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巖 慕旭日 孟立波
(山東科技大學,山東青島 266590)
目前,濟南西部開發(fā)處于初期階段,三座高度為110 m,150 m和200 m的在建超高層建筑基坑深度為18 m~20 m,在該地質狀況區(qū)域尚屬首次。伴隨著深基坑的開挖,作用于基坑支護結構上的土壓力的變化和分布,尚沒有成熟的工程借鑒經驗。而大量工程實例及理論研究表明:作用于支護結構的主動土壓力是影響支護結構位移的主要因素。
本文對基坑支護結構深層位移、土壓力的現(xiàn)場實測結果,以及深層位移和土壓力的對應關系進行了分析,得出了初步結論,有重要參考價值。
擬建三座配套高層分別為110 m,150 m,200 m,分別為兩座甲級寫字樓和一座五星級酒店,總體結構為框架—核心筒結構,通過地上4層裙房和地下3層連成一體??偨ㄖ娣e約38萬m2,基坑開挖范圍271 m×192 m。地下室基坑實際開挖深度由現(xiàn)自然地坪算起為18.7 m~21.2 m?;由喜?.5 m實行放坡土釘墻、下部單排支護樁聯(lián)合預應力錨索相結合的支護方式。支護樁φ800 mm,間距1 000 mm。錨索深度分別為8 m,12 m,16 m。擬建場地南面緊鄰地鐵及大劇院各工程,西面和背面為重要交通公路,東面較為開闊?;訙y點布置圖見圖1。
圖1 基坑測點布置圖
鉆探揭示地層上部為黃河、小清河沖擊成因的粘性土、粉土等,下部為山前沖洪積成因的粘性土、砂土、卵石土。基坑工程影響范圍內主要有7層土,各層土的性質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場地土層物理力學參數(shù)
基坑西側由南向北土壓力測點為TY1,TY2,TY3,基坑東側從北向南為TY10,TY11。由于基坑上部采取放坡土釘開挖,冠梁處為7.5 m。所以,土壓力測點距離地表深度依次為9 m,11 m,13 m,15 m,17 m。本文就TY2和TY11進行了對比分析。
2.1.1 監(jiān)測儀器及方法
采用TJ-22型振弦式土壓力計。監(jiān)測從基坑開挖到底板澆筑完成28 d,為1 d/次,此后為3 d/次,監(jiān)測至地下室4層建筑完畢。土壓力計固定于支護樁鋼筋骨架。按出廠標定數(shù)據,計算公式為:
其中,P為土壓力值,kPa;K為標定系數(shù),kPa/F;B為計算修正值,kPa;Fi為監(jiān)測此次讀數(shù);F0為初始讀數(shù)。
2.1.2 監(jiān)測結果分析
1)由圖3可以看出,土壓力隨深度變化有明顯的較規(guī)則的特征:TY2測點土壓力初期基本呈梯形分布,后期呈倒“R”形分布; TY11測點土壓力初期基本呈三角形分布,后期也呈現(xiàn)出倒“R”形分布。
經典土壓力計算:
式(2)是在擋土墻位移達到極限狀態(tài)條件下得出來的。擋土墻剛性很大,不允許產生結構位移。而此基坑支護樁采用鉆孔灌注樁,本身將產生復雜的變形,導致土壓力分布大小發(fā)生改變,呈現(xiàn)于經典土壓力理論不同的形態(tài)。
2)兩測點最大土壓力均較小:CX2測點為75 kPa,位于11 m深處;CX11測點為108 kPa,位于17 m。兩測點最大主動土壓力均介于靜止土壓力和主動土壓力之間。而總體上實測主動土壓力均小于按照水土分算(基坑采用集水井降水,水位位于基坑底以下)計算的主動土壓力。
經典主動土壓力計算是按極限平衡狀態(tài)計算的。按照塑性理論,當土體達到該狀態(tài)后,水平向應力不會繼續(xù)衰減。而實測值與經典理論計算值的比較可知,在支護結構變形趨于穩(wěn)定而遠沒有達到極限狀態(tài)(見圖2),實測值遠小于理論極限狀態(tài)計算值(根據勘察結果,各土層c,φ幾乎相同,因此取為平均值,如圖2直線)。土壓力曲線可描述為:s0為靜止土壓力,sr為松弛土壓力[1]:
