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國際商事仲裁中的當事人意思自治與公共秩序
        ——Jivraj v. Hashwani案

        2013-03-08 02:39:28劉俊霞
        仲裁研究 2013年3期
        關(guān)鍵詞:仲裁條款公共秩序仲裁員

        劉俊霞

        ?

        國際商事仲裁中的當事人意思自治與公共秩序——Jivraj v. Hashwani案

        劉俊霞*

        2011年7月27日,英國最高法院作出了對一案的判決,一致推翻了此前上訴法院的結(jié)論。最高法院的判決與目前國際商事仲裁中的普遍實踐相一致,認為仲裁員的身份并非勞動法意義上的雇員,當事人對仲裁員身份的合理要求應當充分尊重,不能將公共秩序作為一個兜底條款加以限制。

        國際商事仲裁 仲裁員的定位 當事人意思自治 公共秩序

        一、案件事實與相關(guān)法律

        當事人Jivraj與Hashwani于1981年簽訂了一份投資協(xié)議,在國際范圍內(nèi)共同從事房地產(chǎn)開發(fā)。協(xié)議中包含了仲裁條款,約定雙方一切爭議都由三名仲裁員組成的仲裁庭解決,雙方當事人各指定一名仲裁員,第三名仲裁員由英國Aga Khan國民議會時任主席擔任,并且每名仲裁員都必須是伊斯蘭教徒。1998年,雙方?jīng)Q定終止投資協(xié)議,并由三名伊斯蘭教徒協(xié)助分割財產(chǎn)。由于未能達成共識,Hashwani便于2008年8月提起仲裁,要求Jivraj向其支付大約150萬歐元,并指定Colman先生作為仲裁員。Jivraj認為Colman先生沒有資格擔任本案的仲裁員,因為他不是伊斯蘭教徒,不符合仲裁條款的要求。而Hashwani則指出仲裁條款中對仲裁員特定身份的要求違反了2003年《平等雇傭規(guī)則》、1998年《人權(quán)法案》、以及普通法上的公共秩序,因此無效。①

        《平等雇傭規(guī)則》(以下簡稱“《規(guī)則》”)是歐盟于2003年頒布的,目的是反對雇傭關(guān)系中的宗教信仰歧視、殘疾歧視、年齡歧視、性別歧視等。根據(jù)《規(guī)則》第6條第1款(a)項和(c)項,因某人的宗教信仰背景而決定是否雇傭、或?qū)蛡驆徫蛔鞒鎏厥獍才攀沁`法的?!兑?guī)則》第2條第3款將雇傭分為依服務合同的雇傭和完成一定工作的雇傭。另外第7條規(guī)定了一種例外,即如果工作本身要求具備特定的宗教或信仰背景的除外。

        乍看上去,本案的爭議是非常具體的,當事人約定的仲裁條款似乎與那些直接援引機構(gòu)仲裁規(guī)則的仲裁條款毫無共同之處,但由于案件的裁決結(jié)果會帶來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該案引起了很多國際商事仲裁機構(gòu)的關(guān)注,ICC國際仲裁院和倫敦國際仲裁院(LCIA)都申請參加了英國最高法院的庭審,Aga Khan 伊斯蘭國際調(diào)解與仲裁委員會也代表伊斯蘭團體參加了庭審。②

        二、法院判決及評析

        (一)高等法院的判決

        高等法院(High Court)的法官Steel主張,無論是依據(jù)Hashwani提出的《平等雇傭規(guī)則》、還是1998年《人權(quán)法案》、還是公共秩序理論,都不能因仲裁條款要求仲裁員是伊斯蘭教徒而認定其無效,主要原因是仲裁員不適用《平等雇傭規(guī)則》中的“雇傭”。退一步說,即使仲裁員屬于這里的雇傭,伊斯蘭教徒身份也是擔任本案仲裁員所要求具備的特定宗教信仰背景,符合《規(guī)則》第7條第3款的例外情況。Steel法官還進一步指出,對仲裁員的身份要求與仲裁條款的其他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前兩個理由都站不住腳,那么整個仲裁條款就會歸于無效。③

