源得到良好利用,明確疾病診斷的關鍵。本次就主要影響UCB-MSCs體外培養(yǎng)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并制定干預措施,現報道如下。
1.1 材料 準備青霉素、鏈霉素、馬血清、胎牛血清、IMDM培養(yǎng)基。同時準備甲苯胺藍、β-甘油磷酸鈉、地塞米松、轉鐵蛋白等。對離心機、倒置顯微鏡、24孔培養(yǎng)板進行準備。實驗所用的臍帶血為足月產婦足月剖腹產嬰兒及足月分娩兒,每次對臍帶血進行50~100mL的采集。
1.2 方法 采集臍帶血后用密度為1.077g/mL的細胞分離液以2500r/min,20min密度梯度進行離心操作后對單個核細胞MNCs獲取。臍帶血與Ficoll分離體的體積比為1:2~1:1。用IMDM基礎培養(yǎng)基將分離后的細胞2次離心洗滌,對細胞密度進行調整后備用。篩選UCB-MSCs體外培養(yǎng)條件,USB-MSCs的生長過程中,細胞因子、細胞的接種密度、血清及基質支持單獨起作用外,還相互作用,故開展相關研究。并依據結果對體外培養(yǎng)UCB-MSCs時,細胞因子添加的種類、適宜細胞因子用量進行篩選,對UCB-MSCs進行流式檢測及誘導分化。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UCB-MSCs培養(yǎng)中細胞的接觸密度為最顯著的影響因素,MSCs在接種密度越大的情況下,越易生長,培養(yǎng)出MSCs的幾率越大。另外,在MSCs生長過程中添加細胞因子顯示出較為明顯的刺激生長作用,添加細胞因子GM-CSF和IL-3在高接種密度的基礎上,使UCB-MSCs體外原代培養(yǎng)的成功率從約30%顯著提高至90%以上(P<0.05)。流式檢測結果顯示,細胞表達間充質干細胞在分離培養(yǎng)中的抗原,造血細胞不表達抗原,可向脂肪、軟骨及成骨分化,一致于骨髓源的間充質干細胞,故對培養(yǎng)方法進行確定,可將大量優(yōu)質的UCB-MSCs種子細胞向臨床提供。
為使UCB-MSCs原代培養(yǎng)成功率有效提高,采用正交實驗設計的方法對MSCs培養(yǎng)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考察。結果表明,在決定MSCs成功培養(yǎng)的重點因素中,除與細胞的接種密度相關外,還需適宜的細胞因子用量和種類。誘導分化分析和免疫表型分析證明,UCB-MSCs在傳代培養(yǎng)下仍保持干細胞特性,其表達如CD13、CD166等相關的間充質干細胞表面標志,而不表達CD45、CD34及HLA-DR。在表面標志上,骨髓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與臍帶血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相一致[2]。另外,在誘導分化的情況下,其向軟骨、成骨、脂肪等多方向均有分化的能力被證實,誘導分化結果一致于骨髓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對細胞的表面受體產生刺激,并可對化學信號進行識別和結合,靶細胞在特異的生理效應方面起到了觸發(fā)作用。
綜上所述,采用誘導分化鑒定結果與流式細胞儀檢測的結果表明,將細胞因子所培養(yǎng)出的成纖維狀細胞在傳統(tǒng)培養(yǎng)方法的基礎上添加,為臍帶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使UCB-MSCs的原代培養(yǎng)成功率顯著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
[1]孫艷,段芳齡,陳香宇.體外誘導人臍血間充質干細胞向肝細胞樣細胞分化的研究[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4,6(13):239-243.
[2]Chen X,Xu H,Wan C,et al.Bioreactor expansion of human adult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J].Stem Cells,2006,24(9):2052-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