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玲
(福建省漳州市中醫(yī)院婦產科,漳州363000)
護理干預對孕婦產后盆底肌康復的影響分析
石文玲
(福建省漳州市中醫(yī)院婦產科,漳州363000)
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產后婦女盆底肌康復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對我院婦產科接收的78例初產婦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隨機分為行專業(yè)系統(tǒng)的盆底肌康復治療加術后康復訓練的觀察組和僅給予一般健康宣教和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對照組,跟蹤隨訪產后3個月盆底肌功能訓練的效果。結果產后3個月隨訪,觀察組肌力測定級別達3級及以上例數(shù)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2組在尿失禁、性生活滿意度和盆腔器官脫垂等方面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0.01)。結論產后行盆底肌康復治療和護理能提高盆底肌力,改善產婦尿失禁狀況,還對預防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fā)生有促進作用。
盆底?。豢祻椭委?;護理;影響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臨床婦女較為常見的疾病,系盆底支持結構缺陷、損傷所致,主要表現(xiàn)為子宮脫垂、尿失禁、性功能障礙等。有大量報道認為,產后盆底康復訓練對改善盆底功能有積極作用。對此,本文探討了對孕婦產后盆底肌實施康復訓練護理的可行性和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婦產科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接收的產后6周到我院復查的78例初產婦,年齡21~35歲,平均(25.3+2.1)歲;孕周36~42周,均單胎,經檢查排除妊娠合并癥和急、慢性傳染病。依產婦意愿隨機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38例,觀察組行盆底肌評估加盆底肌鍛煉,輔助電刺激療法的專業(yè)系統(tǒng)化護理治療,對照組則給予一般的產后宣教和康復訓練。2組在年齡、孕周、健康狀況等方面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2組給予健康教育,如養(yǎng)成定期排便習慣,避免腹壓運動,不飲刺激性液體(酒、碳酸飲料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首先進行病史詢問、常規(guī)檢查及盆底肌肉功能評估。重點評估盆底肌力、陰道收縮壓。依據產婦適應癥和禁忌癥制定護理治療方案(本組資料均符合產后盆底肌肉康復訓練的適應癥)。盆底肌鍛煉方法:作縮進肛門動作,每次時間≥3s,之后放松。持續(xù)15~30min,2~3次/日。在肌肉訓練時注意控制強度、速率和持續(xù)時間??舍槍祻托Ч贫姶碳€性化方案。電刺激目的是激發(fā)神經肌肉興奮度,促進神經細胞功能恢復。在檢查時如發(fā)現(xiàn)盆底肌肉不收縮,或很弱可給予個體化參數(shù)FES;若對I類肌纖維訓練是發(fā)現(xiàn)收縮曲線波動明顯,則可給予條件電刺激。電刺激強度必須檢查以患者耐受,感知不到疼痛為前提。此外,在護理過程中采取嬰兒式仰臥、腿上升式仰臥、椅子樣膝蓋和雙腳并緊等康復訓練姿勢。
1.3 觀察指標于產后3個月測定2組產婦盆底肌肉張力(0~5級,級別愈高,表示恢復效果愈好),問卷調查其尿失禁、性生活滿意度等,POP-Q評分評價盆腔器官脫垂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產后3個月盆底肌力測試評分情況比較觀察組3級及以上例數(shù)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如表1。
表1 2組產后3個月盆底肌力比較(n)
2.2 2組產后3個月隨訪尿失禁、性生活滿意度和盆腔器官脫垂情況比較如表2。
表2 組產后3個月尿失禁、性生活滿意度和盆腔器官脫垂情況比較[n(%)]
大量研究認為,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系妊娠分娩所致,其作用機制是妊娠分娩損傷盆底肌肉功能,降低盆底肌力,從而引起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等。從女性骨盆生理構造來看,骨盆主要由密封骨盆的多層肌肉和筋膜構成,陰道、尿道等均貫穿而過,而盆底肌肉群、筋膜、韌帶及其神經共同組成了盆底支撐系統(tǒng),其作用是承托并維持子宮、膀胱和直腸等盆腔臟器處于正常位置。而妊娠期子宮質量會隨著妊娠期的發(fā)展而逐漸增加,此時子宮在盆腔的位置也日趨垂直,這無疑加大了壓迫力壓向盆底支撐組織,若盆底支撐肌群未能在產后及時得到恢復性訓練,將使盆腔器官脫垂、尿失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或可以認為,妊娠是導致盆底功能障礙的高危因素[1]。
關于產后盆底肌康復訓練方法,目前有Kegel盆底肌訓練、陰道啞鈴、電刺激、生物反饋等,但鑒于以上醫(yī)療護理器械在基層醫(yī)院尚未得到完全普及應用的現(xiàn)實,本文主要探討了傳統(tǒng)的產婦產后盆底肌康復訓練方法對盆底肌恢復效果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應用盆底肌評估加盆底肌鍛煉,輔助電刺激療法的專業(yè)系統(tǒng)化護理治療的觀察組產后3個月隨訪盆底肌級別≥3級例數(shù)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提示該護理療法對促進產后盆底肌功能恢復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不同頻率的電流刺激可幫助產婦識別盆底肌肉收縮,并經神經反射增強盆底肌收縮,從而進一步強化盆底肌群的收縮力。而產后傳統(tǒng)的康復訓練體位應用則對恢復效果起到良好的鞏固和完善作用。本文表2結果顯示經盆底肌評估加盆底肌鍛煉,輔助電刺激療法的專業(yè)系統(tǒng)化護理治療后,壓力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性生活滿意度則高于后者(P<0.05或0.01),說明較醫(yī)療康復器械使用,傳統(tǒng)的盆底肌評估,據此制定盆底肌治療個性方案,借助電刺激療法和常見的康復體位鞏固訓練同樣可起到良好的盆底肌康復效果,在基層醫(yī)院有明顯的推廣應用價值。
[1]鄧海英,劉芬,胡建梅.產后婦女盆底肌康復的護理研究[J].醫(yī)學信息,2011,24(9):24-27.
[2]王雅賢,劉穎琳,陳少青,等.產后盆底肌肉訓練對改善盆底功能的作用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1,7(13):593-595.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1.078
1672-2779(2013)-11-0117-02
??吳義紅
201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