        (二)上訴法院的判決

        上訴法院(Court of Appeal)的法官一致推翻了一審法院的決定,認為仲裁員是為了《平等雇傭規(guī)則》的目的而被“雇傭”的。仲裁員是依據(jù)協(xié)議完成某項工作,符合《平等雇傭規(guī)則》第2條第3款中的第一種類型,即依服務合同的雇傭,因此要求仲裁員必須是伊斯蘭教徒構(gòu)成了宗教信仰歧視,是非法的。并且,伊斯蘭身份也不是擔任本案仲裁員所必須具備的宗教背景,不符合《平等雇傭規(guī)則》第7條的例外。至于仲裁員的身份要求與仲裁條款其他部分的關(guān)系,上訴法院同意Steel法官的意見,認為如果將這一身份要求單獨割裂開來會從根本上改變當事人約定仲裁條款的本意,因此只能認定整個仲裁條款無效。

        (三)最高法院的判決

        1.雇傭問題

        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一致認為上訴法院否認Steel法官關(guān)于仲裁員不是雇員的做法是錯誤的,指出關(guān)鍵問題是仲裁員據(jù)以提供服務的協(xié)議是否屬于《平等雇傭規(guī)則》第2條第3款中的服務合同,因為這里不僅要求提供服務,還要求依據(jù)該合同產(chǎn)生雇傭關(guān)系。最高法院也意識到法律在這一點上存在一定的循環(huán)解釋問題,因此只能更加倚重事實,并在分析事實之后認為仲裁員的角色根本不屬于雇傭者。④

        主審法官Clarke就《平等雇傭規(guī)則》的保護范圍深入考察了歐洲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ECJ)的判例,尤其是案,⑤他發(fā)現(xiàn)判例法上明確區(qū)分了實質(zhì)上的雇傭者和不存在雇傭關(guān)系的獨立的服務提供者。之后他又通過分析國內(nèi)判例法,指出確定雇員身份的關(guān)鍵是判斷服務提供者是必須聽從服務接受者的指示,還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獨立完成任務。⑥對于國內(nèi)法上合同的主要目的是否是完成某項工作,雙方當事人和庭審的其他參與者的分歧很大,Clarke法官認為這些案件沒有集中討論雇傭是否一定要依據(jù)雇傭合同、學徒合同或完成一定工作的合同。⑦

        Clarke法官還在判決中提到了雇傭的標準和條件,這一點非常重要,標準和條件本身并不能剝奪申請人參與競爭的機會,但不意味著申請人可以入選,本案中當事人對伊斯蘭背景的要求就是這樣一項條件,所有人都有參與競爭的機會,因此不存在歧視。

        2. 工作本身的要求

        既然已經(jīng)認定了仲裁員的選擇不屬于《平等雇傭規(guī)則》中的雇傭,也就沒有必要考慮工作本身的要求問題了。但由于LCIA和ICC都非常詳細地闡述了這個問題,為使討論更加充分,Clarke法官和Mance法官都在判決中作了回應。

        Clarke法官指出,盡管工作本身的要求作為一項例外,具有嚴格的適用標準,但也不能使仲裁員過于受到拘束。仲裁員享有重要的自由裁量權(quán),可以適當?shù)匕才艩幾h解決程序,要求仲裁員具有某種特定的信仰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考慮。對伊斯蘭團體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在團隊內(nèi)部解決爭議對他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當事人選擇仲裁員的目的是希望他們公平善意地解決爭議,而只有伊斯蘭教徒可以理解他們團體內(nèi)部的道德準則,明白他們所共同接受的公平公正理念,因此Clarke法官認為本案當事人要求仲裁員具有相同的信仰不僅是一項內(nèi)在需要,也是合法又合理的。⑧

        (四)小結(jié)

