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芳 張泉水 夏莉
產后抑郁癥是指產婦分娩后出現抑郁癥狀,一般在產后2 周出現癥狀,表現為焦慮、易激怒、恐懼、沮喪和擔憂,偶爾會陷入錯亂和嗜睡狀態(tài)[1];嚴重者會有絕望、離家出走、傷害孩子或自殺的想法和行動。此病癥嚴重影響產婦的身心健康,也間接影響嬰兒的健康成長,同時也給家庭、婚姻乃至社會帶來負面影響[2-4]。深圳市寶安區(qū)人口結構特殊,非戶籍人口比例高達90%以上,而且生育期人口基數大。本研究對產婦進行抑郁發(fā)作篩查,研究其意義及有效護理策略,以提高產婦抑郁發(fā)作的識別率和治療率。
1.1 調查對象 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間,在深圳市寶安區(qū)婦幼保健院產科病房,將住院的產婦納入調查對象,共調查300 例。
1.2 調查方法 在產婦出院時,采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5-7]進行篩查,篩查標準:EPDS滿分30 分,EPDS分值<9 分定為無產后抑郁傾向;EPDS≥9 分并且<13 分者,定為產后情緒不良,EPDS≥13 分初步判斷為產后抑郁。篩查結果陽性者(EPDS評分≥9 分)請精神??浦髦我陨腺Y格的醫(yī)生進行確診,確診為抑郁發(fā)作的患者納入隨訪對象。
1.3 診斷及標準 抑郁發(fā)作的診斷標準依據“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即CCMD-3[8]中抑郁發(fā)作的診斷標準,由具有主治及以上資格的精神科醫(yī)生進行診斷。
共調查產婦300 人,年齡在19~44 歲,平均年齡(28±8)歲。出院時篩查產后抑郁發(fā)病情況:無抑郁(EPDS評分≤8)者261 人(87.0%),產后情緒不良(EPDS評分為9~12 分)29 人(9.7%),疑似產后抑郁癥(EPDS評分≥13 分)10 人,占3.3%。產后抑郁篩查陽性者(EPDS≥9 分)共39 人,經過精神科醫(yī)生進行臨床診斷,最終確診產后抑郁患者12 人,發(fā)病率為4.0%。符合產后抑郁的12 例患者,首次轉診到位率僅4 例,占33.3%。
3.1 護理目標 經過首次轉診追蹤發(fā)現,經過診斷符合產后抑郁的12 例患者,首次轉診到位率僅33.3%(4 例)。產后抑郁的治療依從性很低,而主要問題在于其家庭缺乏重視。原因如下:(1)傳統(tǒng)習俗:普遍的家屬及產婦認為產后要坐“月子”,期間不便也不愿出門;(2)由于重男輕女等原因,部分家庭關系不和諧,對產婦的關心重視程度不夠;(3)不接受是產后抑郁,不認為是一種疾病,或者認為是在鬧情緒,抱有僥幸心理;(4)擔心藥物治療會影響哺乳,拒絕治療;(5)即使有部分家庭在做一些努力,但是首選的不是去醫(yī)院,而是自選辦法,如“迷信”等。盡管部分抑郁已經非常嚴重,嚴重失眠,出現消極念頭,但是如何才能讓其進行正規(guī)治療,是面臨的一個難點。所以,護理的目標是提高其治療的主動性與依從性。
3.2 護理策略 產婦由于產后身體恢復等方面的原因,主動要求出門的少。而且產后抑郁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影響等因素,缺乏治療的主動性。所以,治療的主動性和決定權往往在于家屬的認識和態(tài)度。護理的重點在于以下幾個方面:(1)向家屬重點是其丈夫介紹產后抑郁的相關知識,尤其是對產婦及嬰幼兒的嚴重危害性,以調動其對疾病的重視及治療的主動性。(2)對產婦及家屬介紹目前關于產后抑郁的治療方法,告知該病是可以治愈的,以提高其治療的信心;針對性解決其擔心的問題,必要時請專科醫(yī)生解答,以消除其治療的顧慮。如對于希望母乳喂養(yǎng)等特殊要求的,可以采用經顱磁刺激治療方法,盡量在其本人及家屬能夠接受的范圍內開展治療。(3)加強患者與醫(yī)生的溝通,及時解決治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減少治療的中斷,加強對患者及家屬隨訪,防止治療的脫失。
本研究中,產后抑郁發(fā)作的發(fā)生率達4.0%,患病率較高。所以,對產婦進行常規(guī)的抑郁篩查顯得很有必要性。鐘寶亮等[9]研究發(fā)現,我國婦幼保健機構醫(yī)護人員對產后抑郁的正確識別率并不高。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使用簡單,只有10 個問題,而且信度和效度也很好,便于臨床篩查。
我國婦幼保健機構醫(yī)護人員對產后抑郁的正確處理率較低,不及精神衛(wèi)生專業(yè)人員的1/2[7],也說明婦保醫(yī)護人員對產后抑郁的認識不足?;颊叩霓D診到位率低,不僅說明患者及家屬重視程度不夠,也暴露出我們的孕產婦健康教育存在不足。我們更多的是對孕婦進行健康教育,家屬健康教育存在缺位。目前發(fā)現產后抑郁患者治療依從性差,如果發(fā)現產后抑郁的患者,建議對患者本人及家屬加強心理護理干預,提高轉診到位率和治療依從性。
[1]李妙榮.人性化護理在產婦分娩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0):93.
[2]王克勤.舍曲林輔以心理支持治療產后抑郁癥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1(18):64-65.
[3]蔣榮英,蒙翠麗.產后抑郁癥的原因分析及預防對策[J].當代醫(yī)學,2012,18(27):1-2.
[4]顧文平.心理社會因素對產后抑郁的影響[J].浙江預防醫(yī)學,2013,25(3):66-67.
[5]Cox JL,Holden JM,Sagovsky R.Detection of postnatal depression.Development of the 10-item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J].Br J Psychiatry,1987,150:782-786.
[6]Lee DT,Yip SK,Chiu HF,et al.Detecting postnatal depression in Chinese women.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J].Br J Psychiatry.1998,172:433-437.
[7]仇劍崟,王祖承,羅來敏,等.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的臨床應用[J].上海精神醫(yī)學,2001,13(4):219-221.
[8]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S].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2-75.
[9]鐘寶亮,崔娟,陳紅輝,等.武漢地區(qū)21 家婦幼保健機構對產后抑郁識別的現況調查[J/CD].中華婦幼臨床醫(yī)學雜志:電子版,2011,7 (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