圖2 土壓力隨開挖實測曲線
3)由圖3可知,第三次開挖后,除17 m外,CX2,CX11兩測點各深度處主動土壓力均有較大幅度減小。此現(xiàn)象可解釋為:基坑開挖是從基坑壁附近開始的,以便安裝相應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預應力錨索。此時,基坑中心大部尚沒有開挖,并沒有大面積卸載。第三次基坑大面積開挖,支護樁懸臂部分加長,支護樁位移的增加,導致土壓力減小。底邊和墊層的澆筑,抑制了17 m處支護樁的位移,因而,主動土壓力沒有出現(xiàn)大的變化。由此盡量減少施工工期,對減少圍護結構的側向水平位移有很重要的作用。
圖3 測點土壓力—位移實測曲線
分析圖3土壓力—位移關系曲線,CX2和CX11測點不同深度處主動土壓力,隨支護樁位移增大呈現(xiàn)三種以下變化規(guī)律:
1)隨支護樁位移增大,主動土壓力減小。
a.CX2測點冠梁約束作用并不明顯,深層水平位移0 m~9.5 m (對應土壓力9 m~17 m)范圍內,支護樁側向水平位移成近似剛性側移(見圖4a))。此變化,導致11 m,13 m,15 m處土壓力均有較大幅度減小。而17 m處變化較小,說明底板及墊層的抑制作用明顯,有效的制止了由于基坑卸載而帶來的支護樁的位移。
b.CX11測點冠梁約束作用較明顯(見圖4b)),出現(xiàn)明顯的“鼓肚”。CX11深層水平位移最大值位于7.5 m處,正對應于土壓力監(jiān)測的15 m處。如圖3土壓力—位移關系曲線,15 m處出現(xiàn)土壓力實測值隨位移變化出現(xiàn)最大幅度變化。
圖4 深層水平位移實測曲線
2)隨支護樁位移增大,基坑底部樁體主動土壓力略有增大。
圖3 2_19和11_19曲線,樁體位移變化后期,主動土壓力有所增加。說明基礎底板和墊層的澆筑,抑制了樁體位移,使得此處土壓力有所增大。
3)樁頂處土壓力,受施工影響明顯。
基坑7.5 m范圍內,基坑采用放坡土釘墻支護,有效的減小了基坑上部土壓力。初期9 m處的土壓力只有10 kPa左右。后期施工荷載的影響,使得CX2測點9 m處土壓力出現(xiàn)兩次的增大。因此,在施工中,應注意施工荷載的影響。
通過以上分析初步得出以下認識和結論,供設計和施工參考:
1)此基坑范圍內土質主要為黏性土,粘聚力大,在沒有支護的情況下,自穩(wěn)能力強。表現(xiàn)為在土壓力監(jiān)測中,實測主動土壓力小于按極限平衡理論計算的理論值,對支護結構的作用較小。
2)與經典土壓力理論比較,實測主動土壓力曲線有較大差別,但與規(guī)范建議的兩種曲線形式大致吻合。主動土壓力變化趨勢與實測深層水平位移曲線有很好的吻合度,在監(jiān)測范圍內呈現(xiàn)三種變化規(guī)律。因此,在該區(qū)域厚沖積層地質情況下,基坑監(jiān)測工作應注意分析此二者間的關系,得出更明確、適用的相關規(guī)律。
3)在此基坑支護監(jiān)測中,土壓力實測值較小。通過本文以上分析,支護是有所富余的。因而,在以后的類似工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對比分析,采取更加經濟有效的支護方式,取得預期的支護效果。
[1] 劉國彬,王衛(wèi)東.基坑工程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0.
[2] 聶宗泉,汪清河,周 奇.軟土基坑主動區(qū)土壓力與位移關系實測研究[J].施工技術,2011(15):43-46.
[3] 彭社琴,趙其華.超深基坑土壓力監(jiān)測成果分析[J].巖土力學,2006(71):657-661,672.
[4] 郭競宇,趙其華,張建剛.圍護結構上土壓力實例分析[J].巖土工程學,2003(21):246-248.