        很顯然,上述三個法院的結(jié)論不同,支持理由和論證思路也不同。上訴法院的判決作出后,引起了國際商事仲裁領域廣泛的關(guān)注和爭議。上訴法院認為仲裁員是雇員,要求仲裁員具有特定的信仰違反了禁止歧視的規(guī)定以及公共秩序,這一方面限制了當事人意思自治這一基本的國際商事仲裁原則,阻礙了當事人對仲裁員的國籍、文化、個人品質(zhì)等與本案類似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使一些國際仲裁機構(gòu)的仲裁條款面臨無效的危險,為仲裁裁決的執(zhí)行帶來困難。⑨例如LCIA仲裁規(guī)則第5.4條,ICC仲裁規(guī)則第9.1條,UNCITRAL仲裁規(guī)則第6.7條都含有對仲裁員國籍的要求,也可能被視為一定程度上的歧視。⑩而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對仲裁裁員的身份則有不同的理解,他們認為仲裁員不是普通意義上的雇員,不適用勞動法上的歧視標準,而屬于私法領域的個人選擇問題,當事人可以自由決定。

        由此看來,本案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有以下幾個:如何定位仲裁員的性質(zhì);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適用;以及公共秩序?qū)Ξ斒氯艘馑甲灾卧瓌t的限制。

        三、仲裁員身份的定位

        對仲裁員身份的定位是本案需要解決的一個前提,直接決定了本案的兩種分析思路,從而會產(chǎn)生兩個截然對立的法律結(jié)果:如果仲裁員屬于《平等雇傭規(guī)則》中的雇員,信仰歧視就超出了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范圍,違反公共秩序;而如果不屬于雇員,那就是正當范圍內(nèi)的當事人意思自治。

        (一)仲裁員是否是雇員?

        最高法院的最終結(jié)論認為仲裁員不是雇員,因為仲裁員的職責明顯與雇傭關(guān)系的特點不相吻合。首先,仲裁員無需服從當事人的指示,他們是獨立的服務提供者,這與國際仲裁領域普遍接受的觀點一致;其次,雇傭法律不符合仲裁員與當事人之間的關(guān)系,仲裁法也不能適用于存在雇傭關(guān)系的當事人之間,例如《平等雇傭規(guī)則》第22條第1款提到雇傭期間雇員為完成工作任務而采取的行為,后果及于雇主,這顯然不符合仲裁的情況;而仲裁法規(guī)定只有在個別特定的情況下才可以更換仲裁員,這比雇主解雇員工要嚴格得多。

        從根源上來看,仲裁員的權(quán)力和義務來源于三個方面:當事人之間的協(xié)議、當事人與仲裁員的協(xié)議,還有仲裁法律。?一方面,仲裁員的指定需要有當事人的約定,但未作約定或約定不完善的還需要法律的補充。因此不能將仲裁員的身份簡單地定位為約定的或是法定的。英國著名法官Mustill和Boyd也明確地表達過這種觀點:“對仲裁員的指定不同于會計師、建筑師、或者律師,這是非常特殊的一種方式,我們希望法院也可以意識到這一點,不要硬生生地套用某些不合適宜的理論,而應當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充分考慮仲裁員的權(quán)利和義務,然后對其身份進行定位?!?

        (二)仲裁員身份的性質(zhì)

        對仲裁員身份的定位問題源于一案,?該案認為仲裁員的身份是準司法性的,仲裁員是當事人選擇來處理爭議的法官,他們與法官所處的位置、發(fā)揮的作用都非常相似,法律也賦予他們像法官一樣的豁免權(quán),當然他們能否發(fā)揮作用取決于:(1)爭議是否存在;(2)是否確定了最終的責任;(3)是否像法官一樣聽取、調(diào)查證據(jù)。?另一方面,仲裁員是通過個人之間的約定選擇的,因此也不能忽略了其中的契約性。仲裁協(xié)議原本是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契約,仲裁員通過接受當事人的指定,就成為該協(xié)議的第三方當事人,使得該協(xié)議成為一個新的三方協(xié)議。根據(jù)這個新的協(xié)議,仲裁員不僅對指定他的當事人,而是對雙方當事人都負有義務。?正如歐洲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ECJ)在案中指出的,仲裁員的職責不同于律師,律師可以更側(cè)重于為某一方當事人的利益,而仲裁員解決糾紛時則要保持公平公正。?可見,仲裁員的權(quán)利和義務融合了司法性和契約性。

