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大學》)
譯文:所謂想治理好自己的屬國,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別人,是不可能的。所以君子在家里就應該受到了治理屬國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長;對孩子的慈愛可用于統(tǒng)治民眾。一家仁愛,一國也會興起仁愛風氣;一家禮讓,一國也會興起禮讓風氣;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犯上作亂。其聯(lián)系就是這樣緊密。這就叫一句話就會壞事,一個人就能安邦治國。
如保赤子
講齊家就是講治國,家跟國是一樣的。下面引用康誥說的“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出自《尚書.康誥》)。一個家庭的族長或者做領導的,要對一切人,上面對老一輩父母,下面對孩子,中間對兄弟姐妹朋友,“如保赤子”?!俺嘧印笔呛⒆印:⒆釉趺唇小俺嘧印??嬰兒剛剛生出來,一身都紅彤彤的,所以叫赤子。那你們看到一個嬰兒剛生下來像一堆豆腐一樣啊,抱他兩個指頭都不敢碰啊,要像抓豆腐一樣輕輕的,不能抱歪了。一個做家長的,或者做一個團體領袖甚至國家元首的,給一切人的愛,就像抱嬰兒那樣,這句話多嚴重啊。尤其是出家人,自己看自己的修行、心理行為,對別人就像對待嬰兒一樣嗎?幾乎做不到。做不到沒有關系,“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你受了這個教育,懂了這個做人的道理,你誠心去學,去做。有時候想慈愛一點,哎呀我想對這個人好一點,有時候越看越討厭,瞪他一眼,以后慢慢不瞪他了嘛。你只要誠心去做,“不中”,不是每一下打中中心,“不遠矣”,差不多了。做到差不多,不是圣人也變賢人了,也了不起!但不學永遠也做不好,所以講“心誠求之”?!拔从袑W養(yǎng)于而后嫁者也”,看世界上沒有一個女孩子啊,先學會怎么樣生兒子,然后去嫁人的。就是這個道理,生活上的經驗,慢慢來。
風氣轉移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p>
家庭、團體、國家都一樣,國家和社會是以家庭為單位,一個家庭能夠做到仁慈,這個國家也會仁慈。這個“仁”不一定代表仁慈,上面所講的都是仁的境界,仁者人也,人字旁邊一個二,人與人之間,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是人與人之間,社會國家也是人與人組成。所以我經常罵青年同學們,一個小團體內人與人之間,心都不能平下來,都不能相處得很好,你還有前途?所以一家、一個團體、一個小單位你真能做到“仁”,真合群,從此就“一國興仁”。譬如住在一個地方,村莊鄰里住了這一家或者住了一個某人,大家慢慢都受了影響,起了一個領頭的作用。
所以“一家讓”,一家謙讓一點,“一國興讓”,“讓”就是退讓一點。我們講《論語》的時候提過一個故事。不過這個故事有翻版的,宋朝已經有過,后來到清朝有,你們到安徽,安徽桐城有一條街,街道跟臺北市也一樣,有個街道叫做六尺巷。怎么叫六尺巷呢?據(jù)說清朝初年,桐城張家,三代都是宰相,在家里為了蓋房子爭土地。隔壁鄰居說這個地是我的,這個宰相家里說這個地是我們的啊,不過三尺地方,要打官司。因為張家是宰相,等于現(xiàn)在是行政首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怕打官司,宰相管家趕快寫封信到京城里頭報告,他叫宰相打個電話給縣長講,一定要判我們贏。宰相接到這個信,看完,沒那么做,他在信上批了,寫在信上面:“千里求書為道墻,讓他三尺又何妨?”我們家里頭就讓他三尺也沒有關系么,“長城萬里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秦始皇當了皇帝比我當宰相大吧,修了萬里長城,長城還在啊,皇帝到哪里去了?唐朝那個郭子儀,戰(zhàn)功顯赫,皇帝叫他修王府,他這個元帥下來沒有事情做,蓋房子的時候自己去監(jiān)工,每天看到那個工人,說你給我修好一點,不要倒了。泥水匠告訴他,王爺你放心啦,我家三代都在長安做泥水匠啊 ,不曉得修了多少大房子啦,至今還沒有看見我們修的房子倒過,只有看到房子換主人。郭子儀一聽,再也不來監(jiān)工了。我們看不到大廈傾倒,多數(shù)都是自個先垮掉,又賣掉房子搬出去。泥水匠是真哲學家,把郭子儀教訓了一頓。那個宰相呢,“千里送書為道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彼依镆坏玫剿@個信啊,不打官司了,趕快讓出來三尺,表示禮讓,對方也退三尺,留下來六尺巷。
“一家讓,一國興讓”,尤其是對地位高的人來說的。如果一個普通老百姓,被別人欺負上來了,你不讓也行,讓就更好。風氣之轉移在于一二人。很多學生跟我說:“老師啊,這個社會現(xiàn)在已經不得了,你有責任。”我有什么責任?風氣轉移是在一二人,但不在你我身上啊,在那些得其時、得其位、得其權的人身上哪!這個宰相“讓他三尺又何妨”,如果我這個老百姓讓他六尺恐怕也過不去啊,他還要八尺呢!所以天底下的智慧,不是那么簡單的,道理要曉得怎么樣處,謙讓的方便之門是靠你的智慧了。
一句話有那么厲害?
“一人貪戾,一國作亂。”一個人貪,貪污,戾,暴戾、粗暴,天下就大亂了?當然你一個普通老百姓家庭,家里有個人偷錢,沒有紅包送就偷錢嘛,又戾,到處打人,很簡單,送監(jiān)獄或者神經病院,關起來,也不至于一國作亂了。要注意,齊家治國之道,像一個領導一個團體,這個老板、主席這樣做,就亂了。所以“其機如此”,這個地方講“機”,機關。所以講國家社會歷史,有一個家庭開不得這一點風氣。然對兒女的教育,抱赤子的時候就要開始教起,真的講中國的教育,母教最大。胎教,懷孕的時候就要開始教了,你到后來長大了怎么辦,就沒有辦法了。司馬光的話,“禍患常積于忽微”,看不見的一點小動作,未來就是大因果。因果的道理就是這樣,譬如我站在這里這個指頭,大家看到正不正?如果這里只歪一點點,你拉一條延長線到那里,距離越拉開,偏差越大。這就是“機”。你們當老師的,教學生需要注意,你在上面教的錯這么一點,隨著時間空間就會變很大。領導者之難,就像師道之難,在于你的言行舉止,偏差這一點,謬誤無限,所以叫做“其機如此”。
因此得出結論,“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僨”,就是崩掉了,做家長、頭頭的,一句話整個的國家一下就完了,崩掉了。就是你一個觀念,一個思想的錯誤,只一句話,有那么厲害?如果當一個將領、大國的元首,就是那么一個決策,一個觀念的錯誤,你坐在辦公室拿起筆來一揮,這個定案,就崩掉。崩掉多少?可能是幾百幾千幾萬的生命。
講到齊家治國問題,一個領導人的觀念、行為,就是如此重要。能夠由誠意到正心,自己為天下人之表率,天下就可以安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