        本案中最高法院也沿襲了上述觀點,認為仲裁員實際上是“準司法性的裁判官”,這一職責要求仲裁員公正裁斷糾紛,不得偏袒任何一方當事人,尤其是將其指定為仲裁員的一方當事人,更不能按照當事人的指示行事。?最高法院的這一決定與普通大眾的理解相一致。2010年一項國際仲裁調(diào)查表明:當事人選擇仲裁員時最看重的因素是“公平、開明”。?而且這也與LCIA、?ICC、?UNCITRAL[21]等仲裁規(guī)則中仲裁員的獨立義務相吻合。

        四、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踐行

        根據(jù)最高法院對本案的最終意見,仲裁員不屬于勞動法意義上的雇員,因此不適用有關(guān)的雇傭歧視標準,當事人要求仲裁員具有特定的信仰背景是在踐行意思自治原則。但值得思考的是:意思自治原則允許當事人約定類似于宗教信仰這種特殊要求的正當理由是什么?對其他類似情況會帶來什么影響?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界限在哪里?

        (一)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在本案的適用

        自16世紀問世以來,[22]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在國際商事仲裁中的地位日益穩(wěn)固,已經(jīng)成為國際商事仲裁領域的基石。[23]當事人選擇仲裁員、仲裁地點、仲裁語言,仲裁適用的法律等等,都可以隨從自己的意愿。之所以會如此寬松是因為當事人自己最清楚案件的情況,知道如何安排仲裁程序最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從而高效靈活地解決案件爭議。

        而指定特定的仲裁員就是當事人踐行意思自治原則的表現(xiàn)之一。很多當事人之所以決定通過仲裁的方式解決爭議,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可以影響仲裁庭的組成。[24]而仲裁員或仲裁庭則是整個仲裁程序的指揮,在仲裁中發(fā)揮的作用非常廣泛:(1)組織仲裁程序和證據(jù)的各個方面,如仲裁語言、仲裁地點、仲裁文件、書面或口頭報告、證人證言、專家意見等;(2)事實查明和調(diào)查、決定爭議問題;(3)對事實查明和證據(jù)評估適用相關(guān)的法律;(4)鼓勵及促進當事人和解。除此之外,仲裁員還有著非常廣泛的自由裁量權(quán),可以本著公平公正的前提,決定以適當?shù)姆绞竭M行仲裁。[25]可見選擇仲裁員對當事人有多么重要,選擇特定資質(zhì)的仲裁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仲裁程序,提高仲裁裁決的可預見性。

        不難理解,仲裁員履行職責時會不可避免地受其法律、社會、政治背景的影響,包括受過的培訓、工作經(jīng)驗、信仰、價值觀等。ICC曾對這些影響因素作了歸納:(1)仲裁員的法律背景,接受的是普通法系還是大陸法系的法學教育;(2)文化差異,有的仲裁員喜歡由自己主導仲裁程序,而有的仲裁員則習慣對抗式的仲裁程序;(3)有的法域認為仲裁有一定的宗教意義,因此對仲裁員的信仰有嚴格的要求;(4)不同文化還對書面協(xié)議、法律形式、社會規(guī)范等的重視程度不同。

        經(jīng)過以上分析,本案中Jivraj先生堅持仲裁員必須是伊斯蘭教徒的原因就容易理解了。正如一審法院已經(jīng)查明的,伊斯蘭國家對于教徒內(nèi)部的爭端解決從信仰的角度有著特殊的看法,如果三名仲裁員都是伊斯蘭教徒,當事人可以表現(xiàn)自如,選擇適當?shù)某绦?,更好地查明事實。由于都遵行相同的道德倫理標準,仲裁員也可以更貼切地從信仰的角度去評價當事人的行為。而這些是非同一信仰的仲裁員無法做到的,但恰恰是在這種可是可非的情況下,如果能尊重當事人特殊但合理的要求,則可以更充分地展現(xiàn)仲裁的靈活性,為當事人量身定做適合的仲裁方式,盡可能地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

        (二)當事人意思自治與仲裁員的國籍要求

        上訴法院對本案的判決作出后之所以引起仲裁界的爭議和惶恐,原因之一是正在生效的很多仲裁條款都援引了仲裁機構(gòu)的范本,而像LCIA、ICC、UNCITRAL的仲裁規(guī)則等又包含了對仲裁員的國籍限制,允許當事人選擇一位與自己相同國籍的仲裁員。如果案最終認定要求仲裁員具有特定宗教背景的仲裁條款因構(gòu)成歧視而無效,那么要求仲裁員具有特定國籍的仲裁條款可能也會因此而無效,而實踐中既有的這種仲裁條款不在少數(shù),因此上訴法院的判決作出后商人們紛紛修改包含國籍限制的仲裁條款,尤其是涉及到英國的案件。雖然最高法院的判決后來解除了這種顧慮,但這個問題仍值得思考:仲裁機構(gòu)基于何種考慮允許當事人限制仲裁員的國籍呢?

        早先,Lalive教授對于這個問題從人性的角度做了一個基本的解釋,認為這是基于一個默示的假設:出于本能反應,當事人會希望仲裁員跟自己有相同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26]調(diào)查也表明,當事人選擇仲裁員時會考慮:仲裁經(jīng)驗、行業(yè)經(jīng)驗、背景多樣化、對不同法律文化的了解程度等。[27]國際商事仲裁案件的當事人通常來自不同的國家,糾紛發(fā)生后,當事人都希望通過自己所熟悉的方式來解決,而選擇一名本國的仲裁員可以在其他仲裁員中起到媒介的作用,傳達和解釋該方當事人的法律和商業(yè)文化。[28]因此很多仲裁機構(gòu)的仲裁規(guī)則都允許當事人約定仲裁員的國籍,以確保仲裁庭在法律和文化背景方面保持平衡和中立。

        美國資深仲裁員Ilhyung Lee通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也說明了這一點,他指出有時來自某個國家的律師認為理所當然的問題其他律師可能不理解,因此法律文化的解釋是很有必要的。他舉了三個真實的案件,第一個案件中一方當事人來自西方國家,另一方當事人來自伊斯蘭國家,首席仲裁員最后就賠償?shù)睦栴}把握不準。因為該伊斯蘭國家的民法中沒有規(guī)定利息,只提到該法未作規(guī)定的依據(jù)《古蘭經(jīng)》,而《古蘭經(jīng)》是禁止支付利息的。[29]不過伊斯蘭這方當事人指定的仲裁員向仲裁庭解釋說,像本案這樣遲延履行支付義務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賠償,并且這實際上也是伊斯蘭法律的要求。對于這種解釋,雙方當事人都無異議,仲裁庭最后沒有直接裁決支付利息,而是通過降低其他義務的方式對當事人提供了合理的補償,巧妙地避開了棘手的問題,作出了合理的裁決。第二個案件中一位美國仲裁員向來自其他法域的兩位仲裁員解釋了如何理解美國聯(lián)邦法和各州法之間的關(guān)系;第三個案件中一位仲裁員講述了普通法上的預期違約,指出當事人通知后就無需再履行合同義務。[30]

        顯然,理論和實踐都表明,有了來自本國的仲裁員作為法律文化的媒介,可以避免誤解的發(fā)生,保證裁決的公平公正,提高當事人對國際商事仲裁的信任,因此仲裁機構(gòu)允許當事人要求仲裁員具備特定的國籍是很有必要的。一定程度上來說,要求與一方當事人具有同一國籍的仲裁員仍保持中立性可以說是國際仲裁的特色和精髓。

        五、公共秩序?qū)Ξ斒氯艘馑甲灾蔚南拗?/h2>

        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空間雖然比較廣泛,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原則是絕對的,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也是有界限的。英國學者Merkin在評價英國1996年《仲裁法》第1條b款[31]時指出,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允許當事人自主約定爭議解決的方式,但要受到公共秩序的限制。[32]那么公共秩序都有哪些?要求仲裁員具有特定的信仰或國籍是否違反公共秩序?公共秩序可以在多大范圍內(nèi)限制當事人的意思自治?

        (一)公共秩序的范圍與限制

        關(guān)于公共秩序的范圍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并且也在不斷演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之前認為是違反公共秩序的行為或許已經(jīng)被社會所接受。英國學者Christopher Style大致上將違反公共秩序?qū)е录s定無效的情況分為以下五種:違反強行法的規(guī)定;妨礙政府管理國內(nèi)事務或國際事務;妨礙司法的正當行使;破壞婚姻或道德規(guī)范;損害公眾的經(jīng)濟利益。[33]

        關(guān)于公共秩序?qū)Ξ斒氯艘馑甲灾蔚南拗?,英國咨詢委員會(Departmental Advisory Committee,DAC)[34]認為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受可仲裁性的限制。有些領域是不允許仲裁介入的,如刑事案件,只有法官才有權(quán)決定刑事處罰;還有家事案件,如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權(quán)也不屬于仲裁的范圍。第二,受強行法的限制。公共秩序決定了仲裁員公正裁斷的義務必須是強制性的,當事人不得約定仲裁員可以偏袒、不公,或者剝奪一方或雙方當事人陳述、答辯的機會,或者采納不適合案件情況的程序,或者無故拖延仲裁程序、增加仲裁費用等等。[35]其中第二個因素強行法發(fā)揮的作用更大,從實際發(fā)生的案例也可以說明:[36]

        該表是對違反公共秩序的案件理由和數(shù)量進行的統(tǒng)計,從此表可以看出,違反強行法的案件數(shù)量約占所有違反公共秩序案件數(shù)量的一半,抗辯成功率也是違反一般公共秩序的幾乎兩倍,可見強行法是公共秩序中的一項硬性規(guī)定,它不屬于當事人可以自由支配的范圍,當事人不能通過約定排除強行法的適用,只能嚴格遵守并執(zhí)行。[37]當然,各國的強行法都盡量不去過多地限制當事人約定仲裁程序的權(quán)利,只是提供概括的而必不可少的保證。通常,只有當事人的約定明顯不公平、不合理時才不被認可。

        再進一步具體到在選擇仲裁員方面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限制,一些國家有這樣的規(guī)定作為底線:(1)選擇仲裁員的方式不得過于偏袒一方當事人;(2)仲裁員必須具有獨立性或公平性;(3)仲裁員必須具備最低的資格要求,如基本的法律能力;(4)國籍或信仰要求,這一點比較有爭議。[38]不過雖然理論上對國籍或信仰要求的爭議較大,但本案是第一例被法院認為仲裁員的指定違反宗教信仰歧視的案件,且后來又被最高法院糾正,由此可見實踐中對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尊重。

        (二)公共秩序適用的限制

        公共秩序在國際商事仲裁中的地位不容小覷,目的是為了防止國際仲裁與法律所保護的基本價值觀發(fā)生沖突。長期以來法院已經(jīng)確立了權(quán)威拒絕執(zhí)行違反公共秩序的約定,著名的案[39]和案[40]都體現(xiàn)了公共秩序?qū)s定自由原則的限制。另一方面,適用公共秩序時也要注意尊重當事人的意愿,盡量避免干預個人在私法領域的決定,將公共秩序優(yōu)先適用于意思自治原則時,要設立較高的證明標準,[41]不能盲目擴大適用范圍。

        其實,像前一部分中提到的,當事人可否通過約定限制仲裁員的信仰或國籍是存在爭議的,只不過英國最高法院在本案中先認定了仲裁員不屬于雇員,因此回避了這個問題。對于公共秩序可否用來限制當事人對仲裁員的選擇,Steel法官指出,在刑事和民事領域有太多關(guān)于歧視的強行性規(guī)定,涉及諸多發(fā)生沖突的經(jīng)濟、道德、哲學、宗教、政治問題等,無論怎樣,法院都不應將公共秩序作為一個兜底工具,將所有問題都囊括其中,因此不適合用公共秩序來限制當事人選擇仲裁員的自由。

        六、結(jié)語

        案自發(fā)生后,尤其是上訴法院的判決作出后,引起了學者、仲裁機構(gòu)、非政府組織等的高度關(guān)注,他們紛紛通過各種形式在不同場合表達自己的觀點,可見一旦成為判例之后影響會有多么深遠。盡管一波三折,但最后的判決結(jié)果還是讓多數(shù)人滿意的,并且意義重大。

        首先,體現(xiàn)了支持仲裁的理念,有利于吸引仲裁在倫敦進行,并且表明仲裁機構(gòu)的仲裁條款中對國籍的限制是合理的,當事人和仲裁機構(gòu)現(xiàn)在不必擔心這些仲裁條款會歸于無效了。其實,美國仲裁法專家Gary B. Born曾指出,一些國家不允許當事人限制仲裁員的信仰,但本案的法官之所以沒有適用公共秩序也是權(quán)衡利弊之后慎重作出的結(jié)論,體現(xiàn)了對仲裁的支持。

        其次,體現(xiàn)了不同文化差異的尊重。允許世界各國跨文化背景的當事人依據(jù)不同的文化、倫理、法律規(guī)則和價值觀安排爭端解決程序,可以使仲裁程序更方便、合理、易被當事人接受,也有利于仲裁裁決最終的承認與執(zhí)行。

        再次,體現(xiàn)了對當事人意思自治這一仲裁基本原則的尊重,但同時也指出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有限性,要受到強行法和公共秩序的限制。

        最后,公共秩序既可以限制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也應尊重意思自治,它不是一個萬金油似的萬能條款,因此適用時應當格外慎重。

        Party Autonomy and public Order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By Liu Junxia

        On July 27 of 2011, Supreme Court of United Kingdom made the decision for the case of, unanimously turned over the previous result of Appeal Court. The decision of Supreme Court corresponds to the current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holding that the status of arbitrators is not exactly the same as employees in Labor Law, reasonable requirements of the identity of arbitrators shall be fully respected, and public order is not a miscellaneous provision for any restrictions.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Status of Arbitrators Party Autonomy Public Order

        * 山東大學法學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①, [2010] EWCA (Civ) 712.

        ② 根據(jù)2009年英國的《最高法院規(guī)則》,任何官方機構(gòu)或非政府組織如果為了公共利益提交意見書,可以向最高法院提出。

        ③ [2010] All ER 302. P. 16,26,34.

        ④ 同上,p. 22,23.

        ⑤ Case C-256/01, [2004] ICR 1328.

        ⑥ [2010] All ER 302. P. 34.

        ⑦ 同上,p. 35,36.

        ⑧ 同上,p. 61,68.

        ⑨ Richard Smith, Angeline Welsh & Manish Aggarwal, Jivraj v. Hashwani: the UK Supreme Court Overturns a Controversial Court of Appeal Ruling on Arbitration Clauses,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Review, Vol.14 Issue 5, 2011.

        ⑩ 具體而言屬于種族歧視,種族包括國籍。見James Rogers & Ina Jahn, Commentary on the case of Jivraj v. Hashwani [2010] EWCA Civ 712,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Review, Vol.14 Issue3, 2011.

        ? Rovert Merkin, Arbitration Law (2004). P. 361

        ? Michael J. Mustill & Stewart C. Boyd, Commercial Arbitration (2nd ed.), Butterworths Law, 1989, P. 223.

        ? K/S Norjal A/S v. Hyundai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1991] 1 Q.B. 863-865.

        ? William W. Park, Text and Context in International Dispute Resolution, 15 B.U. Int’l L. J. 191, (1997). P. 206-207

        ? Compagine Europeene de Cereals S.A. v. Tradax Export S.A.,[1986] 2 Lloyd’s Rep. p.301,306.

        ? Case C-145/96, Bernd von Hoffmann v. Finannzamt trier,1997 E.C.R I-4872, paras 10,16.

        ? 同上,paras, 40, 41,45.

        ? 2010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Survey: Choices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Queen Mary University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and White & Case, p. 26.

        ? LCIA仲裁規(guī)則第5.2條。

        ? ICC仲裁規(guī)則第7.1條。

        [21] 2010年UNCITRAL仲裁規(guī)則第6.7條。

        [22] 一般認為,該原則首先是由法國學者杜摩林在其《巴黎習慣法評述》一書中提出。杜摩林認為,在合同關(guān)系中,應該把當事人雙方都愿意讓自己的合同受其支配的那個習慣法適用于合同,來決定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問題。參見韓德培主編:《國際私法》,武漢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141頁。

        [23] 趙秀文:《國際商事仲裁法》(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15頁。

        [24] [2010] All ER 302. p. 34.

        [25] ICC在庭審過程中向英國最高法院提交的意見。

        [26] Pierre Lalive, On the Neutrality of the Arbitrator and of the Place of Arbitration, Swiss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1984) p. 26.

        [27] 2010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Survey: Choices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Queen Mary University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and White & Case, p. 26.

        [28] Andreas F. Lowenfeld, The Party-Appointed Arbitrator in International Controversies: Some Reflections, 30 Tex. Int'l L.J. 59, (1995). P. 65

        [29] The Koran ii:275-82, iii:13, iv:161, xxx:39.轉(zhuǎn)引自Andreas F. Lowenfeld, The Party-Appointed Arbitrator in International Controversies: Some Reflections, 30 Tex. Int'l L.J. 59, (1995) p. 66.

        [30] Ilhyung Lee, Practice and Predicament: The Nationa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Arbitrator, 31 Fordham Int'l L.J. (2008). P. 603.

        [31] 英國1996年仲裁法1(b):“當事人可以自由約定爭議解決的方式,只是不能危及公共利益”。

        [32] R. Merkin, Arbitration Law, Sweet & Maxwell, 2007, p. 50.

        [33] Chitty on Contracts (2008), para 16.

        [34] 1985年12月,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了聯(lián)合國國際貿(mào)易法委員會起草的《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此后,英國政府很快成立一個咨詢委員會(Departmental Advisory Committee,DAC),其主要任務就是研究英國是否有必要采用《示范法》。

        [35] DAC報告,第155段。

        [36] David Adam Friedman, Bring Order to Contracts Against Public Policy, 39 Fla. St. U. L. Rev. 563, Spring, 2012.

        [37] A. J. van den Berg, The New York Convention of 1958: Towards a Uniform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1981,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 p. 361.

        [38] Gary B. Bor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9). P. 1382.

        [39] In re Baby M, 537 A.2d 1227 (N.J. 1988).

        [40] 851 P.2d 776 (Cal. 1993).

        [41] Aurora Nat'l Life Assurance Co. v. Harrison, 462 F. Supp. 2d 951, 971 (S.D. Iowa 2006)

        (責任編輯:葉峰)

        猜你喜歡
        仲裁條款公共秩序仲裁員
        跨境網(wǎng)絡瀏覽合同仲裁條款的司法規(guī)制
        天中學刊(2022年3期)2022-11-08 08:35:01
        論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仲裁裁決如何作出?
        兵團工運(2019年10期)2019-12-13 08:28:28
        緊急仲裁員制度效力問題探究
        仲裁研究(2019年2期)2019-09-25 07:31:40
        論主合同準據(jù)法對仲裁條款的可適用性:以有效性原則為視角
        仲裁研究(2019年2期)2019-09-25 07:31:30
        聚焦國際仲裁條款的起草
        中國外匯(2019年22期)2019-05-21 03:14:54
        國際仲裁中緊急仲裁員程序研究
        緊急仲裁員制度的國際經(jīng)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公共秩序保留的理論與實務研究
        微博言論自由與公共秩序的關(guān)系初探
        新聞傳播(2015年11期)2015-07-18 11:15:05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桃|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观看| 国产传媒剧情久久久av| 国产自拍91精品视频| 久久久中文久久久无码| 乱人伦中文字幕成人网站在线| 久久婷婷国产精品香蕉| 中文字幕人妻av四季| 4hu四虎永久免费地址ww416|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试看|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中国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经典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地址| 久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作者| 久久免费网国产AⅤ| 伊人影院在线观看不卡| 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一区二区| 免费a级毛片无码| 亚洲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三级精品车模|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 av无码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一本一道AⅤ无码中文字幕| 日韩五码一区二区三区地址| 国模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久系列| 亚洲中文乱码在线观看| 成人中文乱幕日产无线码| 丰满五十六十老熟女hd| 无码高潮少妇毛多水多水免费| 福利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网红主播无码精品| 欧美一级人与嘼视频免费播放| 97久久久一区二区少妇| 国产精品麻豆va在线播放|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观看网址不卡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色五月丁香五月综合五月4438| 神马不卡一区二区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